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角色:003-天枢
阅读
2022-06-24更新
最新编辑:汴河风月
阅读:
更新日期:2022-06-24
最新编辑:汴河风月
天枢 | ||||
编号 | No.003 | 类型 | 核动力导弹战列舰 | |
稀有度 | ★★★☆☆☆ 海上传奇 |
阵营 | 东煌 |
性能 | |||||||||||||||||||
|
初始属性/满级属性 | |||||
耐久 | 6478→30462 | 装甲 | 超重型 | 装填 | 152→246 |
炮击 | 152→840 | 雷击 | 96→482 | 机动 | 32→156 |
防空 | 56→512 | 航空 | 35→258 | 命中 | 32→89 |
反潜 | 17→35 | ||||
幸运 | 0(30) | 消耗 | 8→20 | ||
航速 | 32 |
槽位/装备类型/ | ||||
槽 | 装备类型 | 效率 | 武器数 | 预装填数 |
1 | 1×n附属装备拓展插槽 | 300% | 8 | 1 |
2 | 1×n附属装备拓展插槽 | 300% | 8 | 1 |
3 | 1×n附属装备拓展插槽 | 300% | 8 | 1 |
4 | 1×n附属装备拓展插槽 | 300% | 8 | 1 |
5 | 1×n附属装备拓展插槽 | 300% | 8 | 1 |
技能 | |
彻甲惊雷 | 每20秒,有30(50)%概率更换主炮弹药为「试做型智能双段式穿甲弹」并进行一轮额外炮击,额外炮击将对命中的敌方造成进水持续伤害(伤害依据炮击属性和技能等级) ,同时有50.0%(100%)概率触发一轮特殊弹幕Lv.1(Lv.10)。 |
破釜沉舟 | 当自身耐久低于10%时,回避所有伤害,持续8(10)秒,提升自身炮击、雷装、航空、防空、装填30%(50%)。并即刻发射一轮无视装甲类型的专属弹幕Lv.1(Lv.10)(该弹幕必定暴击,不受站位影响,威力随技能等级提升)。 |
东煌之耀 | 出击时,自身所在编队中的所有东煌阵营角色炮击、雷击、航空、防空、装填、机动属性上升15.0%(30.0%)。 |
塞壬之敌Ⅰ(IV) | 对塞壬阵营敌人的伤害提高5%(20%) |
立绘 | |
| |
角色信息 | |
作者 | MARK015、LTE-驭风的希露菲德酱 |
身份 | “北斗计划”旗舰、领舰;天策上将;天文爱好者;长姐 |
性格 | 沉着冷静、好奇、正直、温柔(誓约后)但天然呆 |
关键词 | 穿越到现代的古代人(?) |
持有物 | 可变形成四爪金龙的活体舰装、显示屏、文件夹 |
发色 | 棕 |
瞳色 | 红 |
萌点 | 呆毛、喜欢指挥猫、吊带黑丝(和绝对领域) |
登录界面 | 碧蓝航线! |
---|---|
舰船型号 | 018型战略打击堡垒舰——天枢 |
自我介绍 | 东煌海军的骄傲,“北斗计划”领舰,这说的便是某了,某乃天枢,东煌最强大的战舰,纵使情况多么严峻,某必将胜之! |
获取台词 | 将某自这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所唤醒的,就是您吗?初次见面,主公,某乃天枢,即使某从未真正地诞生,但某仍然是东煌最强大的战舰,纵使前方刀山火海,若主公有令,天枢也必将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
登录台词 | 恭迎主公归来,三军待发,悉听君令! 主公!您来了!今日也是一如既往地准时呢,来,开始工作吧,天枢仍将继续伴您左右。 |
查看详情 | 今日世界已是日新月异,某时常感觉自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若不跟从时代,唯有被时代抛弃,既然如今到此,某绝不会让这种事再次发生! |
主界面 | 某的……姊妹们?自从来到此地后,某与她们已是许久不见了,主公,您能否……啊,罢了罢了,此事不可强求,请主公不要在意。 主公!您什么时候把北斗的妹妹们开发出来啊。某也想多几个亲近的人一起说话啊。诶?突然抱住某干……什么?‘天枢只要有我就足够……了?’……讨厌! 听闻今日神州宇航技术甚是发达,主公您说,漫天繁星,有朝一日,某等凡间子民真能触手可及吗?某很是期待那一天呢。 哎哎主公,将来要是有机会,您会带某去星辰间遨游吗?某一直想亲眼见识那颗跟某同名的星星呢。什么?一定会的?太好了(抱住),那……能带某的妹妹们一起去吗(笑)? 中元北极紫微宫,北极五星在其中,……啊,主公,此乃《步天歌》……既然某的名字来源于天上的星宿,那么,作点简要的了解应是必要的吧。 哎哎主公,《步天歌》全文某都背下来啦,天枢是不是很厉害(得意)!走,咱们一起去认星星吧,什么?现在是白天?那……那去看天球仪也可以的吧,走嘛,主公,工作什么的……等一下再说(理直气壮)! |
触摸台词 | 嗯?主公找某何事?是要上阵杀敌吗? |
特殊触摸 | 主……主公!想于光天化日之下行下流之事吗? |
摸头台词 | 诶……诶?(惊慌) |
任务提醒 | 主公,军部发来的任务还有部分并未完成。 主公,我们还有任务没有完成。来吧,虽然某是粗人,但某会尽可能地帮主公把没做完的任务做完的。 |
任务完成 | 主公,任务完成了,这是军部下发的奖励。 主公主公!你看!好多的任务奖励欸! |
邮件提醒 | 主公,有军部的函件。 某在想主公会不会自己记得有新的函件去拿,果然,要是没有天枢,主公该多忙乱啊(得意)。 |
回港台词 | 秉主公,将士们都已平安归来。某?某当然也是啦。(笑) 主公!某回来了!有什么奖励给回来的天枢吗?什…什么?没有吗(逐渐小声)?哼,主公是个笨蛋,天枢再也不理你了。 |
好感度-失望 | 某所发誓追随的,竟然是这样的人吗?果然……是某目光短浅了。 |
好感度-陌生 | 康曼德(Commander)……吗?果然,某还是难以适应。我东煌泱泱大国,千年底蕴,语言之美,岂是泰西,不,岂是天下任何一国可以相比的?若是本意相同,何不用本国用语? |
好感度-友好 | 港区的姊妹们,并非像某之前所认为的那样,难以相处呢。不,正好相反,跟姊妹们一起的时候,意外地有……“家”的感觉。主公,这是否是某的错觉呢? |
好感度-喜欢 | 港区的姊妹们,即使阵营不同,理念不同,仍能一起和平相处,这是主公您的功劳呢。也许……东煌以外的世界,也如东煌一样丰富多彩…… |
好感度-爱 | 主公,某明白了,唯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方为东煌千年底蕴的精髓。今日天下,不再是东煌一家独大,唯有各国团结协作,戮力同心,方能保社稷之安。谢谢您,主公,是您让某明白了这个道理。 |
誓约台词 | 这……这是……(惊讶)主公,真…真的可以吗?是主公将某自无尽的黑暗中唤醒;是主公告诉某,原来东煌之外的世界也是如此地丰富多彩;现在……又是主公您(抽泣)……啊,不,不,绝无此事,某……某很高兴哦,这是某来到这个世界后,最幸福的时刻。小女…虽不才,但还请让…请让天枢……永远,永远地,陪伴主公左右。 |
委托完成 | 主公,出征将士已然凯旋,还烦请您为凯旋的姊妹们接风洗尘。 主公!有了这么多的收获,咱们能不能造一艘某的妹妹出来?什么?完全不行吗?呜………… |
强化成功 | 即使身为东煌最强的战舰,但也时刻不能松懈,谢谢主公,您的心意某领了。 |
旗舰开战 | 领舰天枢,即刻进入战区,愿诸君武运昌隆,万胜! |
胜利台词 | 北斗星将继续指引诸位走向最终的胜利。 |
失败台词 | 该死,竟让某如此狼狈,待某重整旗鼓之时,就是你等的死期。 |
技能台词 | 为了主公,扫清前方一切敌人! |
血量告急 | 指引胜利之人,怎能在此倒下?! |
彩蛋台词 | (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让你等见识一下北斗七星的怒火! (编队中有非东煌战舰时)很好,泰西的诸位,来一决高下吧! (逸仙、宁海、平海)前辈!请随我来吧,某会保护好你们的。 |
相关介绍
应用东煌最先进科技的“北斗计划”第一艘计划超主力舰。但似乎是在建造时出了亿点小小的问题,虽然作为战争兵器的压倒性实力倒是不受影响,但心智却仿佛从东煌古代穿越而来,连说话方式都变成了仿佛穿越了但没完全穿越的半文半白的风格。这种哪怕和本阵营同伴聊天都需要翻译器的现状也让本人非常苦恼。不过在战场上的身先士卒,平时的谦和正直还是让她很受港区的同伴们欢迎,想必在同伴们的帮助下,最先进的“古代”人天枢小姐今天也在尝试着继续融入这个全新的世界吧。
“未定的七星”
自横亘东南亚地区的“大风暴”彻底消散以来,除了该地区交通和通讯的显著改善外,全世界都震惊于一个由控制论计划经济指导,C.I.A.S(National Cross-department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Automation System,东煌国家跨部门信息处理自动化系统)管理的现代化超视社会主义东煌的出现。
在东煌海军新生代KEN-SEN们以全新面目加入碧蓝航线后,这些面貌一新的伙伴给大家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导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电磁武器和激光武器的小型化应用,还有与其他舰船以能源魔方为动力迥然不同的核聚变动力系统等等等等。碧蓝航线常规的舰船分类标准在这些强大而可靠的东煌伙伴,尤其是以被司令部称为“超主力舰(Super Capital Ship)”的北斗计划领舰“天枢”等足以以单舰对抗一整只碧蓝航线精锐六舰小队的KEN-SEN身上几乎等同于废纸一张。而东煌方面给出的标准又和碧蓝航线现行标准差别过大而不具备参考性。在测试人员焦头烂额,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后,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他们决定特事特办,给以天枢为代表的一众“超主力舰”以最高的“海上传奇”评价,并佐以特别的彩虹背景以彰显她们远超一般阵营海上传奇级KEN-SEN的强大实力。不过也有小道消息称,司令部正计划加强与东煌的合作,并考虑依照东煌方面的起名提议在日后新设立名为“人类史诗(Human Epic,HE)”的凌驾于海上传奇的新等级。不过在其未得到官方验证的当下,“未定的七星”恐怕就是对这些强大战士的最好称呼。
关于1×n附属装备拓展插槽
如何在一个原本只能装一个鸡蛋的盒子里塞进多个鸡蛋?这便是近现代以来人类思潮学家们所努力的一个方向之一。试想一下,如果原本最多只能装五件装备的KEN-SEN,现在能装六件、七件乃至更多装备,并能共享装备槽位的数值加成,那对于KEN-SEN的战斗力提升可不只是一星半点儿。
很幸运的是,经过白鹰、皇家等国思潮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的努力,被称为“特殊兵装”的第六槽位已经于近期解锁,并很快随着版本更新覆盖到了每一位碧蓝航线现役KEN-SEN。现在,这些为了人类未来而浴血奋战的战士们,能够藉由特殊兵装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部分拥有专属兵装的KEN-SEN甚至还能在这一基础上继续精进,抵达前人未达之境。
然而在“大风暴”消散后的未来,以强势身份增强在碧蓝航线框架内活动的东煌---现在以“东煌共同体”的名字被世人重新认识---则在这方面独步天下,走出了一条具有东煌特色的装备拓展道路。
如果说,对于开头的问题,白鹰、皇家等国的研究小组的思路是“增加盒子的数量,” 即便它的容量肯定不如原装货,而且也拥有诸多限制;那么,东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思路则与众不同:“将大个的鸡蛋,变成小个的弹珠”。
通过对每一件装备应用现代以来蓬勃发展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程序控制技术等。东煌得以大规模地将KEN-SEN搭载的每一件装备更新换代,使其向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在一方面减小了对来自舰载主机,也就是心智核心的算力需求,使得本体是“鸡蛋”的装备却仅需来自主机“弹珠”水平的运算力就能运作,极大地减小了心智核心的负载。同时使得即便在战损条件下这些东煌出品的舰载装备依旧能发挥出自己的完整实力,大大提高了战损条件下KEN-SEN们的生存能力。
当然,光是这样还不够,当盒子里只有一个鸡蛋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它给其他盒子造成的影响,因为盒子之间是从物理层面上独立的,盒子与盒子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但现在由于一个盒子里有了两个乃至更多的弹珠,因此需要考虑弹珠(装备)间的干涉和相互作用问题,否则上了战场,一炮未开就提前因为自身的系统干扰而宕机对于尤其依赖信息化作战体系的东煌KEN-SEN们而言显然将是地狱般的体验。
最终,勤奋而灵活的东煌人用非常具备北联风格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其灵感则来源于北联同志的“露西亚套娃”。
通过层层嵌套的方式,在原有的盒子框架内部通过重新编程和算法覆写从无至有地创造出新的框架,将一个个弹珠约束在这人为创造出的,大盒子里的小盒子中。进而将情况恢复到了“一个盒子里只有一样物品”的单纯状况。重新杜绝了装备间的无序交互带来的影响。
这一处理方式更大的好处在于,通过对人为创造的“盒子”本身的程序进行接口和算法的统一,装在一个个用人力强行分割开的小盒子里的“弹珠”(装备)得以实现有序且高效的交互,进而实现高度的系统整合,装备和装备间可以共享数据和其他信息,从多传感器来源综合信息也有效地促进了系统内(KEN-SEN独立作战)和系统外(KEN-SEN协同作战)的交流互联,构成覆盖整个战场的“全域联合作战网络”。在强大信息化体系的支撑下,东煌的KEN-SEN们得以发挥出远超一般KEN-SEN的作战能力。
截止目前,东煌在拓展装备插槽方面的最高技术结晶便是应用在天枢号上的“1×5附属装备拓展插槽”。1×5表明这是在一个原装装备槽内插入5个新的附属装备槽,使得原本只能搭载一件装备的单个装备槽现在可以搭载5件装备,天枢号的五个原装插槽均搭载有这样一件“装备”,使得天枢号可以拥有惊人的共25个装备槽位可供使用。当然,代价则是这样的装备槽中只能搭载东煌制造的,满足接口规格和软件需求的舰载装备,不过对于在风暴庇护中安心发展了数十年,拥有深厚技术实力和全套自主知识产权装备体系的东煌而言这不是个大问题。藉由25个槽位,天枢得以搭载大量的雷达、舰载机、鱼雷等一般战列舰KEN-SEN无法搭载的装备,极大地增强了多用途能力。同时,多件装备间的协同合作也拓展了天枢号的任务能力和技战术水平。使得其拥有“单舰对抗碧蓝航线一整只六舰编队”的可怕实力。
开发数据
开发加成 | |
---|---|
初始 | |
5级 | 耐久+600/防空+20/主炮效率提高10%/垂直发射系统效率提高10% |
10级 | 习得技能【塞壬之敌】/主炮底座+2/主炮效率提高10%/突破至4星 |
15级 | 耐久+884/防空+38/主动防御系统效率提高10%/垂直发射系统效率提高10% |
20级 | 【塞壬之敌】升级/副炮底座+2/主炮效率提高10%/突破至5星 |
25级 | 耐久+1480/防空+56/主炮效率提高10%/主动防御系统效率提高10%/垂直发射系统效率提高10% |
30级 | 【塞壬之敌】升级/主炮底座+2/主炮效率提高15%/突破至6星 |
35级 | 耐久+2086/防空+68/主炮效率提高15%/主动防御系统效率提高10% |
40级 | 【塞壬之敌】升级/主炮底座+2/主炮效率提高20%/突破至7星 |
总计需求蓝图784张,详情参考科研系统 |
天运拟合 | |
---|---|
I | 幸运+1 |
II | 幸运+2 |
III | 幸运+3 |
IV | 幸运+4 |
V | 幸运+5。每损失1%耐久提升装填0.6(1)点;耐久低于20%时, 8秒内恢复自身最大耐久的15%,该效果每场战斗仅触发一次。 |
Ⅵ | 幸运+1 |
Ⅶ | 幸运+2 |
Ⅷ | 幸运+3 |
Ⅸ | 幸运+4 |
Ⅹ | 幸运+5。每损失1%耐久提升装填1(2)点;耐久低于20%时, 8秒内恢复自身最大耐久的20%,该效果每场战斗仅触发一次。 |
天运拟合总计需求蓝图570张、详情参考天运拟合 |
装备介绍
H/PJ-85“狴犴”三联装406mm电磁轨道炮 | |
---|---|
伤害 | |
初始 | 100×2(穿甲弹)、152×2(高爆弹)、120×2(TSAA穿甲弹)、214×2(ENAA高爆弹) |
强化+10(满) | 198×2(穿甲弹)、283×2(高爆弹)、218×2(TSAA穿甲弹)、453×2(ENAA高爆弹) |
标准射速 | |
初始 | 10s/轮 |
强化+10(满) | 10s/轮 |
技能 | 联合多重命中 |
描述: | 装备时,每一轮主炮准备时间缩短15%,自身装备的主炮散布范围降低5点;主炮炮击的暴击伤害提升250%,主炮炮击的暴击率提高80%。 |
炮击 | 147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弹药 | 标准穿甲弹、标准高爆弹、试做型智能双段式穿甲弹、介稳态聚能高爆弹、其他(取决于携带的任务弹种) |
飞行速度 | 30、20、28、30 |
对甲比例 | 无视护甲 |
伤害范围 | 10、15、5、20 |
散布范围 | 5*5、8*8、1*1、10*10 |
装备参数 | |
索敌范围 | 50-40(仅使用自带的测绘仪)、0-100(有雷达装备配合时) |
索敌角度 | 360 |
所属阵营 | 东煌 |
伤害修正比例 | |
强化+11前 | 180% |
强化+13 | 250% |
伤害属性类型 | 炮击 |
属性效率 | 100% |
适用舰种 | 战巡、战列(主炮) |
H/PJ-58“嘲风”单装155mm电磁轨道炮 | |
---|---|
伤害 | |
初始 | 47×1(穿爆燃弹)、68×1(聚能高爆弹) |
强化+10(满) | 85×1(穿爆燃弹)、125×1(聚能高爆弹) |
标准射速 | |
初始 | 3s/轮 |
强化+10(满) | 3s/轮 |
技能 | 先进多用途弹药 |
描述: | 装备时,自身对敌方任意等级战舰伤害提高150.0%,对敌方战机伤害提高50.0%,有100%概率造成燃烧,持续35秒 (燃烧伤害依据炮击属性) 。 |
炮击 | 68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弹药 | 穿甲高爆燃烧弹、介稳态聚能高爆弹、其他(取决于携带的任务弹种) |
飞行速度 | 20、28 |
对甲比例 | 无视护甲 |
伤害范围 | 10、12 |
散布范围 | 5*5、10*10 |
装备参数 | |
索敌范围 | 50-38(仅使用自带的测绘仪)、0-65(有雷达装备配合时) |
索敌角度 | 360 |
所属阵营 | 东煌 |
伤害修正比例 | |
强化+11前 | 180% |
强化+13 | 250% |
伤害属性类型 | 炮击 |
属性效率 | 100% |
适用舰种 | 战巡、战列(副炮);巡洋(主炮) |
H/PJ-21“睚眦”单装30mm电磁速射系统 | |
---|---|
伤害 | |
初始 | 20×1(编程弹药) |
强化+10(满) | 45×1(编程弹药) |
标准射速 | |
初始 | 0.016s/轮 |
强化+10(满) | 0.016s/轮 |
技能 | 可编程弹药 |
描述: | 当与舰船综合作战系统和任意雷达装备一起装备时,自身对敌方战机伤害提高150.0%;当没有雷达装备或没有装备舰船综合作战系统时,此技能不生效。 |
防空 | 150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弹药 | 智能可编程弹药 |
