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本段文字,说明该页面未正常加载全局JS,部分功能无法使用,请点击 刷新 重新加载页面。
如果打开页面显示缩略图创建出错,请点击刷新或页面右上WIKI功能中的刷新按钮清除页面缓存并刷新,如果还有问题,请多尝试几次。
全站通知:

分类:阿贺野级轻巡洋舰

来自碧蓝航线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阿贺野级轻巡洋舰

概况

阿贺野级轻巡洋舰

  阿贺野级轻巡洋舰(日语:あがのがたけいじゅんようかん)是旧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轻巡洋舰,作为率领驱逐舰队实施鱼雷攻击为主要任务的水雷战队旗舰设计的轻巡洋舰(乙巡)。首舰阿贺野号被击沉后,官方文书上曾使用二号舰能代做舰级名,称为“能代级”,但实际指涉的军舰为相同型号,不存在技术差异。
  日本海军的轻巡洋舰主要业务并非如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为海外殖民地的巡弋任务甚至是对潜在威胁的炮舰外交,而是一种战术设计偏好大过其它层面的武器;她的任务介于驱逐领舰与巡洋舰间,主要作为率领驱逐舰队实施海战侦搜及大规模鱼雷攻势的水雷战队旗舰;在球磨级轻巡洋舰后日军朝向5,500吨标准的轻巡洋舰发展,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各国轻巡洋舰虽然都朝向大型化发展,但各有其重视的性能特色。
  然而,在1910年代末期到1920年代初(大正年间,1912~1926)建造16艘轻巡洋舰后,1930年代时的帝国海军却面临轻巡洋舰交接班队青黄不接的问题
  最后一艘完成的夕张号本身实验性太重且吨位太轻,缺乏改良容余;后续在1930年代初期建造声称要汰换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建造之天龙级、球磨级等轻巡洋舰,包括最上级和利根级通通都是“披着轻巡外皮,实为重巡洋舰”的冒牌货,到伦敦海军条约期满后便原形毕露换回重巡洋舰武装;实际编装中海军可动用的轻巡洋舰仍然是1910年代末期至1920年代初建造的16艘轻巡,这些军舰经过20余年的使用老化及多度现代化工程增加了满载吨位之后,最高航速都只在33节上下。战力不仅落后于海军列强动辄近7千吨以上配置著大量6.1吋主炮的条约级轻巡,速度上也无法率领普及比高温高压重油锅炉后动辄35节极速标准的高速驱逐舰队,因此购置新一代轻巡显得势在必行
  海军原预定在伦敦海军条约废止后,在1939年至1945年间新建13艘6000吨级的新型轻巡洋舰替换旧型军舰;但直到昭和十四年度的第四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④计划,或“丸四计划”)中,海军始被允许建造6艘真正的轻巡洋舰补充需求。其中4艘为水雷战队旗舰用,2艘为潜舰支援巡洋舰(丙巡,日后的大淀号轻巡洋舰),负责这两款轻巡建造任务的造船官为时任中校的大薗大辅。
  原定日军要求是建造一种6000吨级的轻巡洋舰即可,这种巡洋舰武备要有双连装15公分炮3具、四连装61公分鱼雷发射管2具(另备8枚可再装填之鱼雷)、搭载2架水上飞机、极速35节、续航力为18节状态下6000海里。
  但是造舰团队评估需求认为技术上不可行,因此要求放大至6625吨级,并增设2座双连装8公分高射炮,但最后在吨位上仍超过原始规格需求。因为技术问题导致阿贺野级直到1939年10月才正式定稿,设计稿代号C-41。再加上造船厂档期,首舰(即阿贺野)要到1940年才正式开工
  由于需要率领航速35节的驱逐舰,阿贺野级的设计极速不能低于此数值,造舰团队需求目标先后分别是航速-续航力-耐波性-火力;因为舰政本部的要求让设计合理化,阿贺野级的稳定性与适航性在日本帝国海军中等吨位军舰中仍首屈一指。

同型舰

以下使用竣工次序来排列
阿贺野 あがの 1942年10月31日在佐世保海军工厂竣工 1944年2月16日在楚克岛北方遭美军潜舰猎杀沉没
能代 のしろ 1943年6月30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竣工 1944年10月26日在民都洛岛海域被美海军第38特遣舰队空袭击沉
矢矧 やはぎ 1943年12月29日在佐世保海军工厂竣工 1945年4月7日在坊之岬海战被美军空袭击沉
酒匂 さかわ 1944年11月30日在佐世保海军工厂竣工 1946年7月2日在十字路口行动中遭空爆核弹击沉
  •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阿贺野级轻巡洋舰)[1]

分类“阿贺野级轻巡洋舰”中的页面

以下2个页面属于本分类,共2个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