如果你看到本段文字,说明该页面未正常加载全局JS,部分功能无法使用,请点击 刷新 重新加载页面。
如果打开页面显示缩略图创建出错,请点击刷新或页面右上WIKI功能中的刷新按钮清除页面缓存并刷新,如果还有问题,请多尝试几次。
全站通知:

分类: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

来自碧蓝航线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

概况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之间的区别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Vittorio Veneto-Class)是二战前意大利皇家海军建造的一级战列舰。计划建造同型舰4艘,最终完工3艘
  本级舰是意大利为了对抗法国的敦刻尔克级与黎塞留级战列舰而设计建造的,根据1934年计划和1938年计划分两批分别建造2艘,根据合同规定的下水次序分别为:维托里奥·维内托头像.jpg维托里奥·维内托利托里奥头像.jpg利托里奥帝国头像.jpg帝国罗马头像.jpg罗马——其中帝国因工期延误等问题最终没有完工,所以在文献中通常会将罗马视为3号舰。

基本设计

  舰体设计上,该级舰对外公开标准排水量35000吨(条约型),实际标准排水量则超过了40000吨。采用长艏楼船型、球鼻首和巡洋舰艉——值得一提的是该级舰采用了普列赛式鱼雷防御结构(Pugliese torpedo defense system)以及剥被帽装甲体系,均出自战舰设计组领导者翁贝托·普列塞(Umberto Pugliese)之手。战舰整体设计比较前卫。
  火力方面,主炮受制造能力制约,选择的是381mm/50 安萨尔多 1934型主炮——这是意大利制造的口径和威力最大的主炮,发射885kg穿甲弹初速达到850-870m/s。从垂直侵彻威力来看,意大利的381mm火炮的威力仅次于日本的九四式460mm炮和美国的MK7。不过由于发射药对身管的烧蚀非常严重,其内膛的使用寿命仅为110~130发,约为世界同类舰炮的一半左右。主炮采用3座三联装,前2后1的布局。4座152mm三联装副炮则分别布置在B、X主炮塔的左右两舷。
  防空方面,则明显火力不足,总数量太少。12座单装90mm高炮(安萨尔多1938型和奥托1939型)围绕舰体中部烟囱布置。近距防空火力配置体系由37mm机关炮、20mm机关炮和8毫米高射机枪组成,均由布莱达公司生产。同其他国家的战列舰相比,维内托的防空炮数量明显偏少。而且维内托的机关炮没有指挥仪,只能依靠炮手手动目视瞄准射击,对高速目标的毁伤概率很差。中小口径机炮在之后的服役过程中多次添加。
  动力方面,8座亚罗式(Yarrow)锅炉两两布置在4个分割开来的水密隔舱内,但锅炉舱内没有纵隔墙,这样可以避免一侧舱室进水引起的横倾,不过也可能导致两座锅炉在进水后一齐熄火;4台贝里佐(Belluzzo)式齿轮减速蒸汽轮机,轮机舱和锅炉舱交错布置,即2个轮机舱在锅炉舱前,2个轮机舱在锅炉舱后。由于意大利海军只考虑在地中海范围内使用该级舰,因此设计师搭配了最高140000马力的动力系统,但续航相较其他国家明显偏小。设计航速30节。
  1号甲板下的后甲板是舰载机甲板,在中心线位置布置有起飞弹射装置1座及起重机1台,配有3架水上飞机,但该舰未设机库。
  该级舰的舰桥设计比较特殊,该级舰的前主桅顶端是光学观瞄系统与射击指挥仪,下面是两组测距仪与测角仪,其中一组为备用,外观庞大。而别国一般都选择在后部上层建筑上分开布置辅助指挥仪。在特定条件下,维内托级集中布置的主炮火控设施可能会被一次命中一起摧毁,系统的生命力比较差。意大利研究雷达的起步时间并不晚,但是迟迟没有装备军舰。维内托级虽然曾经装备过多种雷达,但是由于存在技术缺陷,夜战能力不佳,不能发挥本身强大的火力优势。

延伸简介:普列赛式鱼雷防御结构(Pugliese torpedo defense system)展开/折叠
实际建造中的普列赛式鱼雷防御结构
普列赛式鱼雷防御结构(Pugliese torpedo defense system)简图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四艘战列舰均装备了一种“独特的水下防护系统”,该系统以其设计者翁贝托·普列赛(Umberto Pugliese)命名:在主装甲带的下部,弧线延伸与舰底相接的部位,有一层外覆40毫米厚装甲的防鱼雷隔舱向舰体内部延伸,这就形成一个相当大的空间。设计师往这个空间中置入直径3800毫米(150英寸)宽、6毫米(0.24英寸)厚的空滚筒,并在剩余空隙间注入液体,便是这么防护系统的“基本结构”了。这些滚筒在长度上占满了整个鱼雷防御结构:这样设计是为了让滚筒在受到鱼雷攻击时率先崩坏,将鱼雷爆炸造成的冲压分解吸收,避免进一步破坏船体——如此,鱼雷舱就可以防止任何破片与爆炸损坏舰内的要害部位。设计师估计:如此布局可以让战列舰免受350公斤(770磅)以下鱼雷弹头的攻击损害
  但随后实战中证明该水下防护系统似乎并未像预计的那样有效。这主要来源于该设计的两个主要缺陷
  1、首先,鱼雷隔舱本身没有问题,但鱼雷舱壁内侧与舰底船体的铆接结构并未如预期那般牢固,其强度无法承受鱼雷接触爆炸后造成的巨大切割载荷——这是理所当然的,“再强悍的盔甲,其接缝处依旧是弱点”,甚至有时这些铆接结构甚至无法承受非接触爆炸。这就比隔舱内的滚筒“还要脆弱”了:这些空心滚筒自然不会如设计那般率先崩毁,而是保持形体的同时导致大量进水。
  2、其次,舰体本身形态的精密度与实际建造使得3800毫米厚的空滚筒无法遍布保护舰船的全部中央核心区:尤其是在主炮之下的滚筒,厚度直降2280毫米(90英寸)。而滚筒尺寸的下降直接导致了防护结构对鱼雷爆炸吸收冲击能力的下降

服役经历

  1号舰“维托里奥·维内托”号在1941年3月马塔潘角海战中,被一枚空投鱼雷命中舷侧,导致进水4000吨。1942年之后由于燃油危机,维内托号及其姊妹舰一直呆在拉斯佩齐亚直到意大利投降;2号舰“利托里奥”号在1940年英军夜间空袭塔兰托时被三条鱼雷命中,入坞修理至1941年3月。1943年意大利投降以后改名为“意大利”号。1943年9月9日驶往盟军控制的马耳他,至撒丁岛附近海域时,被德国空军使用无线电控制的制导炸弹重创;同行的3号舰“罗马”号被两颗无线电制导炸弹命中,弹药库发生爆炸,舰体断裂沉没;未完工的“帝国”号于1945年2月20日在空袭中受损,不久后被德国工程师爆破坐沉,战后作为废船,1949年拆解。

  •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1]
     

分类“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中的页面

以下3个页面属于本分类,共3个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