飞行速度 | 25 |
对甲比例 | 无视护甲 |
伤害范围 | 10 |
散布范围 | 3*3 |
装备参数 | |
索敌范围 | 60 |
索敌角度 | 360 |
所属阵营 | 东煌 |
伤害修正比例 | |
强化+11前 | 180% |
强化+13 | 250% |
伤害属性类型 | 炮击 |
属性效率 | 100% |
适用舰种 | 驱逐、巡洋、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母、维修(副炮) |
“赑屃”通用垂直导弹发射系统 | |
---|---|
伤害 | |
初始 | ?×1(伤害随装填弹种变化而变化) |
强化+10(满) | ?×1(伤害随装填弹种变化而变化) |
标准射速 | |
初始 | 1s/轮 |
强化+10(满) | 1s/轮 |
技能 | 电磁弹射 |
描述: | 使用电磁导轨弹射发射箱内装载的导弹,装备时,提高自身所有导弹装备速度2点。 |
炮击 | 257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弹药 | ?(随装填弹种变化而变化) |
飞行速度 | ?(随装填弹种变化而变化) |
对甲比例 | ?(随装填弹种变化而变化) |
伤害范围 | ?(随装填弹种变化而变化) |
散布范围 | ?(随装填弹种变化而变化) |
装备参数 | |
索敌范围 | 0-150 |
索敌角度 | 360 |
所属阵营 | 东煌 |
伤害修正比例 | |
强化+11前 | 250% |
强化+13 | 300% |
伤害属性类型 | 炮击 |
属性效率 | 100% |
适用舰种 | 驱逐、巡洋、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艇、潜母、维修、运输(副炮) |
四联装533mm多用途鱼雷发射管 | |
---|---|
伤害 | |
初始 | 100×4(热动力鱼雷)、150×4(潜射机动水雷) |
强化+10(满) | 350×4(热动力鱼雷)、450×4(潜射机动水雷) |
标准射速 | |
初始 | 3s/轮 |
强化+10(满) | 3s/轮 |
技能 | 潜射机动水雷 |
描述: | 装备时,每隔20秒进行一轮额外雷击,发射的潜射机动水雷对即将触底的敌方舰船伤害提高500.0%。 |
雷击 | 85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弹药 | 热动力鱼雷、潜射机动水雷 |
飞行速度 | 25 |
鱼雷航速 | 4、4 |
对甲比例 | 80-100-130、80-100-130 |
伤害范围 | 5、5 |
装备参数 | |
索敌范围 | 45 |
索敌角度 | 120 |
弹药射程 | 30-200 |
散布角度 | 20 |
所属阵营 | 东煌 |
伤害修正比例 | |
强化+11前 | 100% |
强化+13 | 150% |
伤害属性类型 | 雷击 |
属性效率 | 100% |
适用舰种 | 驱逐、巡洋、战巡、战列、航母、武库、维修、运输(鱼雷) |
ALN/LDS-89“毕方”谐振式光纤脉冲激光近迫武器系统 | |
---|---|
伤害 | |
初始 | 45×1(高能激光) |
强化+10(满) | 90×1(高能激光) |
标准射速 | |
初始 | ?s/轮(时间随照射时长而决定) |
强化+10(满) | ?s/轮(时间随照射时长而决定) |
技能 | 激光拦截 |
描述: | 从多个照射器发射高能激光联合照射同一个目标,当与舰船综合作战系统和任意雷达装备一起装备时,提升自身防空50点,自身对敌方战机伤害提高50.0%;激光命中敌方战机时,有100%概率造成点燃,持续5秒(点燃伤害依据防空属性);当没有雷达装备或没有装备舰船综合作战系统时,此技能不生效。 |
防空 | 150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装备参数 | |
索敌范围 | 35 |
索敌角度 | 360 |
所属阵营 | 东煌 |
伤害修正比例 | |
强化+11前 | 100% |
强化+13 | 150% |
适用舰种 | 驱逐、巡洋、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艇、潜母、维修、运输(防空) |
Z-50重型通用直升机 | |
---|---|
标准射速 | |
初始 | 0.5s/轮(30mm机炮) |
强化+10(满) | 0.5s/轮(30mm机炮) |
技能 | 反潜模式 |
描述: | 装备反潜套件时,自身对敌方潜艇伤害提高50.0%;该模式下命中敌方潜艇时,有100%概率造成进水,持续35秒;(进水伤害依据航空属性) 。 |
航空 | 65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挂载武器 | 1 x 30mm机炮、其他 |
伤害 | |
初始 | 30 |
强化+10 | 50 |
强化+13 | 65 |
机炮射程 | 36 |
机炮射角 | 80 |
装备参数 | |
索敌范围 | 35 |
索敌角度 | 360 |
所属阵营 | 东煌 |
伤害修正比例 | |
强化+11前 | 100% |
强化+13 | 150% |
适用舰种 | 驱逐、巡洋、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艇、潜母、维修、运输(航空) |
ALN/SG-12A“化蛇”脉冲震荡阵列 | |
---|---|
伤害 | |
初始 | 80×1(脉冲冲击波) |
强化+10(满) | 160×1(脉冲冲击波) |
标准射速 | |
初始 | ?s/轮(时间随照射时长而决定) |
强化+10(满) | ?s/轮(时间随照射时长而决定) |
技能 | 脉冲震荡 |
描述: | 发射指向性声波杀伤水下目标,装备时,提升自身反潜50点,自身对敌方潜艇伤害提高50.0%;冲击波命中敌方潜艇时,有100%概率造成进水,持续50秒。(进水伤害依据反潜属性) |
反潜 | 70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装备参数 | |
索敌范围 | 35 |
索敌角度 | 360 |
所属阵营 | 东煌 |
伤害修正比例 | |
强化+11前 | 100% |
强化+13 | 150% |
适用舰种 | 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母(反潜) |
“东煌神盾”舰船综合作战系统 | |
---|---|
命中 | |
初始 | 2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防空 | |
初始 | 2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反潜 | |
初始 | 1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航空 | |
初始 | 1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炮击 | |
初始 | 5 |
强化+10 | 10 |
强化+13(满) | 13 |
雷击 | |
初始 | 3 |
强化+10 | 4 |
强化+13(满) | 9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技能 | 协同作战能力 |
描述 | 装备时,提升自身炮击、防空、航空、雷击、反潜、命中80%,同类效果可叠加。 |
装备参数 | |
所属阵营 | 东煌 |
适用舰种 | 驱逐、巡洋、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艇、潜母、维修、运输(命中、炮击、雷击、机动、防空、航空、反潜) |
“重明鸟”双波段超宽带雷达 | |
---|---|
命中 | |
初始 | 2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防空 | |
初始 | 2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反潜 | |
初始 | 1 |
强化+10 | 4 |
强化+13(满) | 6 |
航空 | |
初始 | 1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炮击 | |
初始 | 5 |
强化+10 | 10 |
强化+13(满) | 13 |
雷击 | |
初始 | 3 |
强化+10 | 4 |
强化+13(满) | 9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技能 | 先进雷达扫描 |
描述 | 提供了极其优秀的侦查,当与舰船综合作战系统一起装备时,装备时受到伏击概率降低30%,规避伏击概率提高30%,同类效果可叠加;并提升编队炮击、防空、航空、雷击、反潜、命中20%,同类效果可叠加;当没有装备舰船综合作战系统时,此技能不生效。 |
装备参数 | |
所属阵营 | 东煌 |
适用舰种 | 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艇、潜母(命中、炮击、雷击、机动、防空、航空、反潜) |
“螭吻”整合式雷达系统 | |
---|---|
航空 | |
初始 | 1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机动 | |
初始 | 5 |
强化+10 | 8 |
强化+13(满) | 14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技能 | 基础雷达扫描 |
描述 | 提供了优秀的侦查,当与舰船综合作战系统一起且作为仅有的雷达装备装备时,受到伏击概率降低10%,规避伏击概率提高10%,同类效果可叠加。并提升编队炮击、防空、航空、雷击、反潜、命中30%。当作为第二个乃至多个雷达装备或没有装备舰船综合作战系统时,此技能效果不生效。 |
装备参数 | |
所属阵营 | 东煌 |
适用舰种 | 驱逐、巡洋、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艇、潜母(机动、航空) |
“獬豸”单光子检测量子雷达系统 | |
---|---|
防空 | |
初始 | 5 |
强化+10 | 8 |
强化+13(满) | 14 |
航空 | |
初始 | 1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炮击 | |
初始 | 1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技能 | 特种雷达扫描 |
描述 | 使用单光子量子检测法探查敌方隐身战机的位置,当与舰船综合作战系统一起装备时,提高队伍中所有角色30%防空和10%航空,同类效果可叠加;当没有装备舰船综合作战系统时,此技能不生效。 |
装备参数 | |
所属阵营 | 东煌 |
适用舰种 | 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母(炮击、防空、航空) |
ALN/FC-450“獬豸”整合式舰载火控系统 | |
---|---|
命中 | |
初始 | 2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防空 | |
初始 | 2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炮击 | |
初始 | 2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技能 | 整合式火控系统 |
描述 | 当与舰船综合作战系统和任意雷达装备一起装备时,提升编队炮击、防空、命中20%,同类效果可叠加;当没有雷达装备或没有装备舰船综合作战系统时,此技能不生效。 |
装备参数 | |
所属阵营 | 东煌 |
适用舰种 | 驱逐、巡洋、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艇、潜母(命中、炮击、防空) |
“烛龙”整合式舰船增强型电子战系统 | |
---|---|
命中 | |
初始 | 2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防空 | |
初始 | 2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炮击 | |
初始 | 5 |
强化+10 | 10 |
强化+13(满) | 13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技能 | 电子战专家 |
描述 | 当与舰船综合作战系统和任意雷达装备一起装备时,装备时受到伏击概率降低80%,规避伏击概率提高80%,同类效果可叠加;当没有雷达装备或没有装备舰船综合作战系统时,此技能不生效。 |
装备参数 | |
所属阵营 | 东煌 |
适用舰种 | 驱逐、巡洋、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艇、潜母(命中、炮击、防空) |
ALN/USW-2510“谛听”集成声学传感器组件 | |
---|---|
命中 | |
初始 | 2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反潜 | |
初始 | 1 |
强化+10 | 4 |
强化+13(满) | 6 |
雷击 | |
初始 | 3 |
强化+10 | 4 |
强化+13(满) | 9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技能 | 先进声学处理算法 |
描述 | 当与舰船综合作战系统一起装备时,提升自身雷击、反潜、命中20%;当没有装备舰船综合作战系统时,此技能不生效。 |
装备参数 | |
所属阵营 | 东煌 |
适用舰种 | 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艇、潜母(命中、雷击、反潜) |
“安德切尔”智能纳米金属抗侵蚀自修复装甲系统 | |
---|---|
耐久 | |
初始 | 1000 |
强化+10 | 2450 |
强化+13(满) | 5430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技能 | 智能装甲系统 |
描述 | 非重甲角色装备时,战斗开始后,将自身护甲类型修改为超重甲,战斗中受到的穿甲弹伤害降低60%,高爆弹通常弹伤害降低30%;非重甲角色装备时,战斗开始后,将自身护甲类型修改为超重甲。 |
装备参数 | |
所属阵营 | 东煌 |
适用舰种 | 战巡、战列、航母、武库(耐久) |
ALL-16 EPGSX“椒图”能量护盾系统 | |
---|---|
耐久 | |
初始 | 100 |
强化+10 | 200 |
强化+13(满) | 500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技能 | 能量护盾 |
描述 | 当与舰船综合作战系统一起装备时,战斗开始后,触发覆盖全舰的护盾,该护盾能够阻挡45发子弹,持续至战斗结束;当没有装备舰船综合作战系统时,此技能不生效。 |
装备参数 | |
所属阵营 | 东煌 |
适用舰种 | 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母(耐久) |
ALN/MHDX-44“玄冥”螺旋式电磁流体推进系统 | |
---|---|
机动 | |
初始 | 10 |
强化+10 | 20 |
强化+13(满) | 30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技能 | 磁流体推进 |
描述 | 装备时,机动提升20%,消耗下降2点。 |
装备参数 | |
所属阵营 | 东煌 |
适用舰种 | 驱逐、巡洋、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艇、潜母、维修、运输(机动) |
舰艇鱼雷防御系统 | |
---|---|
反潜 | |
初始 | 1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0 |
雷击 | |
初始 | 3 |
强化+10 | 4 |
强化+13(满) | 9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技能 | 反鱼雷鱼雷 |
描述 | 当与舰船综合作战系统一起装备时,受到鱼雷伤害减少50%,同类效果可叠加。当没有装备舰船综合作战系统时,此技能不生效。 |
装备参数 | |
所属阵营 | 东煌 |
适用舰种 | 驱逐、巡洋、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艇、潜母(反潜、雷击) |
舰载战术雾霾发生装置 | |
---|---|
机动 | |
初始 | 1 |
强化+10 | 5 |
强化+13(满) | 11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技能 | 烟雾弹 |
描述 | 装备时,战斗开始10秒后使用烟雾弹,随后每20秒有20.0%概率使用烟雾弹,处于烟幕中的角色回避率提高15.0%(35.0%),受到航空伤害降低15.0%(35.0%),持续10秒,同技能效果不叠加。 |
装备参数 | |
所属阵营 | 东煌 |
适用舰种 | 驱逐、巡洋、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艇、潜母、维修、运输(机动) |
NS-800纳米虫巢 | |
---|---|
耐久 | |
初始 | 200 |
强化+10 | 500 |
强化+13(满) | 530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 3% |
技能 | 纳米蜂群 |
描述 | 每15秒10%快速回复耐久,同类效果可叠加。 |
装备参数 | |
所属阵营 | 东煌 |
适用舰种 | 驱逐、巡洋、战巡、战列、航母、武库、潜艇、潜母、维修、运输(耐久) |
基本信息
名称:天枢号战略打击堡垒舰(PLAN Dubhe Strategic Strike Fortress)
所属阵营:东煌共同体
舰船类型:核动力导弹战列舰
舰船分级:海上传奇
下水时间:公元2021年4月23日
服役时间:公元2022年7月12日
所属港区:碧蓝航线明珠港区(ALP-144NC1703)(碧蓝航线太平洋战区群岛防区所属,南太平洋战略枢纽港,东经163.447156;北纬11.55619)
研发商:明珠先进船舶系统(P.A.S.S)
生产商:明珠先进船舶系统(P.A.S.S)
性能数据
排水量:140320吨(标准)、168300吨(满载)
舰长:368米
水线长:360米
宽:50.7米
吃水:12.1米
动力:420000马力
动力系统:
2×核-燃联合动力包(CONAG)(每个动力包包括1座FSTTR680型磁约束热核聚变堆和3台ALN/GTE-48型燃气轮机组)(动力包整体喷涂石墨烯涂层以降低热信号)
IPS船舶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
4×ALN/MHDX-44“玄冥”螺旋式电磁流体推进系统(两两一组,双轴双舵)
航速:32节
航程:无限/27节
编制:0人(标准);20人(满载)
舰船主系统:
EWHC-管·操-LoLA-Gen底层控制
EWETG-操·操- E.X.E.C.U.T.E.R~SiFOS-Gen主系统
全舰计算环境(TSCE)
整合式舰船域控制系统(ISDCS)(核心+接入双层架构)
“东煌神盾”舰船综合作战系统
“艾利克斯(A.L.I.C.S)”联合指挥系统
舰载主机:
指向性KEN-SEN心智核心“天枢”(附加14个模块化量子处理器集群/心智单元插槽)
经典/量子整合计算结构【包含2×ALAS/CC1600经典超级计算机;7×特装型指向性KEN-SEN辅助核心/特装型布里】
船电系统:(机电系统均置于封装完善的EME箱中)
“重明鸟”双波段超宽带雷达(DBUWR):【1×ALN/AESA-16 X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ALN/AESA-28 S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4面多频段共用天线阵,室温超导体材料基板,单个阵面7000个氮化镓T/R组件,平均输出功率8MW,峰值输出功率15MW,单个阵面最大增益50dB)(采用商用现货进行控制与信号处理。高性能的COTS服务器利用雷达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信号分析,包括通道均衡、杂波滤波、多普勒处理等内容,并可执行多种电子保护算法)
“螭吻”整合式雷达系统(IRS)(整合光电侦测/射控,包括光电航空仪、EOTS等)
“獬豸”单光子检测量子雷达系统(主要反隐身能力)
2×L波段远程警戒雷达(一定反隐身能力)
4×思潮能引导雷达(能量护盾发生器引导部分)
1×航海导航雷达
2×平面搜索雷达
ALN/FC-450“獬豸”整合式舰载火控系统【包括近防系统火控雷达,4座舰炮火控雷达(整合进舰炮系统中,平时作为冗余),1座C波段整合火控照射雷达;火控系统整体软件加载心智单元集群辅助模块和联合多重命中体制辅助观瞄模块】
“烛龙”整合式舰船增强型电子战系统(ISEECM)(舰船主动隐身)(包括8×舰体两侧大型ECM/ESM共型天线阵面、8×扩散型补偿式ECM共型发射极、主桅杆上的多组电子战天线阵列、主力舰级服务器机组)
1×整合式特高频/甚高频(UHF/VHF)全向侦察/数据链天线阵
各类其他天线(包括战术数据链天线、数据链天线、战略卫通天线、敌我识别天线等)
舰艇数据多重存取系统(SDMS)(SAFENET光纤总线)
协同作战能力(CEC)终端
集成舰桥系统(IBS)
统一海上网络企业系统(CANES)
自动后勤信息系统(ALIS)
气象信息系统(时刻与“风云”天基气象观测系统保持直连)
舰载声呐系统:
ALN/USW-2510“谛听”集成声学传感器组件(IASS)(1×ALN/2S23双波段舰壳声呐系统:1×ALN/2S23-M舰壳中频声呐系统、1×ALN/2S23-H舰壳高频声呐系统;2×ALN/TSS-04多功能拖曳线阵列声呐)(信号产生和处理可覆盖0.5~7kHz,探测距离可达18~20海里。采用宽带波形和相应的处理算法以抑制混响和浅水有源声学返回信道衰落的影响,从而将浅海中对安静型潜艇和鱼雷的侦测和识别效率改善50%以上)
ALN/ASS2100机载吊放声呐系统(安装在舰载反潜直升机上)
舰载武装:
4×H/PJ-85“狴犴”三联装406mm电磁轨道炮(前三后一,从前往后分别为甲、乙、丙、丁炮塔)【采用基于低温分子束外延技术而大量生产的锡基石墨烯蜂窝量子拓扑材料制作电枢加速段(可隔绝强磁场对电子设备的影响),75倍径406mm口径身管;射速4发/分;有效射程650公里,若使用增程型炮弹极限射程可达1060公里】
10×H/PJ-58“嘲风”单装155mm电磁轨道炮(侧面各五,前六后四)(材料与“狴犴”相同;55倍径155mm口径身管;射速20发/分;有效射程300公里;若使用增程型炮弹极限射程可达560公里)
12×H/PJ-21“睚眦”单装30mm电磁速射系统(侧面各六,甲炮塔前二,乙丙炮塔中部四,机库侧二,停机坪侧各四)(材料与“狴犴”相同;55倍径30mm口径身管;射速1000发/分;有效射程30公里;发射采用脉冲激光体制的智能可编程弹药)
“赑屃”通用垂直导弹发射系统(8单元标准,冷热共架,冷发射模式时为电磁弹射,发射箱内径1米)(共16个模块,前8后8,128个单元):
【可装填“海红旗-10”近程防空导弹(一坑五弹)、“海红旗-9C”中远程防空导弹、“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鱼-8”反潜导弹等】
2×533mm四联装鱼雷发射管(可装填鱼-12热动力鱼雷、鱼-13机动水雷)
舰载综合诱饵系统(Shipboard Integrated Decoy System,SIDS)
航空能力和设施:
1×重型舰载直升机(通常为直-50)
1×双机通间机库&舰载机自动运维设施(兼容具备VTOL能力的无人机起降)
1×拉降式直升机着舰系统
1×光学/雷达复合助降引导系统
舰船主/被动防护:
“安德切尔”特装型舰艇反电磁炮装甲系统(全面防护设计)(最外层为70mm结晶化热强钢,第二和第三层是两层共100mmRM4473钛合金框架整合陶瓷材料,第四层是平均厚度500mm的氮气空隙,氮气空隙之后是30mm的耐高温抗冲击智能纳米金属。最后一层则是70mm的结晶化热强钢,实际平均厚度总计约770mm)
ALN/LDS-89“毕方”谐振式光纤脉冲激光近迫武器系统(62×ALN/CILS-45“敏捷”激光照射模块;14×ALN/CILS-47“力量”电力输送模块)
ALL-16 EPGSX“椒图”长效型克莱因立场护盾系统(总额定容量1.5×10^15 J)
ALN/2P16“勇气”动态防御系统
ALN/SG-12A“化蛇”脉冲震荡阵列(和主舰壳声呐阵共用发射极)
10×舰载战术雾霾发生装置(中部两侧船艇舱上部各五)(400单元标准,压缩空气冷发射模式)(一侧共2000个单元,整体共4000单元)
水下声学对抗系统(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System,UACS)
舰艇鱼雷防御系统(SSTD)
其它:
第六代标准型KEN-SEN神经-传感器复合感知网络
ISDS整合式防卫管理系统(仅主系统无响应时使用)
AECS电子对抗系统(仅主系统无响应时使用)
舰载纳米虫巢(基于自组织蜂群算法运作的NS800纳米虫群)
舵-鳍联合减摇系统(6×减摇鳍,2×舭龙骨)
2×烟囱(加装红外抑制烟囱罩)
2×大型船艇舱(4艘折叠式救生艇,2艘联络艇)
2×大型补给装载舱(全自动化横向干/液货综合补给)
- 关于动力
- 关于推进系统
- 关于防护设计
- 关于被动防护
- 关于主动防护
- 关于乘员空间
- 关于主系统
- 关于船电系统
- 关于声呐系统
- 关于舰载武器
- 关于航空设施
通过对原魔方的解析,北联科学家率先研究出了被称为“托卡马克”的受控核聚变装置。它的名字(Tokamak)来源于环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it)、线圈(kotushka)几个俄语单词。
从它的名字当中,我们就得以一窥控制核聚变的方法。
利用能产生出强烈磁场的线圈,约束并加热位于环形真空腔室内部的等离子体,不仅引发核聚变反应,而且让反应始终维持在腔室内部,继而实现了对聚变反应的控制。
值得各位指挥官注意的是,核聚变反应堆虽然被誉为“未来能源”,并且已准备在碧蓝航线所属的新世代KEN-SEN中广泛推广,而且这种新的能源装置具备清洁和安全等诸多优点。然而目前任何种类的聚变反应堆要想进行冷启动,都需要一个临界电量。也就是说,任何类型的聚变反应堆都不可能自己启动,要想启动一台不管是基于磁场约束还是基于惯性约束的核聚变反应堆,都需要输入一个不低的起始电量。而这也正是作为舰用辅助动力的燃气轮机组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
燃气轮机(Gas Turbine)是以连续流动的气体为工质带动叶轮高速旋转,将燃料的能量转变为有用功的内燃式动力机械,是一种旋转叶轮式热力发动机。相比于其他舰用动力装置如蒸汽机,柴油机等,燃气轮机的结构最简单,而且体积小、重量轻、启动快、少用或不用冷却水。就算不用核反应堆,燃气轮机也是一种相当优良的舰用动力,而有了核动力后,燃气轮机仍然能作为一种优秀的舰用辅助动力,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与核反应堆一起并网发电,为舰船提供特殊情况下的电力增幅。
然而凡事无绝对,燃气轮机并非毫无缺点,它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虽然使其单位功率体积指标较蒸汽轮机和柴油机相比优秀许多,然而它却同样具有进气量巨大的特点,这就致使任何安装燃气轮机的舰船都必须配备巨大的进气道,否则便会因进气量不足而无法完全发挥燃气轮机的能力,天枢号也不例外。从舰体上方看,她经过巧妙设计而从外表上和高耸的上层建筑完美融合的进气道组证明了这一点。
一般来讲,任何舰船的动力舱段在红外线传感器的眼中都会呈现出代表高热的红色。为了避免如此高热成为各种采用红外制导的武器的最好靶标,自近代以来的各种只要像点样的军用舰船都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措施以降低热信号,天枢号也不例外。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第六代KEN-SEN,其动力舱喷涂了石墨烯涂层以降低整体热信号,同时被石墨烯涂层反射的热辐射将会通过专门设置的多段回热系统实现效率约60%的废热回收,这些废热随后会进入燃气轮机的外置二次循环回路,提高燃气轮机的效率。而磁约束聚变反应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并不会像许多人的想象那样对外持续地逸散超高温,也就不会产生高热辐射。种种措施使得天枢号尽管具有16万吨的体量,其外逸的热量却仅相当于一艘8万吨级的大型舰艇。
值得一提的是,天枢号安装的6台ALN/GTE-48型燃气轮机组全部按照动力包划分进行了减震降噪的处理。包括将机组安装在减震浮筏上,动力包舱壁铺设吸音材料等措施。这样处理的目的在于降低舰船噪音,提高敌方水下武器辨识目标的难度,同时也有利于舰船反潜作战,满足了预想中保交作战的反潜需求。
安装在天枢号上的ALN/MHDX-44“玄冥”是一种试验型的单通道线圈式磁流体推进器,为了实现单台等效轴马力十万马力的预期目标,“玄冥”的体积在东煌研究的各类磁流体推进器中也属最大的那一批。其进水口直径可达8米,管道内径为6.1米,排水口由于考虑到大量高流速水流通过的需求,因此其直径达惊人的10.24米,全系统结构最宽处则为13.56米。全系统结构总长则长达49.5米,管道内容积则达2349.52立方米。
ALN/MHDX-44“玄冥”可依据构造分为两个主要单元:提取单元和核心单元。其中,提取单元包含前端进水口,及位于进水口后方的可变式阿基米德螺旋泵。这一位于整套推进系统最前端的提取单元主要负责吸入海水,预旋后将其提供给后方的核心单元。该部分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其有别于传统船用螺旋桨的阿基米德螺旋泵。其单片桨叶具有6.1米的直径和可在4.4米至7.1米间变化的最大桨距,其单片桨叶效率远高于同尺寸的传统螺旋桨(这并不奇怪,不考虑其他因素的话,单桨叶推进器的推进效率都要比同尺寸的多桨叶推进器高)。
除较高的推进效率外,“阿基米德”事实上并不是一片完整的螺旋桨叶,而是由48片扇形桨叶拼接而成的紧密贴合结构。这对“阿基米德”本身的推进效率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但相互堆叠的小桨叶也使其获得了无极变距的功能。每当需要改变螺距时,“玄冥”前端外部的6根液压杆便会推动可伸缩的螺旋桨轴后端,使组成“阿基米德“的每片扇形桨叶伸展或收缩,从而达到改变螺距以适配当前水流量的需要。同时固定在BG-1前端外部的电磁铁也会根据当前需要实时调整“阿基米德”的转速,从而使其获得任何状态下的最优推进系数。
此外,单片桨叶且内置于套筒中的“阿基米德”螺旋泵的噪音系数仅为同尺寸常规船用螺旋桨的18%。但由于桨叶是多组堆叠而成的,其结构强度并不是很高。但测试表明BG-1在拆除前端螺旋泵的情况下依旧可以维持73%左右的输出功率。
提取单元外部一共安装有8组总长9.2米的线圈式电磁铁,并在进水口附近配置有4台压缩机,用于为冷却超导电磁铁的强循环液氮加压。在连接核心单元的部位安装有一套冷却液分流系统和单向球阀,前后两个单元在系统正常工作时共用一组冷却剂。
而核心单元则是该装置的主要推进部分,它通过向流经磁场中的磁场中的海水供电,使其在刻有螺纹的中空管道中被加速,进而将其作为推进工质从尾部的排水口排出,使船只获得向前行进的反作用力。
核心单元管道内壁刻有双向螺纹,可兼容正常推进和反向推进产生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水流。同时在核心单元的前部还安有四块泄压板,主要用于推进器内流速过快时释放压力,避免高速水流损坏核心机。此外,在推进器进行反向推进时,此系统也可作为导流板使用,从而不至于使提取单元中的阿基米德螺旋泵承受过多压力。
相较于提取单元,核心单元的电磁体数量较少,仅为四组,但单组长度达到了惊人的31.5米,功率也远高于前者。与推进单元类似,核心单元在尾部排水口附近同样安置有四个压缩机。当冷却液经由液体分流装置从提取单元流出时,会先经过两组安置在侧方的电磁铁,之后经由压缩机加压后进入冷却板再次冷却至工作温度,进而注入上下两端电磁铁。该系统旨在将电磁铁本身作为压缩液体载体的一部分,同时使用流经通道内的海水对压缩设备,从而缩减整套系统所需要占用的内部空间。
当处于巡航功率时,“玄冥”的管道内流速一般稳定在43.47米/秒,当处于最大功率时,管道内流速则可达到53.04米/秒,这一核心指标使得“玄冥”终于得以达成巡航功率100000千瓦的目标,当“玄冥”最大功率运行时,其推进功率能进一步上升到122000千瓦。加上安装在天枢号上的“玄冥”在两两一组组合布置于舰船两侧的同时,在两侧均以巨大的经数百次水池测试以最佳水动力性能曲线与船身融合的整流罩包裹住了两套并列的推进系统,看起来是双轴实际上是四轴推进的天枢号总推进马力可达400000轴马力以上,进而赋予舰船以32节的最高航速。
理论上,在所有系统全部运行正常时,“玄冥”是可以做到无期自我冷却的。但是为了保险起见,通常的“玄冥”磁流体推进器都会安装至少一组的外接式冷却单元,经由后部压缩机抽取完成工作周期的冷却液,送往船体内部完成一轮冷却后再由前部压缩机送入。相较于常规螺旋桨,“玄冥”核心机超导电磁铁的设计要求每分钟必须向所有电磁铁提供总计不小于100立方米且温度维持在100开尔文以下的冷却液。这对任何一套冷却系统无疑都是很沉重的负荷。不过好在“玄冥”的液冷式设计为冷却管路的布置提供了便利:压缩机——冷却管路的组合可以被放置在舰体内的任何区域,同时冷却器也可根据需求使用效率最高的最佳形态,而不必考虑引擎内部空间和外形的限制。
除了主推进系统外,天枢号还在舰体侧面前部配备了单侧3组侧向磁流体推进器,通过一条和主通道连接的歧管和共用部分推进设施,单台侧向推进器得以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实现单个推进器推进功率150千瓦的预定目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磁流体推进系统主要依靠加速线圈产生推力,这就使得采用磁流体推进系统的舰船可以极为灵活地调整推进方向,只要变动流经电路的电流方向就能实现翻转推力,从而迅速地实现从前进向倒车的转换。而通过增强一侧电路的电流就能实现左右转弯,通过两侧电路电势差的变化就能赋予舰船不同的转向推力。便捷灵活的动力方案使得天枢号战略打击堡垒舰具备原地360度转弯的灵活机动能力。
作为第六代KEN-SEN,天枢号早已使用各种高能武器如激光武器,电磁炮等替换掉了旧式火炮,实现了“全舰无火药”的目标。这在一方面提高了舰船的技战术水平,但也在另一方面增大了舰船的能源消耗。在这样的背景下,优化舰船的电力管理,减少电力的无谓损耗就成了所有现代舰船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
天枢号对此的回应是采用综合电力系统(IPS)。
综合电力系统(IPS)将传统舰船机械推进系统和电力系统合二为一,通过舰船电网为推进系统、高能武器系统、通信、导航与探测系统等提供电能,实现全舰能源的统一供应、分配、使用和管理。
通过采用综合电力系统,天枢号得以降低原动机的噪声信号,提高自身的低可探测性。而可采取灵活方式布置的发电机组更是可以降低在舰船遭到攻击时原动机同时损毁的概率,提高舰船生存性。除此之外,采用综合电力推进的推进系统还能提高舰载燃气轮机的效率,其燃油消耗量会较未采用IPS而安装相同原动机的战舰下降10%到25%不等。
尽管单从推进效率来看,IPS不如由发动机直接转动推动轴的方式高。但它可统筹管理推进系统和其他舰上设备所需的电力,从整体使用效率看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更何况出于系统集成的需要,天枢号的IPS本身也早已和整合式舰船域控制系统(Integrated Ship Domain Control System,ISDCS)整合,ISDCS是一个高度集成的机电设备控制系统,它可实时掌握全舰电子设备的详细信息,从而灵活调整电力流向,比如在全速航行时,ISDCS会安排一些不必要的设备以低功率工作或休眠待机以减少耗电量,再将电量用于推进系统;而在战斗状态下,ISDCS会适当减少无关设备的用电量,而将电量用于舰载武器系统。在总发电量不变的情况下灵活调配各系统用电,确保整体效率最优。
随着航母,导弹等新时代兵器的出现,立体战争和分布式行动等概念被提出,现代海军战舰的设计逐渐倾向于“武器系统”而非“搭载平台”,很多人认为,既然厚重的装甲无法提升舰船的生存性,那还不如将有限的时间和经费投入到电子对抗、外形隐身等能够增强舰船低可探测性的领域上。毕竟只要不被发现,那么也就不可能“遭到攻击”。
诚然,这样的意见有一定道理,不断发展电子战手段或提高舰船机动性等措施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舰船的生存性,然而在分析一个问题时,我们必须关注其根本而非表面,有关舰船生存性的问题也是同样。
事实上,低可探测性只是舰船生存性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感测技术的发展,低可探测性给舰船生存性带来的增益实际上并不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高。即使像天枢这样采取了诸多隐身措施以降低RCS的隐身战舰,在第一轮开火后,良好的隐身性就不再能确保舰船平台的安全隐蔽和完好无损了。当然,必须承认的是,所谓的“自我防护性”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但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归根结底只有舰体自身拥有足够的抗沉性才是根本。如果舰船本身具备良好的抗沉性,那么即使被敌方发现,舰船仍然有全身而退乃至继续战斗的能力,而不至于将希望寄托在“不被发现”的隐蔽上,一被发现就几乎等于宣告沉没。在这一点上,从无数舰船残骸中摸爬滚打出来的碧蓝航线海军秉持着和各国海军截然不同的观点。
天枢号主要采用HSLA-200纳米强化钢和HSLA-85纳米强化钢两种钢材作为舰体用钢,这两种全新的舰用钢在制备过程中按照不同的配比掺入了锰、硅、镍、铬、铜等金属元素和大量纳米机器人以提高材料性能,使得其屈服强度达到史无前例的1500MPa(HSLA-200)。此外,由于在加工钢材时采用了新的高周波一体成型技术,使得两块板材间的连接处得以从分子层面上浑然一体,在具有和钢材未焊接部分一样的强度和韧性的同时也减少了重量。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加工性和优秀的耐高盐高湿环境腐蚀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舰体关键部位的强度,天枢号应用了少量结晶化热强钢用于结构补强。作为一种从心智魔方中通过定向诱导衰变而“无中生有”的超物质材料,它的性能远远超过目前人类能够制造的任何一种材料。尽管产量较少,价格昂贵,但将其应用在天枢号舰体上的决定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不算装甲,光凭构成天枢号舰体的强化合金钢与结晶化热强钢混合材料就能够抵挡中远距离上旧时代中小口径火炮的齐射而不被穿透。此外,得益于碧蓝航线近半个世纪以来丰富的舰体结构设计经验,天枢的舰体还足够强韧,具备在设计最大航速(46节)进行高速急转弯而不会撕裂舰体的能力。当然,这也得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完善的结构设计,但优良的材料本身才是一切的基础。
为抵御电磁炮弹药和高超音速导弹,天枢号配备了最新的“安德切尔”智能纳米金属复合侵蚀装甲,这是碧蓝航线科学院专门为反高速弹药需求开发的新时代智能装甲系统。该系统的组成极其复杂:最外层为70mm结晶化热强钢,第二和第三层是两层共100mmRM4473钛合金框架整合纳米陶瓷材料,第四层是平均厚度500mm的氮气空隙,氮气空隙之后是30mm的耐高温抗冲击智能纳米金属。最后一层则是70mm的结晶化热强钢,实际平均厚度总计约770mm。而且,除装甲之外,“安德切尔”装甲还配备有安置在核心区的智控系统和相关硬件设施,这使得其复杂程度进一步提升。
2019年初,碧蓝航线科学院在东煌朱日和进行了针对“安德切尔”系统的实战测试。测试结果证明了自预研阶段以来装甲抗弹思路的正确性:最外层的结晶化热强钢足以抵挡绝大多数常规武器的攻击,但对电磁炮弹的阻碍作用较为有限,不过其阻碍效果至少强于普通的纳米装甲钢。
双层的RM4473钛合金框架整合纳米陶瓷材料将负责硬接电磁炮的锋芒:通过化学+机械双重手段将钛合金框架掺入陶瓷层以进行整体约束,并用大量纳米机器人对接触面混合结构进行补强的陶瓷层在细长如锥子一般的电磁炮弹弹芯扎入后虽会破碎但无法散开,由此产生的反向“回爆”效应有概率将来袭的电磁炮弹芯震断。
即便陶瓷层没有成功震断弹芯,已经穿透两层陶瓷的电磁炮弹也必然会被消耗掉大部分动能;突然出现的氦气层所导致的密度落差将偏转其入射角,从而使之以一个错误角度撞上接下来采取大幅倾角布置的纳米金属装甲。
在前三层防护都被击穿后,智能纳米金属将会进一步阻截弹芯并分散其动能。纳米金属内的纳米机器人集群能有效操控金属内的金属元素,根据装甲智控系统AI反馈的情况进行位置调动与强度控制。同时,面对外来侵入物体,纳米金属能拥有更强的拦截能力与弱化能力,同时减小自身的消耗。
值得一提的是,“安德切尔”装甲系统所采用的NS800纳米蜂群本身是一种特制的分子电体,因此可在通入1.5V弱电流(相当于一节普通AA电池的额定电压)后受电磁力作用改变自身的分子排列顺序,从宏观上则表现为通电的纳米蜂群逐步由液体变为固体,在固体状态下的活性纳米蜂群虽然失去了液态时具有的耐高温特性,但却能起到阻碍和支撑作用。当敌方侵略性纳米蜂群侵入装甲系统内部试图削弱防御的时候,处于液态的纳米蜂群可迅速对异己成分展开清洗,而在敌方蜂群占据上风的同时,装甲系统智控AI会命令周边蜂群迅速进入防御姿态,这时接到指令的蜂群就会在输入外部电流的情况下迅速固化,从而将入侵的纳米蜂群彻底封锁在原地,尽可能地控制损害;而在装甲板遭破甲弹攻击导致装甲面板大面积剥离的情况下,纳米蜂群同样会通过迅速固化从而建起一面支撑墙,虽然不用指望这种依靠外部电流才得以构建起来的支撑能有多大防御力,但它在保护内层装甲板内的液态纳米蜂群不至于外溢造成无谓损失的同时,也为自动损管系统派遣的微型机械进行快速修复提供了方便。
和上一代“里歇尔”反电磁炮装甲系统所使用的抗冲击凝胶在高温情况下会产生严重的损耗,导致其持续作战能力下降的情况不一样。具有耐高温特性的纳米金属不会受到此类影响,拦截弹芯所造成的损耗均为填充于“安德切尔”装甲系统内部的金属元素损耗,因此智能控制模块可以通过向装甲模块的预留口内定期添加预制金属粉末来补充损耗。为此在天枢号的舰体内部设置了数个容量达10立方米的金属元素储存舱。
接下来的强化纳米玻璃纤维夹层则负责吸收弹芯战斗部爆炸以后的冲击(但几乎没有拦截弹芯的能力)。
最后的结晶化热强钢背板则是最后的防线。负责吸收、阻挡可能存在的装甲碎块,以及作为内部舱室的衬底。
除了装甲和近防系统外,作为超大型战舰的天枢号自然也安装有护盾系统。作为天枢号主要护盾系统的ALL-16 EPGSX“椒图”克莱因立场护盾系统可谓是“上天的馈赠”。它是在人类对心智魔方进行解析时无意间得到的副产物。尽管人类到现在为止都搞不明白这个奇异装置的原理(其技术水平至少领先人类数百年以上)。但正所谓“野蛮人不懂核物理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按下发射核弹的按钮”一样。这并不妨碍他们先把它安装在有足够吨位和能源供给的战斗舰船上。
天枢号技术冻结时的最终方案采用了三层“椒图”克莱因立场护盾的布局。这3套克莱因力场护盾分别按照不同方式布置:第一套采取机动防护的布置方式,在全舰各处设置的偏导装置的作用下,第一套克莱因护盾可以随时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以求时刻暴露在敌方最强的火力密度之下。为第二套护盾系统尽可能地分担更多的伤害。
第二套护盾采取全面防护的方式,以此种方式生成的护盾将会贴合整个舰体并实现全覆盖。这样,在第二套护盾遭到巨量火力打击而下线以前,天枢号航空母舰就彻底杜绝了来自敌方任何一种武器的打击。
第三套护盾系统安装在舰体内部,对重要部位比如弹药库和舰桥等位置施以重点防护。保护舰体关键结构不被破坏和舰内人员不受杀伤(通过调整护盾能量频率,克莱因护盾甚至连中子辐射都能阻隔在外)。限于能源系统的供应上限,这一套系统在平常时不会开启,只有在第一或第二层护盾系统下线后才会自动开启。
尽管不能防御光束攻击对于克莱因护盾系统来说是致命的缺点,但人类对此却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能够完全防御光束攻击的微波护盾由于会同时加热周边海水分子所以不适合上舰;在舰体表面喷涂反激光涂层虽然能大大削弱来袭激光的威力,但也同样会削弱本舰CIWS发射的激光的威力;在临近海面散布战术雾霾虽然也能起到削弱敌方激光的作用,但对已方激光而言同样是严重的削弱。总而言之,这些措施要么就是技术水平达不到,或是既损人又不利己。采取这些措施实在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尽管这样,天枢号还是在万般无奈中采用了从矮子里头挑将军的做法---采用ALN/2P16“勇气”动态防御系统。这种动态防御系统体积小,适装性好,适合各种体量的军用舰船。该套系统的核心是被布置在天枢号舰体核心区内的舰载纳米虫巢。作为智能灾害应对系统的生产部分,平时虫巢所生产出的大量纳米机器人将自行部署于战舰各处预留的槽位中;当出现战舰受损的险情时,遍布全舰的神经-传感器复合感知网络就会把相关信息反馈至舰载主机,主机将依照险情等级向目标区域派出纳米机器人或小型自律机械,并同时启动目标区域的自动灾害应对设施。舰载主机的损管子模块同时也拥有自动灭火装置、舱内排水管网及多段式自动水密隔断舱门的控制权限,以此确保在人类船员完全不用插手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对进水区域的层层封闭与排空抢险,无惧炮火威胁的微型自动机械群可以在仓储物料的支持下切实负责缺损处的漏洞封堵与管线修复;当核心区遭受致命一击时,它们甚至能够在脱机情况下消耗自身来强行还原部分重要设施,但因此削减掉的部分需要通过虫巢来相对缓慢的制造补充。
除遂行舰体运维管理任务外,舰载纳米机器人集群还作为防护系统的补充,在光电设备探测到来袭火力时,主机将迅速计算火力弹着点并根据来袭弹药种类分析其威胁等级,随后按结论指派纳米虫群在舰艇弹着点外表面组成一面充能纳米护盾。而这也就是“勇气”动态防御系统的实质。根据来袭目标数量与威胁程度,这层“护盾”有着灵活的变化范围——大小范围从0.5%舰艇表面积到100%(均不包括水下部分)不等,等效防御能力则对应从1200 mm标准装甲钢到100 mm不等。倘若是大量的中小型火力来袭,将会形成大面积、低厚度的纳米虫墙;假如是少量高威胁的目标,则会形成小面积、大厚度的纳米墙,竭尽一切可能削弱来袭目标。
此外,为了防御敌方激光武器攻击,天枢号的舰载主机还内置有判别算法,由于激光无法拦截、速度极快,因此在交战期间,天枢号的动态防御系统将会始终面向炮火一侧展开,提前部署的动态防御装甲将会在敌方激光抵达的一瞬间通过消耗自身的方式来转移激光束携带的能量,进而达到削弱激光的目的。
然而,这样的方法还是有其缺点,那就是其可持续作战能力依旧不足。在一种作战想定中,若遭受了敌方大量激光武器的持续照射,那么构成装甲的纳米蜂群消耗量将会逐步大于纳米虫巢的生产量。换言之,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天枢号所携带的纳米机器人储备会被慢慢消耗殆尽。但考虑到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在计算中同出门被雷劈的概率相当,我们只好祈祷这种情况在天枢号的服役期间永远不会出现。
倘若真的遇上了铺天盖地的来袭火力,以上措施都不能完全拦截的极端情况,那么天枢号仍然具备最后的手段:既然舰上完全没有人类,那么……连供人类呼吸的空气也变得不必要了。
在改建工作宣告完成后,作为提高舰船防护能力的附属措施,天枢号彻底抽除了舰体内的绝大多数空气,全舰除动力舱和排烟道部分因特殊需求与外界连通外,其余舱段一律严格按照军用三防标准封闭。并将这些被封闭舱段内的空气全部替换为了化学性质较稳定,常温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氮气。在这种情况下,敌方飞行物就算能命中舰体,也会因为没有氧气的催化作用而无法使损害进一步扩大,最多就是在舰体内部造成了一些四处飞散的弹片而已,在船舱里没有人类乘员的情况下这种损伤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很快就能被纳米虫群给补上。而更有利的是,氮气的摩尔质量(28)与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29)相近,因此哪怕在舰体短暂失压的情况下,能泄露的氮气总量也相对较少。不过考虑到可能的额外损耗,天枢号还是在舰内设置了多个总容量达800立方米的液氮储存罐,并且采取分散式布局,即使意外损失几个也不会导致完全丧失调节舰内氮气含量的功能。
尽管平时舰体内部充满了氮气,不可能发生着火、爆炸等情况。然而作为战斗舰船,凡事总要往最差的方向去考虑,天枢号的损管系统是按照在空气环境中作业的标准去设计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战舰起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天枢仍然保留了完善的自动灭火系统的原因。
同样的冗余思想也体现在这艘巨舰的其他方面,天枢的所有重要软硬件系统均有一份甚至多份冗余储备,尽管这会占据不少额外空间,但能确实地提高舰船生存性。
除去精良的装甲防护外,天枢号还安装有近迫武器系统(Close-In Weapon System,CIWS),而承担天枢号CIWS职责的则分为两部分:用于在中近距离拦截来袭火力的舰载电磁副炮系统和采用高能激光拦截迫近高速物体的激光近迫武器系统。
安装于天枢号舰体侧面的“毕方”近防系统是由数十个标准单元组成的整体式高能激光近迫防御系统,每个标准单元外形都是长0.5米宽0.1米高0.5米的正六边形,单个单元重50千克。按照不同单元内部安装不同的设备来划分,这些标准单元被分为两个部分:在单元总数中占大多数的ALN/CILS-45“敏捷”谐振式光纤脉冲激光器,用于发射高能激光击毁来袭物体;和负责为激光器输送电力的ALN/CILS-47“力量”能源输送模块。
ALN/CILS-45“敏捷”谐振式光纤脉冲激光器单个单元的输出功率只有约50千瓦左右。然而在多个单元同时照射同一目标的情况下仍然能获得相当可观的总功率。为了提高单次照射的时长,模块本身配备了一个采用室温超导体制作的以瞬时放电方式工作的小型超导飞轮电池。当然,这个电池在持续作战中能为激光器提供的能源仅仅是杯水车薪,要在持续作战中发挥激光照射模块的全部功能,就需要ALN/CILS-47“力量”能源输送模块。这种模块将内部的激光器更换为了微波输电装置,为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预定的功能,ALN/CILS-47不得不取消了微波源和发射天线,只保留工作在5.8GHz的整流接收天线和将微波转换为直流电的肖特基势垒整流器二极管。由于取消了微波源和发射天线,因此该模块并不具备发电能力,电能要依靠舰载动力包来提供,再通过舰体内置的微波源(即发射天线)将电能转化为微波发射出去,微波穿过“安德切尔”装甲系统的层层装甲后被输送模块接收,再转为电能供近防系统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这些模块的内部有任何变化,它们的安装方式都是不变的,每个模块的“背面”都涂了不干胶(同样是来自民用厂商的货架产品),在舰体建造完毕后可以以类似贴瓷砖的方式安装在舰体表面(就是揭下来的时候有点麻烦)。安装时需要注意两件事:第一,安装的位置必须是平面,面积比3个标准单元大就行。第二,安装多个模块时务必做到相对的多个模块间电力接口连接正确,否则没有能源供给系统无法运作。
天枢号在舰体表面铺设了62个ALN/CILS-45“敏捷”激光照射模块和14个ALN/CILS-47“力量”能源输送模块。当有高速飞行物来袭时,天枢号的“重明鸟”双波段超宽带雷达(DBUWR)会迅速与防御管理模块进行高速数据共享,为近迫武器系统的运行提供实时目标参数。在舰载主机确定来袭火力的威胁等级后,防御管理系统会根据威胁等级迅速分配各个模块的任务,包括照射模块的照射角度,照射时长;供电模块的输电优先级对象等。保证来袭的每一个飞行物都能受到6到24个照射模块,0.1秒到5秒不等的持续照射时长的不同级别照射,直到来袭物体被彻底摧毁为止。
自然,激光近防系统不可能不存在缺点,其对火力通道的高占用就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平常的问题可能不算严重,然而如果面对敌方过饱和火力打击时,火力通道不足的问题就十分明显了。不过考虑到KEN-SEN心智核心足以诞生人类知性的庞大运算力,这一问题对于KEN-SEN而言并不十分重要。尤其是天枢为了进一步提升运算力并联有四颗辅助心智核心,其运算力更是凌驾于一般的三次突破KEN-SEN之上,这一问题也就不再能被称为问题了。
除“毕方”外,天枢所搭载的电磁副炮组:10座H/PJ-58“嘲风”单装155mm电磁轨道炮也能在中近距离上拦截敌方来袭火力,在来袭弹药尚未进入激光CIWS的射程之前,就由电磁副炮对它们进行拦截,通过精密火控系统和智能可编程弹药。天枢号的电磁副炮能够在来袭火力抵近激光CIWS射程前有效削减其数量,从而减轻激光近防系统所面临的防御压力。
在软杀伤方面,SSF-1102主要通过声学原理来对敌方水下兵器进行各种诱骗。这些诱骗措施包括拖曳式鱼雷诱饵、自航式鱼雷诱饵和噪声干扰器等。出于系统集成的要求,所有这些或主动或被动的软杀伤诱饵被全部整合至舰载综合诱饵系统(Shipboard Integrated Decoy System,SIDS)中,在通常作战时交由舰载主机统一管理,而在主机宕机或无响应的情况下,会有专门留作冗余的IUWS整合式水下作战系统接管SIDS的控制权,尽管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舰载主机的强大运算力保障,导致在紧急情况下各系统的作战效能都会下降,但至少能保证舰船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拥有基本的自保能力。
SSF-1102的声学诱饵主要分为主动诱饵和被动诱饵两种,前者通常安装在舰船侧舷的鱼雷发射管内,在入水后即开始对敌方水下武器进行一系列干扰,常见的方法比如模拟本舰的声纹信号使敌方鱼雷偏离目标。后者则通常安装在舰上,采用播放噪音等方法干扰对方声学传感器。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如果只利用声学诱饵,只能对付主动被动声自导鱼雷,而不能很好地对抗越来越普遍的线导和尾流自导鱼雷。因此,现代舰船决不能把筹码全部押在软杀伤手段上,能对敌方水下武器造成结构损害乃至彻底摧毁的硬杀伤手段也同样是现代舰船的必须。
在选择反鱼雷的硬杀伤手段时,天枢号采用了先进的ALN/SG-12A脉冲震荡阵列(又称冲击波炮)。单就原理来讲,它跟特警用来驱散人群的声波炮无异,都是通过指向性极高的定向声波发射器发射次声波,不过冲击波炮并不以声波为直接杀伤手段,而是利用海水良好的机械波传导能力发射特定频率的声波来“推动”海水,形成指向性极高,并同声波频率相同的水波,进而给目标造成巨大的机械损害。当然了,由于传导介质的不同,冲击波炮所发射的声波在空气中则仅能作为非杀伤性武器使用,加上天枢号冲击波炮安装的位置位于舰船中部龙骨下方,整套装置都被置入水中,因此更加不可能杀伤空气中的目标了。
冲击波炮发射的高频水波除了能对敌方水下武器造成杀伤外,甚至能用来打击敌方潜艇,加上音波在海水中的超长传导距离,安装脉冲震荡炮的天枢号能够在20海里内对处于5000米深度以上的所有敌方构造造成毁灭性打击,超强的水波能够在潜艇的耐压壳体上硬生生地“敲”个洞出来,而通过耐压壳体传导进艇体内的声波也足以震破艇内人员的内脏。
而天枢号安装的脉冲震荡阵列能力还不止于此,相比于一般的脉冲震荡炮,天枢的ALN/SG-12A脉冲震荡阵列取消了机械转动机构,取而代之的是48个拼接成圆环的发射阵列。并将舰载主声呐系统也一并整合进脉冲震荡阵列中。此举不仅使天枢获得了360度全向发射高频声波的能力,还使得舰载声呐系统得以和脉冲震荡阵列共用同一个声波发射阵。极大地提高了系统集成度。
通过调整发射声波时的扩散角度,天枢号还能通过发射器进行广域弱声波发射。不同于高指向性的强声波发射,广域弱声波发射不太可能造成任何物理杀伤(对于人类来说,就算与弱声波直接接触也最多只会造成头晕、恶心等轻微的不适,除非目标脆弱到一定程度),但它们可以有效扰乱周围一大片海域中的声学环境,从而让任何位于这片海域的敌方潜艇的声呐系统在回波尚未平静下来的这段时间内变为无用的废铁。当然,对于那些采用声自导的鱼雷或水雷而言也是一样。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同样是一种害人又害己的行为,我方舰船的声呐系统和采用声自导的鱼雷、水雷也会受到同样的影响。但这么做也正好能够将敌我双方拉回同一水平线上。因此我们建议,只有在水下战况对我方极为不利时再启用这一功能方为上上之策。
传统舰船的舰内空间实际上是不太宽裕的,一般来说,一艘传统舰船除了武器、动力、防护等方面的需求需要占用舰内空间以外,舰员活动同样也需要占据巨大空间,因此在旧时代自动化技术还不像今天这样发达的时候,一艘战舰可能就需要数百乃至上千名船员操纵才能发挥全部能力。
尽管自近代以来,舰船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以055型 “南昌”舰为例,该舰约1.3万吨的排水量却只需要约300名舰员操纵。排水量约15000吨的白鹰海军“朱姆沃尔特”号编制更是下降到140人。但不管船员的数量怎么减少,舰员在船上的各种活动仍然需要占据战舰本身一半以上的空间。
那么……如果去掉“船员”这个因素呢?
不同于传统战舰,KEN-SEN们作为具有类人智慧的舰船,自己就是舰船本身。在覆盖全舰的神经-传感器复合感知网络的共同作用下,不需要人类舰员也能控制战舰。而这就让原本为人类船员所准备的各种活动设施变得没有必要了。
因此,作为超信息化战舰,天枢号从论证阶段起就没有考虑过搭载人类船员出海作战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天枢号彻底取消了走廊、食堂、宿舍等只有人类船员存在时才有用的保障设施,整艘战舰除了为检修人员安排了一个约50平方米的房间顺便兼职CIC(作战信息中心)外,其余部分全部封闭,人类无法进入。
当然了,从实际角度出发,天枢号的舰体还是配备了狭小的专供小型自律机械来去的走廊和用于执行战舰自动化运维工作的可塑性机械臂等无人设施以保证舰船的正常运行。
取消绝大多数人类活动空间的好处就在于这一措施节省了超过50%的舰内空间,而这些宝贵的空间可以分配给舰船武器、防御、航速等方方面面,从而既可以腾得出足够的空间安装“安德切尔”这样高度复杂的装甲系统,舰船的其他指标又能够随之增强,这样的结果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极大地增强了KEN-SEN的战斗力。
就今天人类在思潮工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类对于KEN-SEN的研究可谓是一日千里。然而在为取得的成就赞叹的同时,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到,当今人类所能做的一切不过是在应用思潮工学这座已经建好框架的大楼上修修补补。受限于作为理论制导的理论思潮学发展逐渐变得缓慢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停滞,人类对于KEN-SEN的了解仍然不能算得上是全面。
这也就能解释,为何尽管自“曼-托立方(曼施坦因-托勒密立方,简称心智魔方)”问世以来已有约半个世纪,然而人类尚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完全解析这个小小的立方体。众多科学家努力了半个世纪后创造的最具革命性的成果,仅仅只是制造出了在特定问题上拥有比当前通行的经典计算机强一万倍的量子计算机。
所谓的量子计算机,就是用量子力学原理制造的计算机。同经典计算机通过电路的开和关进行计算不一样的是,量子计算机是以量子的状态作为计算形式。通俗地来说,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脑,也就是学术界常说的“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即经典计算机)”,不管是屏幕上的图像还是输入的文字,这些信息在硬件电路里都会转换成1和0,每个比特要么代表0,要么代表1,这些比特就是信息,然后再进行传输、运算与存储。正是因为这种0和1的“计算”过程,我们才称它为“计算机(Computer)”。
而量子计算机则基于完全不同的计算原理。利用量子天然具备的叠加性施展并行计算。根据量子力学,微观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即所谓的“叠加态”)。也就是说0和1在微观粒子中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尽管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然而这是已经被观测证实了的没有半点虚假的现象。这就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可以同时完成多个任务,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多线程”(经典计算机实际上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运行一个线程,但由于在线程间切换的速度可以十分短暂,因此看上去就像能同时运行多个线程一般),因此具有超越经典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每个量子比特,不仅可以表示0或1,还可以表示成0和1分别乘以一个系数再叠加,随着系数的不同,这个叠加的形式可能性会有很多。
尽管量子计算机有着种种优点,然而受限于当前的技术水平,现在的人类只能造出在某个特定问题上超越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这也可以说是量子计算机的不完备版本。如果通俗地讲,我们将经典计算机比作一个加减乘除都会的孩子,那么现在人类能造出来的量子计算机就是所谓的“痴呆天才”,它只会算加法,但是算加法的速度比一百个会四则运算的孩子加起来都快。而这便是现今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所能做到的极限了。
今天,全世界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是东煌科技大学的“九章”,作为新一代量子计算机,“九章”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使得其等效运算力超越上一代量子计算机“悬铃木”一百亿倍。然而这只是九章计算机对于“高斯玻色取样”这一个特殊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他的能力,比如进行四则运算,九章就毫无办法了。无疑,这样的计算机是难以实用化的,最多只能应用在一些特殊的领域。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的量子计算机却只有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人们想要的。
那也许有人就要问了,具备全能性,能在几乎所有领域发挥作用的量子计算机是否存在呢?
我们给出的答案是“有”,而且它早已存在于世了。
这便是所有基于定向诱导衰变技术,从心智魔方中诞生的KEN-SEN们最重要的部分---心智核心。
作为半能量构装体生物,舰船的智慧从何而来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而随着近代以来科技的进步,学术界开始倾向于同一个结论,那就是舰船的智慧主要来源于她们身体中那台具备全能性的量子计算机。是这台全能计算机超强的运算能力赋予了她们智慧。
当然,尽管正如同人类智慧不完全由大脑决定,身体各组织器官和大脑间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一样,舰船的智慧实际上也不完全由心智核心决定。但简单地来讲我们确实可以这么认为:舰船的心智核心,是舰船具备智慧的关键。
这样的认识大大推进了人类量子计算机的研究工作,毕竟如果有一天人类能够制造这样拥有全能性的量子计算机,那无疑会极大地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有可能一举终结掉塞壬的威胁,进而迈入伟大的星际殖民时代。
然而抛却科学家们美好的远景目标,截止到现在,人类仍然无法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革命性的突破。这也使得舰船们的心智核心暂时具有不可替代性。
作为一艘碧蓝航线标准型KEN-SEN,天枢同样遵循了当今所有KEN-SEN的标准配置---配备模块化量子处理器(又称“心智单元”)集群插槽的指向性KEN-SEN心智核心,和作为量子计算机辅助运算模块的ALAS/CC1600并行式经典计算机。其中,除了那个指向性KEN-SEN心智核心是不可替代的以外,其他的部分都是可以实现插拔更换的商用现货(COTS)。通过借鉴商业标准和趋势,使得天枢号的舰载主机能够获得持续更新与增强,获得了升级效率和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发成本和生命周期成本,并使其具备快速部署能力,系统重构能力和多变的任务适应性。而且,通过使用技术上业已成熟的商用标准,更是能降低研发风险,节省资金。
尽管人类暂时还无法制造心智核心,但是对心智核心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强化总还是能做到的。被称为“心智单元”的模块化量子处理器集群便是人类将量子计算领域的成果与人类思潮学的产物结合的又一次新尝试。
前面提到过,现有的量子计算机(或者叫“量子处理器”可能会更贴切些)只能做到对单个问题的超高速运算。而所谓的“模块化量子处理器集群”,就是将成百上千个对不同问题进行运算的量子计算机并行。从而实现近似经典计算机的全能效果。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心智单元究竟怎样接近“全能”,是99%也好,99.9%也好,乃至99.999999999%也好。但在现实生活中,和真正100%全能相差的那1%、0.1%,还是0.000000001%总是会在长期的工作后被放大无数倍,最终变成无解的系统致命错误(Fatal Error)。因此,对于任何搭载了心智单元的KEN-SEN来说,在心智核心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必须进行对心智单元的重新校准与重定向,保证加载的心智核心时刻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依照人类目前的平均技术水平等级,任何采用Versio 5.0版本前心智单元进行认知觉醒的KEN-SEN,建议至少半个月进行一次心智校准(Mental Calibration)或附属模块重定向(Auxiliary Modules Direction)。而采用5.0版本后的KEN-SEN,这一时间可以延长到一个月。
随着时代进步,作为当今人类反塞壬战争中最重要战略物资的心智魔方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截止2022年7月份,心智魔方的最新也是最先进的版本为Versio 12.7.2。这个新的版本拥有14个心智单元插槽,最多可以容纳14000个心智单元,也就是14000个量子处理器。每一位通过技术植入而升级到最新版本的舰船都可以通过“认知觉醒(Cognition Awaken)”进程插入足量的心智单元而使自己的综合能力评价等级突破100级的限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所支持的最高等级已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120级提升到了150级。
在碧蓝航线最高司令部的各种作战想定中,作为基本作战单元的舰船们往往面临着各种极端情况,比如通讯中断,弹药耗尽,舰体严重损伤等情况同时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舰船必须拥有足够强的运算力应对各种极端情况,否则便会一下子陷入困境中。为了运行包括认知模块在内的各种高级功能,一般普通舰船的心智核心可供升级改装的空间本来就不是十分充足,更别提近代以来随着海战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武器和设备都需要挤占心智核心的运算量,这就导致单一的心智核心无法很好地应对现代战舰那密密麻麻不同种类的各种设备需求。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的解决办法是:加挂更多的核心。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就开始了能够协助舰船心智核心进行高强度运算的辅助KEN-SEN开发计划。这便是今天碧蓝航线圈子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布里(UNIV Bulin)”计划。
“布里”计划虽说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开始,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展至今的布里计划,已经分化出了三种针对不同等级心智核心的辅助舰船:泛用性布里(UNIV Universal Bulin)、试做型布里(UNIV Trial Bulin MKII)和特装型布里(UNIV Specialized Bulin MKIII)。尽管她们的外貌,性格等都有一定差别,但是她们的内核是基本一致的。
那便是一颗不同等级的指向性KEN-SEN辅助核心。
这种辅助核心是迈入新世纪后人类在思潮学方面取得的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其重要程度甚至可以与心智魔方的诞生相提并论。作为一颗人造的次级心智核心,它虽然在认知模块等高级功能方面不如一般的舰船,但却可以通过思潮诱导融合的方式与舰船原本的心智核心“融合”在一起,从而大大提高舰船本身的运算能力。
一艘舰船想要改量变为质变,将自己心智核心的运算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就需要申请进行“舰船突破”,消耗布里的辅助心智核心和各种材料,然后便能大大提升自身运算力。
突破后,舰船的运算力将会获得极大提升,而这些多出来的运算力可以用于增强舰船的性能,包括解锁相应技能,增加攻击次数,解锁专属弹幕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往原本心智核心上加载次级核心的方法虽然会提高舰船的运算力,但同样也会提升舰船的能量消耗和系统负载。尽管工程师们已经采取了各种方式尝试优化,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仍然只能做到一艘舰船最多加载7个的水平,而且系统负载越大,想要第二次乃至第三次地将计算力显著提高所用的核心和物资的需求量就越大。
比如一般舰船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突破时只需要1个次级心智核心,在第三次突破时由于系统负载上升,需要两个核心才能使计算力水平得以显著提升;而想要使计算力再提升一个台阶,就必须进行第四次突破,第四次突破能将舰船的运算力再提高三倍左右,仅为第一次突破提升10倍的三分之一,但却需要三个核心,资源消耗足足是第一次的三倍。至于第五次突破……除非有舰船想心智核心过载进入心智冻结状态,否则以当前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想要实现第五次突破起码得等到本世纪中叶。
由主心智核心、次级心智核心和一定数量的心智单元构成的“舰船主机(KEN-SEN Main Frame)”是一艘舰船在其舰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使用的主要计算力来源。而ALAS/CC1600并行式经典计算机则作为应急备份,一般情况下都处于待机或低功率运作的状态,只有在舰船急需大量运算力,或心智体陷入无可挽回的心智冻结状态的情况下才会以最大功率运行。这种基于东煌“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发展而来的计算机虽然仍然是冯·诺依曼结构,但它的好处便是在于稳定性强,效能高,在各种条件下都能良好地运作,保证舰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失去基本的自保能力。
为了应对从正常航行到执行各种作战任务的需求,天枢号配备了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的舰载电子设备,足以使她有效应对绝大多数情况。
作为应用第六代KEN-SEN技术的超信息化战舰,天枢号沿袭了全舰计算环境(Total Ship Computing Environment,TSCE)。这一技术旨在构建一个能够供外部各种终端应用软件运行、操控、显示的开放式虚拟计算环境,对所有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的调度管理,为舰船其他子系统乃至编队行动提供计算资源和相关软件。TSCE为战舰平台、作战系统和支撑保障系统提供单个计算环境,为各类应用提供中间件平台。TSCE允许天枢号以同一计算资源对通信、雷达、侦查、对抗、导航、武器等多个任务系统的终端应用进行横向集成,以同一的管理和中间件纵向集成了从底层物理硬件及其各种操作系统、借口、协议等,彻底打破了以往的“烟囱”式系统结构。通过TSCE,SSF-1102得以减少集成工作并获得跨越多个域的通用模式优势。
安装在天枢号上的TSCE基础硬件设施包括电子模块化封装箱(EME)、分布式适配处理器、网络设备等几个部分。其中,EME通过体积巨大、坚固的封装箱将由来自IBM、英特尔、微软等厂商的准军标民用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商用现货(COTS)硬件组成的任务系统电子设备与外部海上环境隔离,包括冲击、震动、电磁干扰等环境。同时EME提供对商业准军用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物理保护、噪声隔离、冷却和电源制式等要求。为提高冗余,SSF-1102除了在核心区部分布置了集成式的舰载主机,还在舰体的周身布置有25个这样的封装箱,内部容纳了安装有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刀片服务器、机柜及配套设备。
从顶层设计来看,天枢的TSCE分为核心+接入的双层架构。其中接入层采用了自由度极高的开放式体系架构(OA),层与层、模块与模块之间通过标准的接口和协议进行交互或互联。考虑到舰船的作战系统、机械、电气、通信等任务系统的不同需求,TSCE进行了分类标准和通用化,通过采用EME,为数据处理设备提供了安全的工作环境,通过可灵活布置的适配设备连接各个子系统,支持常用的工业现场总线借口。天枢还采用了与双层体系系统架构相配合的双层光纤以太网,配合覆盖全舰的5G基站,从而实现了全舰战术和非战术网络的一体化。而核心层由于关乎舰船心智体的安全,因此没有采用安全度相对较低的开放式架构,而是采取了封闭式架构,并配合以自主编写的基于经典/量子双结构复合式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子模块,使得天枢号的核心系统具备了极高的安全性和冗余度。双层结构的配置既兼顾了安全性又保证了开放性,极大地增强了舰船的信息资源管理能力。
有了核心层整合计算资源的支持,自然还需要有来自应用层的支持,才能遂行各种任务。天枢号战略打击堡垒舰选择成熟的,与TSCE能完美兼容的,具备东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整合式舰艇综合作战管理系统“中华神盾”。作为借鉴“宙斯盾”战斗系统理念的超信息化综合战斗管理系统。中华神盾的使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从水面舰艇到潜艇都在其许可范围内。“中华神盾”系统拥有如此泛用性的原因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借鉴商业标准,采用成熟民用技术,以军用标准规范设计的舰载战斗管理系统。最新的版本通过采用和TSCE同样的核心+接入双层复合架构而将所有的侦测、指挥、管制和作战系统在后端进行了统一的横向整合,不再各自为政。尽管有很多人质疑该系统采用民用技术可能带来潜在的安全风险,然而中华神盾在服役后的数十年间从未出现过重大安全事故,其长期的优秀且稳定的表现就是这套系统安全性的最好证明。
天枢号还搭载有增强型电子战系统(EECM),这套系统不仅使天枢号自身具备强大的电子战能力,能够对敌方电子系统造成超强干扰、压制和欺骗,使得交战距离可以拉进到300-500公里。当连接至战区网络时,天枢号还会将自己作为数据中心,利用自己的舰载主机对此刻保持和全域联合作战网络连接的所有单位的电子战系统进行后端整合和整体增幅,通过优化算法和运算力资源管理,接管整个CEC网络电子战部分的天枢号无疑可以发挥出1+1>2的效果。同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天枢号也不忘自己,天枢号的每一个搭载着基础硬件设施的电子模块化封装箱(EME)都安装有电磁护盾,足以抵御100万吨当量级以下的核爆带来的电磁脉冲冲击。
除电磁护盾外,天枢号还采用光纤网络以杜绝干扰。SSF-1102将SAFENET光纤总线加入自己的双层光纤以太网中,作为由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光纤可作为光传导工具,进而被应用于长距离通讯。光纤传输不仅具有频带宽、损耗低、重量轻等优点,还由于组成光纤的材质是石英,只传光,不导电,不受电磁场的作用,在其中传输的光信号不受电磁场的影响,故光纤传输对电磁干扰有很强的抵御能力。也正因为如此,在光纤中传输的信号不易被窃听,因而利于保密。
为了和网络系统硬件更新保持同步,SSF-1102使用先进的统一海上网络企业系统(CANES)取代了上次改造中安装的集成舰载网络系统(ISNS)。统一海上网络企业系统通过整合各种网络、应用海上核心服务(ACS)和跨域解决方案来实现现代化海军海上环境。CANES覆盖从非密到最高机密/敏感分隔信息(TS/SCI)通用计算环境的所有安全域,并通过CEC网络为各类海军水面舰艇、潜艇、海上行动中心以及航空兵提供支持。
CANES采用开放式框架结构,为全球信息栅格的运行节点间提供更为有效的数据流动和可视化信息。另外,通用计算环境(CCE)的虚拟化将能彻底取代数量众多的孤立指挥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它还消除了加装额外硬件(如服务器和工作站)的必要,在减少建设成本的同时提高了C4ISR系统的安全性。
作为排水量高达14万吨的超级战列舰,天枢号拥有精密的雷达系统。舰体上层建筑顶部安装有射频综合桅杆(又称一体化桅杆),这种新时代舰船桅杆通过采用分布式宽带多功能孔径取代以往为数众多的天线孔径。一体化桅杆采用模块化开放式可重构的射频传感器系统体系架构,并结合功能控制与资源管理调度算法软件编程,同时实现雷达、电子战与通信、导航、识别等多种射频功能,完成资源共享。而天枢号的射频综合桅杆上装设了“重明鸟”双波段超宽带雷达(DBUWR)和“螭吻”综合雷达系统。而这两种雷达不论哪一种实际上都是一类雷达的合称。
顾名思义,所谓的“双波段雷达”就是指“一种能同时工作在两个波段的雷达”。它实际上应包括多功能雷达(MFR)和远程广域搜索雷达(VSR)两个部分。对于天枢号而言,她的双波段超宽带雷达(DBR)包括一台ALN/AESA-16BlockⅤ X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和一台ALN/AESA-28BlockⅣ S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尽管整个双波段雷达系统只配备了这两部雷达,然而得益于现代技术,两者的接收信号可先由信号/资料处理器处理,然后再输出到雷达组件控制器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资料处理。经过整合后,一部雷达即可承担过去水面搜索雷达、火控雷达、反导雷达、目标捕获系统、雷达助降系统等5种雷达的全部工作,而且在性能超越它们的同时其设备重量和体积仅是这些雷达加起来总和的几分之一。
ALN/AESA-16BlockⅤ X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和ALN/AESA-28BlockⅣ S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均为碧蓝航线科学院最新的研究成果,适配碧蓝航线第六代KEN-SEN的新一代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这两种雷达由于在设计时就考虑到要混合使用,因此在设计时尽可能地实现了两种不同雷达组件的通用。据称这两种雷达的部件可互换率高达41%,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起到互为冗余的作用。
两种雷达为了通用而采取了许多统一的设计,比如T/R组件采用全新的氮化镓材料,在价格和尺寸都进一步降低的同时抗击穿能力也有质的提升。再加上雷达天线基板采用室温超导体材料制成,使得电流在传输中不会发生损耗,同时也不会散发热量,从而大大缩小了雷达设备所需冷却系统的体积,从而使得整部雷达的体积和重量都大大缩小。最大限度地减小舰船重心的上移,对于航行稳定性更是极为有利。
DBR系统还统一采用了数字波束形成(DBF)技术,通过数字化技术形成雷达波束,使雷达具有波束指向性更高,探测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更强等特点。
AESA-16 X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每个阵面有7000个T/R组件,尺寸在比SPY-10小30%的基础上数据性能高出28倍。加上采用室温超导体的决定让它的输出功率进一步提升,其平均输出功率约为8MW,峰值输出功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5MW。比大多数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远程预警雷达的功率还要大。且单个阵面的最大增益高达50dB,比AN/SPY-10高出近4个dB。
除此之外,ALN/AESA-16和ALN/AESA-28也沿用了在白鹰SPY系列相控阵雷达上大获成功的RMA(Radar Module Assembly,雷达模块组件)设计。也就是所谓的“可重构概念”,即阵面大小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和平台可以选择合适尺寸进行安装。多个T/R组件组成一个雷达模块组件(RMA),通过增加RMA,可以实现不同尺寸、功率的雷达版本,安装在不同的舰船上。
值得一提的是,受限于技术限制,碧蓝航线科学院本来想要实现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研制出一种能够适配所有舰船的,高度通用化的雷达系统。然而残酷的现实给了工程师们当头一棒: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这种幻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最终还是成为了现实的形状的开发小组不得不放弃这一想法,转而走更加务实一点的路线。他们开发了两种分别适应中小型舰船和大型舰船的双波段雷达系统。
一种是由ALN/AESA-12 X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和ALN/AESA-20 S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组成的DBR系统,这套系统可以通过方便快捷地变更或扩充天线阵结构、数量,雷达的机电系统,后端处理的软件系统来调整系统规模从而适应绝大多数中小型舰船。
另一种则是天枢号这种大型舰船上安装的,由ALN/AESA-16 X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和ALN/AESA-28 S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组成的DBR系统。而可能会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两种雷达实际上和组成第一种DBR系统的两种雷达是一模一样的。虽然这套系统也能通过变更或扩充软硬件的方式适应不同的搭载平台,不过由于这两种雷达采取了专门为大型舰准备的,集成化程度更高的天线阵面,机电系统也做了更加适应大型舰的结构改良。使得这两种雷达尽管从性能上看起来与组成第一种DBR系统的两种雷达一致,但整体效能却比采用小型天线阵面的第一种DBR系统更高,但由于更加庞大的体积自然也只能被安装在大型舰上。
安装在天枢号上,专门用来进行远程搜索的ALN/AESA-28 S波段雷达拥有极远的探测距离,实际上它的太空监视能力不仅能捕捉到洲际导弹,还可探测到位于近地轨道高度(一般认为在2000公里左右)以下的轨道卫星。这意味着在进行低轨道航天发射时,甚至压根不需要出动航天测量船,只要派出天枢号,就能实现对许多在轨航天器的跟踪测控。
而ALN/AESA-16 X波段固态主动相控阵雷达倒是不负其“多功能雷达(MFR)”的名称,干的事那是又多又杂,中短程对空、对海搜索、精确追踪、导弹上/下行数据链传输、终端射控照明等工作全都由它来负责。
两台雷达组合在一起的双波段雷达系统,其职责则涵盖舰船周边的区域对空/对海侦测、远距离对空以及外大气层侦测(搜索弹道导弹),其功能则包括搜索监视、目标追踪、精确追踪弹道导弹轨道等。
可能是为了试验不同的选择,安装在天枢号航母上的ALN/AESA-16和ALN/AESA-28两种雷达采用了四面天线阵的标准构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相控阵雷达的电扫描波束在偏离轴心一定角度后就会明显变宽,造成天线增益、雷达侦测距离和解析度的显著降低,因此绝大多数单面相控阵天线波束扫描方位角极限为120度正负60度。虽然理论上来说三面天线就能实现360度的全覆盖,但为了确保目标通过两面天线波束交界时仍然能保证持续有效跟踪,一般相控阵雷达将扫描方位角限制在90度,并采用四面天线实现360度全覆盖。因此,天枢号自然也采用四面天线阵的传统布置。
虽然这两种雷达都有各自专业的领域,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在它们专业外的地方就表现糟糕。在MFR进行目标照射和引导时,VSR也能进行低空搜索,从而实现雷达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精确跟踪的目的。
在信号处理方面,“重明鸟”系统也采用商用现货进行控制与信号处理。高性能的商用现货(COTS)服务器利用雷达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信号分析,包括通道均衡、杂波滤波、多普勒处理等内容,并可执行多种电子保护算法。由于两台雷达在后端进行了信号整合,共用同一台主机,因此两部雷达能够同步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任务分配、功率输出、频率/频带等雷达系统整体指标达到最佳状态。
前面提到过,MFR和VSR在硬件方面41%的零件均可更换,而实际上,两者的软件系统更是可以实现100%的互换,无论是MFR还是VSR,都通过共用一台计算机的方式互为软件备份,最多只是关闭几个模块和开启几个模块的区别。因此,战时两台雷达中如果有一台损坏,另一台也能马上启动平时被关闭的模块,使其迅速具备另一台雷达的全部能力。
对于无人舰船而言,很多时候开火击毁敌人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判断对方是敌是友,则是一个困扰了系统工程师们多年的难题。
尽管对于碧蓝航线的海上作战,很多外行人会认为,只要看到塞壬或者长得像塞壬的东西击沉就好。然而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我方单位IFF(敌我识别)应答机都能被雷达直接标定,甚至会出现敌我应答机没有正常工作的友军单位。而且,和塞壬同属一方的除了塞壬自己,还有大量被创造出来的“棋子”。这些棋子们完美参考了碧蓝航线现役KEN-SEN的规格,可以说不论从外貌还是技战术性能上几乎都一模一样。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我们不可能指望每一场战斗都能一眼就看出混战在一块的敌我双方中,哪些是敌人,哪些是中立目标,哪些是假目标,哪些是IFF没正常工作的友军。
这个问题人类至今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因为不可控因素太多,而且这也不是什么能用先进技术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不过人类也并非什么都没做。SSF-1102内置一个特殊的量子处理器集群辅助模块,该模块时刻与舰载主机和雷达系统间保持三方数据直连,在目标识别过程中充当“第三者”。这个辅助模块主要包括目标识别主模块和战术情报协调模块(和CEC终端连接以时刻掌握友军讯息)、雷达识别模块、超视距目标协调模块三个子模块。它们存在的唯一目的便是帮助舰船主机判断目标类型。
每当雷达系统识别到目标时,雷达系统智控系统就会将自动敌我识别结果发送给这个特殊的“第三者”,第三者在综合雷达系统信息后给出自己的判断依据,比如该目标无IFF应答,来自敌方方向,外形同本地区友军参战单位技术型号不符,判定为敌军。该目标无IFF应答,来自我方方向,目标做出友好动作或其外形与本地区友军参战单位技术型号相符,判断为友军。并将结果和判据同时呈递给舰载主机,供具备全舰最高权限的舰载主机判断。
之所以给出这些判断的目的,便是希望帮助舰船心智体能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并可以通过两个简单的能量脉冲改变系统对该目标的敌我属性判别,从而直接影响交战过程。
尽管重明鸟系统功能多样,性能优良。但它终究还是不能只手遮天,仍然有一些非作战雷达使用需求是双波段雷达做不到的,而这时候,就需要“螭吻”综合雷达系统(Integrated Radar System,IRS)出马了。这种雷达同样也不是某一部雷达的称呼,而是包括了航海雷达、平面搜索雷达等一系列舰船辅雷达的总称。综合雷达系统通过整合光电侦测/射控,将所有辅雷达进行了同主雷达一样的系统集成和后端整合,在提高雷达系统整体效能的同时,也使得舰船电磁环境为之一新。彻底杜绝了旧时代战舰“雷达开了这个干扰那个”的窘境。
综合雷达系统还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主雷达系统无响应时的备份存在,即使遇到双波段雷达损毁的极端情况,舰船仍然拥有基本的自保能力。在DBR系统正常工作时,综合雷达系统则会作为主雷达系统的补充存在,两者协同工作,各有侧重,保证KEN-SEN的正常运行。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塞壬隐身战机的有效探测,天枢还配备有东煌电科14所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新型“獬豸”单光子检测量子雷达系统。传统的经典雷达存在一些缺点,一是发射功率大,电磁泄漏大;二是反隐身能力相对较差;三是成像能力相对较弱;四是信号处理复杂,实时性弱。而针对经典雷达存在的技术难点,量子信息技术均存在一定的技术优势,可以通过与经典雷达相结合,提升雷达的探测性能。
首先,量子信息技术中的信息载体为单个量子,信号的产生、调制和接收、检测的对象均为单个量子,因此整个接收系统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即量子接收系统的噪声基底极低,相比经典雷达的接收机,噪声基底能够降低若干个数量级。再忽略工作频段、杂波和动态范围等实现因素,则雷达作用距离可以大幅提升数倍甚至数十倍。从而大大提升雷达对于微弱目标,甚至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
其次,量子信息技术中的调制对象为量子态,相比较经典雷达的信息调制对象,量子态可以表征量子“涨落变化”等微观信息,具有比经典时、频、极化等更加高阶的信息,即调制信息维度更高。从信息论角度出发,通过对高维信息的操作,可以获取更多的性能。对于目标探测而言,通过高阶信息调制,可以在不影响积累得益的前提下,进一步压低噪声基底,从而提升噪声中微弱目标检测的能力;从信号分析角度出发,通过对信号进行量子高阶微观调制,使得传统信号分析方法难以准确提取征收信号中调制的信息,从而提升在电子对抗环境下的抗侦听能力。综合而言,通过量子信息技术的引入,通过量子化接收,原理上可以有效降低接收信号中的噪声基底功率;通过量子态调制,原理上可以增加信息处理的维度,一方面可以提升信噪比得益,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发射信号被准确分析和复制的可能性,从而在目标探测和电子对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量子信息技术的前景十分广阔,而依托量子信息技术,最先实现实用化和实战化的,就是“獬豸”单光子检测量子雷达。这项新的侦测技术依赖于任何一个测量光子的行为总会摧毁它自身的量子特性,由此就可通过破坏原来光子的量子特征来重新模拟出虚假的光子属性,以达到欺骗目的。如果一架雷达隐形的飞机试图拦截这些光子并重新发送虚假信号,雷达回波仅相当于一只鸟的面积就可以掩盖自身的真实位置,但量子雷达在这一欺骗过程中也发现了敌方飞机的踪迹。这项新发明在技术工程上也有相似的运用,比如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进行量子密钥加密,通过改变密钥的量子属性来达到目的。量子雷达系统能够实现对塞壬隐身战机的有效探测,并有力地支援本舰乃至编队的防空作战任务。
在战场上,同友军间的协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一艘舰船的技战术水平多高,如果没有友军的帮助那最终也只能是孤掌难鸣。不论是旗舰职责还是自身需要,都必须要求天枢号战略打击堡垒舰得融入碧蓝航线海军的作战体系中。“人多力量大”,只有连同友军一起才能在战场上打出最凌厉的组合拳。
这要求天枢号具备协同作战能力(Cooperative Engagement Capability,CEC)。
在新时代背景下,战斗兵器日益朝着智能化、无人化、协同化方向发展,而CEC的产生正是来源于新时代技术发展对海军战略战术提出的新要求。
通俗地来说,所谓的“协同作战能力”就是通过全域联合作战网络,友军各战斗单元都可以得到来自整个战区内所有单位传感器的信息集合,而不再是只能得到本地传感器的有限信息。通过复合跟踪和识别,战斗单元可以追踪并打击原本无法被探测到的目标,作战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说白了,CEC就是通过一个整体网络,将整个战区内所有的小至士兵大至航母的友军单位联系起来,实现作战资源的最大利用。
CEC通过实时、超视距、高速的分布式网络来共享各平台的传感器协同检测数据,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各协同作战平台采用独立的高容量并行处理算法来融合传感器数据,形成对战区情况的精确认知和高度协调。
利用CEC系统,友军各单位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可以摆脱过去作战中的一些限制。“解锁”更多的新战术。比如著名的“A射B导”战术:由一艘舰艇发射导弹,由另一艘离目标更近的舰艇引导这枚导弹直至击中目标。
像SSF-1102这样的平台通过CEC系统获得了系统整体对抗的优势,主要包括扩展战场态势感知,地面、海面和空间传感器信息的共享扩大了探测范围。通过远程探测/精确跟踪,可更早做出发射决策,从而克服单平台传感器探测范围的限制,扩大武器的有效使用范围,具备从其他传感器提供的信息中进行打击的能力。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要求,天枢还可实现面向任务的传感器重组,由其中部分信息感知功能系统临时组成一个新的特定系统用以完成特定的作战任务,增强对作战空间的一致性理解,有效缩短系统反应时间,提高拦截概率。此外,由于CEC的数据共享允许局部无线电静默,分散的战斗单位由于具有相同的态势图,可以从不同区域拦截突防目标,增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斗能力。在敌方实施干扰时,多传感器的组合可以维持战场态势图。总之,CEC系统的问世和大量推广将会把参战各单元进行前所未有的紧密连接,可谓是开创了战争的新纪元。
前面提到过作为无人战舰的天枢封闭了几乎所有舰内空间。然而,庞大的吨位使得天枢拥有比任何舰船都要宽裕的舰内空间,因此出于承担舰队旗舰职责的考虑,相比于如天枢号这样的无人战舰来说,天枢号能够腾出更多的空间给人类船员。
而事实上,在天枢号的设计过程中,研发组正是按照“少量人员能够在舰上舒适居住”这样的理念来设计舰船载人部分的。
天枢号除了在舰岛位置为定期登舰检查的检修人员们(一次6人)准备了一个100平方米的“综合信息中心(Integrated Information Center,IIC)”外。还为不超过额定载员数量(10人)的登舰人员准备了宿舍、食堂和医疗设施。当然,这些设施平时是不会被使用的,因此依照“去设施化”理念,它们通常会被负责舰体运维管理的自律机械们堆在仓库里吃灰,只有当确定有成员要长期登舰时,这些设施才会被从仓库里拉出来安装。但在绝大多数时候,这些设施都不会派上用场,登舰的成员们使用得最多的,就是位于舰桥处的综合信息中心。由于这是平日里全舰唯一能载人的区域,考虑到检修人员不可能通过舰上四通八达然而只有手臂粗的检修通道亲自抵达问题区域,因此在设计时采用了高度智能化与自动化的集成舰桥系统(Integrated Bridge Systems,IBS)。
自“集成舰桥”这个概念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以来,至今它已经成为舰船自动化领域除舰载主机外的另一个核心装备之一。所谓的“集成舰桥系统”,就是在舰桥区域构建的一个集导航、驾驶控制、航行管理于一体的高度信息化、自动化集成系统。当然,自近代以来无人自律KEN-SEN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系统也在随时代发展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和新的需求。今天的IBS,已是一个涵盖航行、战斗、防御、通讯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系统。在很多有人常规舰船上甚至有“第二主机”的称呼。
现代为碧蓝航线标准型KEN-SEN设计的IBS无一不是按照“人类全权操控(Human Full Authority Control,HFAC)”的理念来设计的。通俗地来说,就是在舰上载有人类时,他也能通过整合舰桥系统拥有与舰载主机相同甚至更高的权限,从而实现对全舰全部功能的操纵。而不至于被排斥于舰船主机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集成舰桥系统在同期的有人驾驶传统舰船上是最重要的一个模块,它让舰长得以足不出户而控制整艘战舰。然而在自律型KEN-SEN上,IBS往往处于二线位置。
这是因为自律型KEN-SEN的运作不需要人类,对整艘战舰实施常态化管理的是高性能舰载主机而非人类船员。因此本质上来说在舰上设置这一模块不过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安慰而已。
通过吸取应用在第七代战斗机上的全新棺式飞控系统(即著名的COFFIN系统)的成熟经验,IBS的描述层(也就是显示给人看的那一部分)通过舰载主机的即时演算简化人员操作,并且通过对安装在舰体表面各处的微型摄像头进行后端整合、转码,随后将其投射在舰桥内部,通过舰内5G基站实现低时延、大容量的数据传输,从而在屏幕上构建出清晰度达到4K的精细画面。检修人员可通过屏幕,观看到全舰的任意一个部分。由于采用了即时演算技术,检修人员可对画面进行360度旋转,缩放等操作(因为这些画面实际上不是现实画面,而是由多个摄像头综合光学图像后通过后端整合模拟出来的画面)。
由于IBS在KEN-SEN舰体上的作用并不十分重要,因此它也是天枢号上唯一一个商用现货使用率达90%以上的舰载子系统。所有的30台工作站全都是采用模拟机方式运行Windows11操作系统,双路泰坦+水冷的顶级家用机配置,墙上的五块大型显控屏也全都是80英寸液晶拼贴屏。加上360度环绕音配置的电影级音响系统。使得这个房间成为全世界所有玩家梦寐以求的游戏空间。
当然,除去打游戏外,更多的时候这些工作站将尽职尽责地投入本职工作中。它们将综合舰载主机的数据,将舰船各系统的情况即时显示在屏幕上,方便检修人员查看。只需坐在舰桥内,动动手指,自然会有小型自律机械帮他们完成余下的所有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出于对传统的坚守,天枢仍然选择将IIC置于传统舰船上的舰桥位置而非更安全的船体内部,并为其保留了用于观察外部情况的观察窗。当然,为避免相比于装甲钢更加脆弱的钢化玻璃在敌方火力打击下破碎的风险。设计师们还为这些观察窗准备了收放式的强化装甲模块。这些模块在正常航行时呈开启状态,一旦战斗开始,这些平时位于观察窗上方的强化装甲模块会迅速沿着观察窗外侧内置的滑轨滑下,将整个观察窗覆盖起来。当然,不必担心观察窗被遮住以后看不到外界景象,强化装甲模块的背部内置超清液晶显示屏,会将光电设备接收到的影像实时显示给舱内成员。并布置有完善的减震措施,保证这些娇贵的显示屏不会在战斗中因强烈冲击而损坏。
通过整合进射频综合桅杆的战略卫通天线和托管程序,天枢号还得以与“风云”地球气象观测系统保持连接。这个观测系统是由东煌共同体一手建立的民用气象观测系统,由上百颗运行在不同轨道的民用气象卫星构成的观测网络旨在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准确的气象预报和大气信息。同地面的气象观测站相互配合,这套系统可对天枢号的航空作业提供气象指导和数据支援。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塞壬极端天气给友方单位带来的不利影响。
天枢号的舰载声呐系统同样具备和其他舰船子系统一样的三大特点:高度集成、高度自动化与高度协同性。天枢号的“集成声学传感器组件(IASS)”包括了一座和脉冲震荡阵列整合的ALN/2S23双频主被动舰壳声呐系统(包含一座ALN/2S23-M舰壳中频声呐系统和一座ALN/2S23-H舰壳高频声呐系统),两套ALN/TSS-04多功能拖曳线阵列声呐套件和可以搭载在反潜直升机上的舰载声呐。
同双波段雷达(DBR)一样,被统称为ALN/2S23双频主被动舰壳声呐系统的两种声呐系统被分别安装在天枢号舰体中部龙骨下方,和ALN/SG-12A脉冲震荡阵列位于同样的安装位置,两种声呐系统被安装在这个半球形整流罩内中央的两个上下圆柱体中。ALN/2S23-H舰壳高频声呐系统具有极高的精度,能够支持在航行中规避鱼雷攻击的能力,而ALN/2S23-M舰壳中频声呐系统则主要用于侦测潜艇。
ALN/2S23双频主被动舰壳声呐系统结合了最新的军用声呐和商用信息技术。处于系统整合需要,2S23双频主被动舰壳声呐和ALN/SG-12A脉冲震荡阵列共用采用了新型高能量密度材料制作的发射换能器,信号产生和处理可覆盖0.5~7kHz,探测距离可达18~20海里。ALN/2S23采用宽带波形和相应的处理算法以抑制混响和浅水有源声学返回信道衰落的影响,从而将浅海中对安静型潜艇和鱼雷的侦测和识别效率改善50%以上。而ALN/2S23的功能还不仅于此,通过将舰上和舰外声探测集成于一体,ALN/2S23能够执行深海和浅海两种不同环境水下作战任务,应对近海和开放海域的多种目标,尤其是水雷和静音型潜艇,并且能在反潜战(ASW)模式和水下战(USW)模式间无缝切换。ALN/2S23采用独特的信息管理技术,能够自动对目标进行分类识别,向舰载主机提供各种目标的优先级,大幅提高了其智能化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天枢号的舰载声呐系统实际上是舰载主机“综合水下作战管理模块”的一部分。和这个模块的其他部分共用同一主机的优势使得舰载声呐系统可以同时进行系统内和系统外的协同工作。系统内协作的例子比如通过ALN/2S23发射主动声波信号,再由拖拽的ALN/TSS-04负责接收回波进行处理,实现对停机静默潜艇的主动探测,从而弥补被动探测效率不高的缺陷,缩短作战反应时间。系统外协作的例子比如通过ALN/2S23舰壳声呐发送鱼雷告警信号给舰载主机,并对来袭鱼雷进行持续实时精确定位,直至舰载反鱼雷鱼雷击中目标。
不论天枢号在船电系统、舰船防护、动力系统等方面下了多大的工夫,她终究是一艘不折不扣的战舰,多种多样的舰载武器系统才是她赖以直接杀伤敌人和予以自保的铁拳。
舰炮方面,天枢号以前三后一的布局安装有4座H/PJ-85“狴犴”三联装406mm电磁轨道炮和6座H/PJ-58“嘲风”单装155mm电磁轨道炮。作为国际项目,发展至今的先进舰载电磁炮系统(Advanced Shipboard Electromagnetic Gun System,ASEGS)项目在各成员国的通力合作下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形成了使用范围覆盖驱逐舰到战列舰的舰载电磁炮家族。
作为ASEGS计划结晶之一的H/PJ-85“狴犴”三联装406mm电磁轨道炮以其高性能和良好的模块化和通用性享誉全国。作为一种全自动、垂直装弹的406毫米三管四轨液冷式电磁轨道炮系统,“狴犴”能按照存储、初始化/可编写的程序装填和发射弹药。其主要任务是对海攻击,可在其有效射程内精确、快速、大范围地对视距外的友军单位进行火力支援,在舰队决战时也可为友方舰队提供支援和掩护,必要时也可兼任对陆攻击作战。
从设计初就考虑到面向无人战舰的H/PJ-85“狴犴”内置模块化供弹系统与自动化弹药库,其供弹系统所使用的供弹结构为盘式供弹机+固定式输弹链的组合。主炮的输弹链为固定式,并在供弹井上端设置了一段4/9Π的弧形结构(刚好可以贴合俯仰中主炮的尾闩)。在炮塔的下层结构内一共存放着6个弹盘,每个弹盘装有48枚弹药,可通过炮塔内的电机进行旋转。每个弹盘均可安装不同种类的弹药。待选定弹药后,对应的弹盘会开始旋转(其他弹盘则保持不动),选中的弹药会经由弹链输送至炮尾。并且待发弹在炮身俯仰时可以跟随炮尾作上行或下行运动。但考虑到弹链长度和火炮最大俯仰角的限制,H/PJ-85的最大待发弹药量为9发。单个弹盘重达12吨,由于是电磁炮所以不需要药包,因此相比于同口径的火炮弹药而言节约了不少重量。而所有的弹盘/供弹模组都在位于舰体核心区内横贯3层甲板的全自动化弹药库内由可塑性机械臂进行效率远高于手动装填的高速自动化装填,并在装填完毕后通过穿梭输送机送往炮塔。天枢的主弹药库装有500发炮弹,还有4个容量200发的辅助弹药库,并能通过自动输弹机以每小时100发的速率向主弹药库补充弹药,使得全舰各级舰炮均能实现一面射击一面装弹。天枢号整合所有舰上弹药需求的先进自动化弹药库不仅将占用的体积重量降至最低,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模组,制造工作能与舰体建造同步进行,并且以整体吊装的形式将整个电磁炮/弹药库模组直接插入舰体,节省了建造时间。
虽然H/PJ-85的炮口内径只有406毫米,但炮口处身管直径却达到了1000毫米,身管最厚处(外附反迈斯纳磁体和电磁减速器)更是高达1868毫米。这使得H/PJ-85的炮管相较于其他轨道炮显得极为厚实且粗壮。造成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因为H/PJ-85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电炮在短距离加速弹丸上相较传统火炮的巨大优势。
为了发挥了长身管轨道炮对弹体的极限加速能力,作为研发商的北方工业集团为其安装了四根轨道,并将其以万字形布置于内管周围。且轨道也被设计成了一段较窄另一端略粗的类水滴形剖面结构。这种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内部安装了良导体的待发弹药可以在磁场的作用下脱离炮管内壁悬浮在内管中央,且在炮弹开始加速时给予弹体一个相对较小的顺时针或逆时针(主要取决于电流方向)加速度,使炮弹以较慢的速度自旋从而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自稳定能力。这一设计让H/PJ-85可以在四条轨道中的任意三条或对称两条正常工作时即可维持弹药的击发。同时四条轨道的平摊压力也让H/PJ-85的加速轨道相较于普通的双轨电磁炮更加不容易因受力过大造成结构弯曲或者变形。得益于此,H/PJ-85得以安装80倍以上的高倍径身管而不致于担心身管因自身重量折断。
此外,为了对抗轨道在超导态下产生的磁场排斥现象(迈斯纳效应),H/PJ-85除了将四条主要轨道加工成一段较为接近内管而另一端相距较远的万字形外,还在靠近炮尾的未知安装了厚度225毫米,长度达到8520毫米的反迈斯纳轨道。这套系统通过产生反向磁场抵消掉一部分轨道产生的外部磁场,从而强行使一部分磁感线进入身管内部。同时这套系统也可作为辅助加速轨道,可在四条轨道全部故障的情况下维持最低限度的弹丸投送(考虑到反迈斯纳磁体1450毫米的直径和位于耳轴前方不远处的高被弹区,四条轨道全部损毁而反迈斯纳磁体还能保持完好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全部这些轨道所需的能量都由固定在座圈下方的纳米电容器阵列提供。它们通过向轨道接通高压直流电进行充能,一次完全充能所需的时间约为12.6-13.3秒,具体取决于身管工作环境。在所有部件运转正常且所有轨道完全充能下,H/PJ-85可以将350千克重的弹丸加速到30马赫的速度——这个速度已经接近于第二宇宙速度,这意味着H/PJ-85可以无视地球曲率对远超目视范围内的目标进行超视距直瞄打击,也能提高仰角将敌对卫星从近地轨道上击落。从而制造一片真正意义上的太空“禁飞区”。
轨道套筒的剩余空间被注入了液氮,以高压泵从轨道下方泵入并从上方溢出的形式进行强循环。完成冷却后的液氮会被吸入炮塔内部的压缩机进行二次加压冷却,从而达到重复利用的效果。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结构从正面看去刚好是一个边长1000毫米,中央包裹着一个406毫米圆洞的正方形。
“狴犴”还采用一种被称为LL-1000 “莱顿闪电”的储能放电装置(据推测该绰号是为了向第一代电容器的雏形莱顿瓶致敬)。作为东煌科学院的最新作品,“莱顿闪电”的构造极其简单,制造成本很低,且完全不需要任何电子设备控制,仅靠自己储备的静电的电势就能进行自我调控。其主体结构为一个直径1000毫米的中空球体,球壳一共分为三层:最外层为绝缘体,通常为氧化铝基陶瓷。(部分LL-1000的最外层被改装成了压电陶瓷,考虑到LL-1000的瞬时高电压放电,我们并不推荐这样做)中层则为以石英砂为主的玻璃纤维材料,最内层则是一层由纯铜制成的完美球体,直径950毫米.球体内部以左右上下四极为支撑点铺设了共计18层60X60的银网,最上部安有一根中空铜棒,固定于球体中央。铜棒的周围共计分布着18条轻质导线。
当LL-1000的上端被接通电源时,源源不断的电子会优先选择电阻较小的银网,并在悬空的银网上逐渐聚集。待银网上的电势达到饱和状态后,电子开始向中空铜棒的底端聚集,并使得周围垂挂的轻质导线逐渐向外部飘散(类似的例子便是当你触摸静电球时头发飘起的效果)。一旦其中的某根导线接触到了任意一层银网,整个电路就将被接通,巨量的电子会在一瞬间涌入导线及其上方的放电电极,形成一道1.5亿伏但持续时间仅为0.01秒的高压电弧。这道电弧会直接接通炮弹末尾的良导体电极,使其在轨道磁场的作用下受到一个向前的力,从而达到投射的效果。由于“莱顿闪电”是直接储存电子的电势,而非普通电池一样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才能储存,所以其损耗比普通的电池小的多,而且瞬间放出数十亿伏脉冲电的能力更是传统电池所望尘莫及的。
H/PJ-85“狴犴”在其炮塔内部安装有6个“莱顿闪电”作为激发器,小巧而高效的激发器阵列使得H/PJ-85“狴犴”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高达每分钟10-12发的超高射速(此射速下轨道并不能完全充能,属于高射速模式下对初速度的妥协)。值得一提的是,短时间内连续施放脉冲电流会给“莱顿闪电”的记忆效应银丝带来比较大的损耗,加上“狴犴”的供弹机构自身尚存物理结构上限,这使得“狴犴”的最高射速实际上是受供弹机构的供弹速度限制而非激发器阵列的充能时间限制。不过这样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为了能够减缓激发器的起电频率,减小纳米银合金丝的损耗,同时对于设备散热也起到了缓冲作用。当然了,“莱顿闪电”作为一种即插即用的消耗品,在天枢号的备件仓库里存有备份,当银丝受到较大损耗时,大可直接打开炮塔外壳,取出内部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激发器阵列,并对损耗组件进行更换。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应对以30马赫炮口初速出膛的炮弹产生的强烈激波,三个给不同炮管供电的“莱顿闪电”会以0.001秒的时间差间隔起电,进而赋予主炮相同的开火时间差,而这个时间差则能让出膛炮弹产生的激波错开,进而规避强烈激波给炮弹弹道、结构的影响。
此外,30马赫的超高炮口初速在给“狴犴”带来究极性能的同时,也赋予其以远比同口径火炮强大的后座力。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电磁武器的加速模式与传统火器不同——在弹药被击发后,投射物从传统火器身管尾部直到身管前部射出的过程中,投射物的加速度大多呈现出一个逐渐衰减的趋势(假定推进药完全燃烧,不考虑二次引燃的作用),而电磁武器对弹丸的加速度则是恒定的。这使得一位使用同样枪口初速度电磁武器和火器的士兵会感觉电磁武器的后座力(事实上应该是“体感后座力”。人体通常会记住某个施加在其身上较强的力的峰值而不会过多关注峰值较小持续不断的压力)比火药武器要小很多。
但这些优势对于初速可达30马赫的H/PJ-85舰炮系统而言微乎其微。为了对抗高初速带来的强大后座力,H/PJ-85的内管被设计为固定式,但外管连同内置的四条轨道(正是发射时主要受到反作用力的部件)被设计为在发射时可以向反方向运动,同时安装在耳轴前方的两台电磁减速器会产生与身管相反的磁场,利用中央身管已经完成做功的线圈将部分动能重新转化为感应电势,形成一种类似现代管退火炮的反后座系统。在尾闩上的莱顿闪电装置到达最大后座行程后的数秒内,身管会在磁场的作用下复位,同时炮闩卡笋会打开,将输弹机中的待发弹药推入炮塔从完成下一发弹药的装填。
作为一种带实验性质的新型电磁炮,H/PJ-85拥有两种炮塔方案:PK-01和PK-02。其中以满足实验要求为目的的PK-01方案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赤裸裸的实用主义——炮塔的内部空间十分狭小,三座主炮均采用开裂式炮塔设计,主炮独立于炮塔运动,身管和大部分电磁减速器均裸露于炮塔外部,其给人最直观的印象便是火炮和炮塔的尺寸极不协调——在可折叠式射击诸元测算器收起时炮塔顶盖甚至仅比前方的减速器高25毫米。这一从外观上非常不协调的设计所带来的是高达70度的最大火炮仰角,结合H/PJ-85近乎疯狂的30马赫炮口初速,安装H/PJ-85 PK-01方案的舰艇甚至能对轨道上的卫星构成相当大的威胁。同时,较小的炮塔也让H/PJ-85有装甲保护的部分获得了非常恐怖的防御能力。PK-01炮塔的初始设计案中,炮塔正前方的装甲厚度为1000毫米。侧面防护稍弱但也达到了650毫米,顶部为406毫米,后部则为850毫米。并且以上区域均可根据用户需求再附上至多两层的1000毫米装甲而不对主炮的机械性能产生太大影响。
PK-01炮塔最大的特征便是围绕在炮塔座圈下方的两排纳米电容器阵列。它们被三个环形轨道直接固定在炮塔弹药井外层的上部。在所有电容器内的电势即将达到饱和后,中央固定它们的环形轨道内会被接通电流,使得环绕在炮塔座圈下方的第二组电容器产生磁场。配合炮塔井内同样接通电流的轨道,整座炮塔会悬浮在轨道上方3.5到5.1厘米处。在需要炮塔旋转时,位于炮塔底部的另一处电磁铁会被接通电流,处于悬浮下的炮塔会像电机一样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这一设计在炮塔静止不动时会消耗少量电能(用于给内外磁轨通电),但驱动炮塔运动所需要耗费的能量仅为传统轴承支撑结构炮塔的44%,同时还让重达1680吨,搭载三座406毫米电磁炮的PK-01炮塔拥有了比肩小口径火炮的每秒37.66度的回旋速度。
PK-02方案则是以追求实战化综合性能为设计理念的另一种体现。相较于过于强调主炮生存性而把所有机械部件都塞进一座小炮塔内的PK-01方案,PK-02给出了一个比例相对正常的炮塔。相较于PK-01,PK-02修改了主炮座圈直径,重新设计了炮塔内部结构,同时加大炮塔尺寸,使得全部减速器和部分反迈斯纳磁体均可安置于炮塔内部并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保留了开裂式炮塔和供弹机的基本设计,将炮闩后部的LL-1000莱顿闪电放电球由原来的一个增加到了三个,这使得PK-02的战斗全重由PK-01的1680吨上升到了2276吨,为了维持炮塔的悬浮,设计团队不得不安装了第二条轨道,使本应承担为主炮磁轨充能职责的第一组电容器在静止时承担炮塔的部分重量。为了延长悬浮机构的寿命,提高可靠性,炮塔座圈上安装了传统轴承,用于在电容器电势短缺时承载主炮的结构重量。,同时炮塔的回旋速度被降低到了每秒18.54度。
同时,PK-02的装甲也被再一次加厚。新炮塔的正面防护指标为在18-20千米外挡下与自己相同类型火炮发射的任何弹药。其正面为装甲预留的承载结构最大可承载厚达3000毫米的任意种类装甲,顶部为1200毫米,侧后方则均为1800毫米。用户依旧可根据需要在安装重甲增强以主炮组生存性和放弃部分装甲而减轻主炮组重量之间进行取舍。
除此之外,H/PJ-85“狴犴”由于面向无人战舰设计,因此其两个方案均强调高度自动化,使其只需舰载主机的遥控就能运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H/PJ-85“狴犴”的两个方案的所有转动组件(包括炮塔回旋、炮身俯仰、扬弹装填、弹库输弹等)均使用电动伺服装置取代了传统液压系统,在能通过舰载电子系统程序直接控制的同时还能简化机械结构、提升可靠度并降低了火灾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H/PJ-85“狴犴”采用基于低温分子束外延技术而大量生产的锡基石墨烯蜂窝量子拓扑材料制作电枢加速段。由于衬底的外延作用,这一纯平锡烯的晶格常数高达0.51纳米,故存在因晶格拉伸导致的s-p轨道拓扑能带反转,即具有拓扑特性。经过调控后,这种新型石墨烯材料能够实现拓扑超导态、优越的热电效应以及近室温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一种极其优秀的同时具备室温超导能力、高导热效应的电磁炮炮身材料。
H/PJ-85“狴犴”三联装406mm电磁轨道炮配备75倍径406毫米口径身管;拥有10发/分的射速;采用轨道加速方式使得其有效射程达650公里,若使用增程型炮弹时极限射程更是可达惊人的1060公里。并且配备精密射控系统,可选择精确打击和火力覆盖模式,在精确打击模式下系统将抑制炮弹散布,其有效射程内圆概率误差不会超过5米。在火力覆盖模式下单座主炮的火力投射能力相当于一个集团军属炮兵旅的全部火炮齐射的火力。
而除了这两种模式以外,精密射控系统还内置一种特殊的模式:联合多重命中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天枢号会将精密射控系统与经过特殊设计的采用电伺服的电磁炮后坐力缓冲系统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一座H/PJ-85“狴犴”将会同时装填两种不同的炮弹:一门装填高爆弹,另外两门装填穿甲弹。装填高爆弹的那门炮将首先开火,装填穿甲弹的另两门则会借前炮开炮对后坐力缓冲系统造成的侧向偏移微调缓冲系统,并以0.01秒的先后间隔以穿甲弹开火。
采取这样复杂的措施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第一枚高爆弹对敌舰装甲表层造成一定损坏,第二枚和第三枚穿甲弹则从第一枚炮弹造成的损伤处穿透已经被削弱了的敌舰装甲,就算不能穿透,也可以扩大对敌舰装甲的损伤,为下一次的联合炮击做准备。
随着塞壬量产型Ⅲ自北海要塞第一次出现以来,人类各处前线战场面对的塞壬量产型都逐渐被替换为这种全新的量产型,对于量产型Ⅲ普遍增厚了的装甲而言,过去电磁炮对Ⅲ型量产型的穿透能力大幅削弱。然而对标Ⅲ型量产型的新一代电磁炮又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走下试验台并大规模推广。因此在Ⅲ型量产型出现后,碧蓝航线的各类战斗舰船都逐步通过技术植入换装了这套在现有舰炮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命中体制,从而可以降低对舰炮本身的初速要求,达到原本需要更大口径或者更高成本才能达成的效果。
从实际操作来讲,通过本舰的精密火控系统和北斗导航系统制导相结合的方式,天枢号的所有主炮均能实现对侧舷敌舰的“联合多重命中”。也就是说,只要目标位于天枢号4座主炮的公共射界内,天枢号就能通过协调各炮开火顺序而使总数达12枚,初速达20马赫的406mm重型电磁炮弹能精确地击中敌舰装甲表面的同一个位置。从而对该处敌舰装甲造成巨大破坏。
当然,这套系统并非无懈可击,由于和塞壬作战时往往会出现的极端天气影响,想要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准确地命中一块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地方那可是难如登天。就算有现代智能火控系统和天基卫星的联合引导,加上可以发射制导型炮弹提高精确度。仍然不能保证在采用该特种命中体制舰船的三分之一有效射程外准确击中目标。换言之,对于天枢这样的舰船而言,想要让联合多重命中体制真正地发挥作用,敌舰必须位于其有效射程的三分之一范围内。超过了这个范围,联合多重命中体制的准头就会直线下降,最多只能保证命中敌舰,而至于命中敌舰的哪一个部位嘛……
当然,面对全新塞壬Ⅲ型量产型乃至更先进的Ⅳ型量产型,不能把宝全压在对精度要求极高的联合多重命中体制上。在人类与塞壬无尽的矛与盾竞争中,只有从多个不同的方面进行突破,才能维持对塞壬稳定的战术优势。认为有了联合多重命中体制就万事大吉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因为塞壬随时都有可能针对单一措施发展出反制手段。深知这一点的研发人员们同样在其他领域进行了攻关。由于新型电磁炮完成的时间还遥遥无期,工程人员们只好“旧瓶装新酒”,在舰炮的搭载弹种上下功夫。这种在已有基础上稳步前进的做法最终给包括天枢号·明珠在内的碧蓝航线海军舰船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应对塞壬Ⅲ型量产型的方案---TSAA46A1智能双段特种穿甲弹。
TSAA46A1吸取了自千禧年以来智能弹药(东煌称灵巧弹药)的发展经验,加装有智控弹药系统。与传统的穿甲弹不同,这种智能双段加速特种穿甲弹在着弹前会二次引爆穿甲弹尾部携带的高聚能定向发射药用于二次提升着弹速度,同时穿甲弹主穿杆的前端加装了一段加重型可抛式重型穿杆,用于击穿Ⅲ型量产型的表层装甲阵列并激活Ⅲ型量产型的主动防御机制(也就是覆盖Ⅲ型量产型舰体表面的紫雾,据样本分析表明,这些紫雾实质上是高密度微型纳米蜂群,对任何进入覆盖范围内的外来物体---通常是人类发射的实体弹药---进行高效率侵蚀,从而达到削弱攻击或使其无效化的目的),在发射药二次加速的协助下,重型穿杆可有效击穿两层以上的表层装甲并激活主动防御设施,在可抛式重型穿杆被紫雾侵蚀时,由于其使用两段式设计,其被侵蚀后并不会影响起主要穿甲作用的钨合金穿杆,主穿杆加装有经过分子强化的抗弯曲保护层,增强其硬度的同时也用以保护穿杆主体,作为穿杆主体的钨合金中也加入了好不容易才研究出来的反制材料用以抑制紫雾中的纳米机器人与侵蚀性物质,同时得益于新涂层技术,穿杆的直径也得以在总直径不变的情况下增大10%,这些措施使TSAA46A1智能双段加速特种穿甲弹面对Ⅲ型量产型的防护系统时拥有更高的强度防止主穿杆折断,据模拟实验和实战测试推算,TSAA46A1在击穿Ⅲ型量产型的表层装甲后,主穿杆至少还保存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穿杆长度,而对于TSAA46A1的超长型穿杆来说,即便是损失百分之五十,剩下的穿杆也足以在规避紫雾侵蚀的情况下轻松击穿Ⅲ型量产型的内层装甲。
可惜的是,这种特种穿甲弹由于制造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即使卖给明珠港区的是内部成本价,其价格也依旧高昂。因此,这种弹种虽然配发给了明珠港区每一艘现代化水平足以支持该型弹种的所有舰船,但在几乎所有舰船上都只有少量装备作为杀手锏使用。
不过还好,作为国际合作项目的ASEGS计划同样强调高度的通用性,这使得H/PJ-85“狴犴”足以支持发射绝大多数的同口径弹药。而这些弹药中不乏标新立异之辈。比如将传统高能炸药换装为全氮阴离子装药的实验型高爆弹;采取心频引导方式发射必定命中的“冈格尼尔”制导炮弹;携带大量ADMM(All Directions Multi-Purpose Missile,全向多用途导弹),也就是著名的“地狱火(Inferno)”微型导弹的舰队防空子母弹等。
前面提到过想要对抗塞壬,一方面可以稳扎稳打,在已有装备的基础上持续开发技战术性能更高的装备;另一种就是另起炉灶,用全新的思路开发令塞壬猝不及防的装备。而这些画风和寻常弹药不一样的,就明显是这一思想的指导产物了。
这样做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在于人类确实获得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对抗塞壬。坏处在于选择性太多,对于一艘舰船而言,“我全都要”的想法是不适用于战场的。一艘舰船要想保证战斗力,需要的是量大,而非种类多。少量高精尖智能弹药只能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因此,尽管可选项多样,天枢号还是只配备了少数几种而数量众多的弹药。并且会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调整携带方案。一般情况下除了包括普通的穿甲弹和高爆弹外,还有专门用来执行联合多重命中任务的TSAA46A1智能双段加速特种穿甲弹和ENAA203纳米聚能高爆弹。如果有远程炮击任务还会携带用CEC终端取代战斗部,具备弹群协同功能的TGP“工蜂”目标引导炮弹或五十万吨当量的GN98高能激光点火核聚变炮弹。在演习时还会装备同实弹等重的内含颜料的训练弹。
此外,在2016年碧蓝航线卡西米尔港区率先将训练弹改装为礼花弹的事件传出并得到最高司令部的默许后,负责训练弹生产的卡尔玛(瑞典)考库姆公司(SAAB Kockums AB)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会,在收购了东煌的两家烟花厂家后对他们的TD-52先进联合训练弹进行了迅速修改。推出了充满喜庆意味的涵盖各主流口径舰炮的系列礼花弹。绅宝考库姆通过这一大胆的转型不仅使得天枢号得以装备一种具备末端修正能力,圆概率误差不超过5米的“增程制导礼花弹”,还让绅宝考库姆借此机会迅速崛起,成为了风头一时无两的商业巨头之一。
除主炮外,天枢号还安装有6座H/PJ-58“嘲风”单装155mm电磁轨道炮作为副炮。由于主要的攻击职能已由主炮和VLS(Vertical Launch System,垂直发射装置)承担,因此这些电磁副炮将承担中近距离拦截和区域防空的主要任务。
H/PJ-58“嘲风”单装155mm电磁轨道炮配备55倍径155毫米口径身管,采用“莱顿闪电”电容装置,采用轨道炮体制使其最大射程为300公里左右,但若使用增程型炮弹射程还能进一步增加。不过由于不需要执行太过复杂的任务,因此出于控制成本的需要,H/PJ-58“嘲风”并未配备增程型炮弹。
相比于H/PJ-85,H/PJ-58的精密射控系统就缩水了不少,不仅没有多重联合命中体制,为了控制成本也移除了原本打算搭载的火力覆盖模式,使得“嘲风”仅有精确打击一种模式可用。
出于节约舰上空间的考虑,天枢号上所有的舰炮均共用同一个弹药库,为此对计划中的标准弹药库进行了一定修改,使其能同时兼容两种不同口径的炮弹。同时对适用于406mm的装弹模组也进行了一定修改,由于155mm口径炮弹相比于406mm口径炮弹缩小许多,因此采取模块化改造后每个供弹模组可选装载10枚406mm炮弹、25枚155mm炮弹,在后两种模式下每个模块分别重约12吨、8吨。
出于对25马赫炮弹动能的自信,H/PJ-58“嘲风”并未配备专业穿甲弹,但配备了穿甲高爆燃烧弹和纳米聚能高爆弹两种炮弹。由于舰载高能激光近迫武器系统反应时间极快,拦截用时极短,使得在一般情况下来袭弹药在击中舰体前就会被全部击毁,然而对于过饱和打击乃至采用高抛弹道进行灌顶攻击的弹道导弹而言拦截力度还是不够。这使得“嘲风”必须着眼于高能激光近迫武器系统的不足之处,从而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战舰。
作为标准配置的穿爆燃弹头部呈尖锐的锥型。在加工时采用高周波一体成型技术,使得整个弹壳和弹头成为高韧性的整体。弹头处经过特殊处理掺入了少量稀土金属元素,比一般的高爆弹弹头硬度更高,抗弯曲能力也更强。保证其对一般战斗机的装甲或空中要塞的装甲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内置的高爆炸药被做成球状,外围包裹着流动的燃烧剂,燃烧剂-猛炸药组合被小心地放置在弹壳内。一经高速撞击,产生的形变就会将动能转化为热能,待弹体穿透蒙皮后引燃炸药并点燃燃烧剂,爆炸产生的冲击又会将燃烧剂在机体内部四处抛洒,从而产生巨大的破坏。
当然,考虑到不一定每枚弹药都能命中,每一枚穿爆燃弹加装了智能引信,在发射后一段时间内没有撞击的则自动引爆。这一招对于大规模的机群而言有着不错的破坏力,就算打不中,四处飞溅的正在燃烧的燃烧剂也会将周围一片空域变为难以接近的区域,这种源自凝固汽油弹的燃烧剂添加了黏性物质,一经附着便如同跗骨之蛆无法摆脱。
当然,这样的小伎俩在面对敌方大型空中要塞时一般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些飞在空中的庞然大物一般都装有完善的灭火系统,燃烧剂烧不了多久就会被扑灭,无法进一步扩大损害。
于是在排除掉所有的非关键因素后我们又回到了那个根本问题:如何一次造成巨大的损害?
碧蓝航线对此给出的答案是换装新爆炸物。
这便是采用全氮结构的ENAA76纳米聚能高爆弹了。
这种高爆弹结构与碧蓝航线现役的标准高爆弹结构完全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它里面填装的是一种代号为NaSM23的纳米介稳态物质。这种介稳态物质是在制备过程中将少量的纳米级超精金属元素和氮阴离子盐按一定配比化合形成的一种固态化合物。这种固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比一般用作爆炸物的炸药更高的稳定性。
采用这种纳米介稳态物质的炮弹在存放时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受磕碰、高温等因素的影响。准备发射时,扬弹机在装入炮弹时会对其尾部通电。
在充能完毕后这种物质就进入了亚稳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这种物质的稳定性介于未通电和爆炸间,这也是使用“介稳态”一词的原因。然而这时候的战斗部仍然处于不能爆炸的状态,想要看大砰砰的朋友们必须得等到弹头击中目标后,延时引信会释放出催化剂,当这种催化剂和NaSM23混合的时候,哪怕只有一点点,都会立刻引发剧烈反应:通过充能进程储存在NaSM23中的所有能量会在瞬间放出,以炸点为中心向周围四面八方爆射,其爆速高达14000 m/s。这时和NaSM23混合在一起的金属元素也会在一瞬间内被加热为红炽的微金属射流,甚至连周围的空气都会在爆心上万度的高温面前瞬间被转化成蓝紫色的高热等离子体,配合微金属射流足以给任何空中要塞以最沉重的打击。
装填这种物质的纳米聚能弹虽然小,但其威力甚至比1枚381毫米的普通炮弹还要大些,就算没有直接命中,在超高温等离子体和金属射流的面前也不可能会有任何实体材料能够幸存。采用同样物质制成的203mm口径特种高爆弹也被MK-53用于实战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弹药在联合命中体制中简直是如鱼得水,其吓人的威力只要命中一发,就能够瘫痪一艘战列舰级的大型战舰,至于中小型战舰估计就被直接击沉了。
唯一令人遗憾的是,受限于技术水平,这种材料只有使用专门的工业级设备与其他组分在超高温超高压条件下进行整合后才能发挥作用。而具备这一条件的生产厂家在全球不超过10家。苛刻的加工条件决定了这种材料不可能被大规模量产。也使得其价格一路走高,甚至有和稀土金属一较高下的态势,所幸最近已有报道称东煌科学院已经针对NaSM23开发出了改进型生产工序。其价格曲线才得以不再一路走高。然而这并不代表着短时间内这种材料就能应用于大规模生产。考虑到其价格仍是居高不下,这使得其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作为舰船主要火力使用。
为了与激光近防系统配合,形成互为补充的近程防御体系,天枢号还额外搭载有12座H/PJ-21“睚眦”单装30mm电磁速射系统。这种新型电磁速射系统同样应用了“莱顿闪电”瞬时充/放电电容,每分钟射速可达1000发/分钟,值得一提的是,同大口径舰炮“射击时充能”的电磁发射体制不一样,为了获得高射速,同时也是为了节约作为消耗品的“莱顿闪电”的材料损耗。H/PJ-21“睚眦”采用的是“充能时射击”体制。在整个发射过程中,导轨将一直保持在充能状态,考虑到传统近防系统通常只有三到五秒的工作时间,这样的牺牲显然是可以被接受的。采用“充能时射击”体制使得H/PJ-21“睚眦”的射速完全取决于供弹机构的物理上限,而非导轨的充能时间,H/PJ-21“睚眦”采用55倍径30mm口径身管;炮口初速可达30马赫,有效射程可达30公里。
不过很显然,光有高速还不够,为了进一步提高拦截率,H/PJ-21“睚眦”还配备有智能可编程弹药,这种第二代可编程弹药虽然弹体使用的还是传统的30mm机炮弹药,但自身配备一个简单的光学传感器,配合加速轨道旁安装的脉冲激光辅助射击组件,能够将炮弹提前引爆的时间精确到微秒级,进而在目标前方合适的距离创造一片破片拦截网,极大地提高拦截效率。采用此种方法设计的可编程弹药相比于采用电子编程时间引信的第一代可编程弹药而言更加便宜,而且还有效地控制了成本。
除电磁炮外,天枢号还安装有16座“赑屃”通用垂直导弹发射系统。这种垂直导弹发射系统是由东煌北方工业集团为碧蓝航线第六代KEN-SEN设计的,采用开放式架构的新一代通用垂直导弹发射系统(UVLS),具备良好的通用性和适装性。出于通用性的考虑,”赑屃”采取冷热共架的发射方式,其中冷发射模式时采用电磁弹射。
”赑屃”采用8单元一组的模块化构装,并适配有5米,7米,9米三种不同长度的发射装置和同等长度的发射箱。发射装置在插入舰体后就很难再做改变,但发射箱可利用吊车随时更换,但要注意的是长发射装置可以换装短箱,但绝对不能把长箱塞进短发射装置里,比如7米发射装置可以轻而易举地改装5米发射箱,但千万不能拿7米长箱塞进5米发射装置里。
“赑屃”垂发的模块化构成不仅将占用的体积重量降至最低,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模组,制造工作能与舰体建造同步进行,并且以整体吊装的形式将整个模组直接插入舰体,节省了建造时间。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像发射箱一样想换就换,发射装置在插入舰体后想再取出来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赑屃”拥有史上最大的发射箱内径---1米,如此巨大的容积使得其可以装得下任何类型的舰载导弹,是的没错,“任何”类型。前所未有的巨大空间不仅放宽了对导弹的限制,还使得总载弹量进一步增加。在装填某些小型导弹的时候甚至可以采取一坑五弹,一坑六弹乃至一坑九弹的装填方式,从而使载弹量成倍提升。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天枢号只携带了15座共120个单元的发射系统,但却能一次装填两百多枚导弹的原因。
此外,由于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开放式软硬件架构与模块化延伸电子元件(Canister Electronic Unit,CEU),并通过模块化控制单元(Module Controller Unit,MCU)与舰上TSCE共同运算环境相容,”赑屃”得以更经济又迅速地整合各种现有或新开发的导弹,只需要更换新的导弹控制软件,而不需更改发射器本身的软硬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即插即用”。发射器的导弹控制系通过CEU与“中华神盾”连接,所以导弹只需采用与CEU相兼容的软件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响应碧蓝航线提出的环保号召,”赑屃”垂直发射系统在冷发射模式下弃用了成熟的燃气弹射冷发射方式,而是采用了更加环保的电磁弹射冷发射方式。就像一座垂直安装在舰体内的电磁炮一般,以密闭形式封装的电磁加速导轨会将导弹弹射出发射装置,随后导弹自行点火起飞。而在一个发射箱中安装有多枚导弹的情况下,在一枚导弹被弹射出舱的时候,底部的紧凑型抓钩自然会保证剩下的导弹待在它们应该待的位置上。
当然,出于通用性的要求,”赑屃”不能拒绝那些旧时代采用热发射模式起飞的导弹。因此考虑到可能的发动机尾焰对发射箱内壁的烧蚀,所有的发射箱在出厂时已经预喷涂了石墨烯抗高温涂层,并预留了燃气排导系统的位置。
除此之外,天枢号搭载的各型导弹均内置了弹群协同算法,使得他们可以在完全自律的情况下自主飞行,这种自弹群引导技术发展而来的软体算法能够将每一枚正处于飞行状态的导弹通过CEC终端连接在一起,通过搭载在某些改装导弹上的分布式服务器,不同型号的导弹得以互相共享数据并自主决策,这样的设计消弭了过去应用在P-700“花岗岩”反舰导弹上的弹群引导技术中“领弹”和“跟随弹”的区别,由于外表并无差别,因此在敌方看来,每一枚导弹都可能是搭载了CEC终端的支援弹,这极大地增加了拦截的难度。而实际上,就算没有支援弹存在,普通的战斗弹群也能做到这一点,只不过效率和性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已。
而随着技术发展,CEC终端在经过不断的“先进能力构建(ACB)”后,其体积大大缩小,可以被安装在绝大多数的友军单位上,不仅诸如战斗机这样的单位可以装上一套,甚至连一般的战术导弹都能在去掉攻击型战斗部后换上一套阉割版,这大大增强了前线单位间的连接强度。对于弹群来说,它们可以从几乎所有友军单位那里得到引导,这使得对弹群的干扰难度随正在同步为弹群提供引导的友军单位的数量的上升而上升。换言之,正在为弹群提供引导的友军单位越多,弹群的抗干扰能力越高。这样的特性在碧蓝航线的大规模作战中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考虑到保交作战中的反潜需求,天枢号的水下硬杀伤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天枢号在舷侧各安装有1座533mm四联装鱼雷发射管,采用了压缩空气冷发射的方式,可在2秒内射出全部4枚装填的鱼雷。在高效的自动换弹机构的帮助下,30秒内就能再次完成4枚鱼雷的装填。
随着航空技术自近代以来的迅猛发展,现代千吨以上的军舰一般都配有飞行甲板,可供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起降。
天枢号不是航空母舰,无需搭载长达数百米,供固定翼飞机起降的大型飞行甲板。但考虑到一系列需求,拒绝舰载机明显也不是个好主意。
然而,确定了要安装供直升机使用的飞行甲板和舰载机运维设施,把它们安装在哪里就是一个问题了。
舰首明显是不行的,与塞壬作战时往往伴随着极端天气,这种情况下舰首上浪会冲击飞行甲板,有可能把宝贵的直升机冲进海里去。
而如果布置在舰尾,直升机在降落时就不得不直面“狴犴”主炮的炮口。而如果一个不慎导致机体和炮塔的磕碰,有可能会导致炮塔的损坏。
基于以上的考虑,天枢号最终决定仿效北联956型驱逐舰(大洋联邦称“现代”级)。将机库上升一层至二层甲板,而主炮则位于最能够吸收后坐力的一层甲板的做法。这样不仅保证舰载机在起降时拥有广阔的视野和可操作空间,而且能进一步改善海水冲击飞行甲板的问题。
由于舰体后部的空间受主副炮的部署有些捉襟见肘,因此天枢号的机库十分不同寻常地布置在了舰体内部。为了节省空间,全封闭的下沉式机库被直接布置在飞行甲板的正下方。直升机在降落后便会随系留装置下沉至机库中,宽大的机库足以在容纳所有自动化运维设施的同时再装下两架中型直升机,全自动化的运维设施会自动完成燃料、弹药补充,更换配件等工作,也能兼职不算太严重的维修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人类上舰的需求,天枢号还是在飞行甲板上布置了只对人类有用的自动安全栅栏。平时栅栏处于收起状态,这样可以减小战舰的特征信号,一旦有直升机降落,栅栏就会立刻升起。
关于本型舰所处的半独立世界观详细世界历史可参考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1816277
关于明珠港区
碧蓝航线太平洋战区群岛防区所属,南太平洋战略枢纽港“明珠”(Azur Lane Pacific Theater,Archipelago Defense Area,South Pacific Strategic Hub Port "Pearl")。是受联合国管辖的超国家政治军事实体“碧蓝航线”反塞壬防御带的西南太平洋地区重要节点之一。具体位置位于西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领土内一座同名大型人工岛上。该岛虽位于密国境内,但属联合国领土,不受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政府的管辖。全岛陆地面积32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为17386平方公里。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26-28℃。渔业资源丰富,尤以金枪鱼著名。
该岛始建于公元1953年6月28日,此后在1973年,1989年、2017年和2022年分别经过了四次大规模填海造陆和设施扩建。最终成为碧蓝航线在南太平洋地区重要的战略节点之一。1966年因塞壬突破太平洋防御带第二防线而一度废弃,但随战争的进行而于1972年光复。作为抵抗塞壬入侵的联合国军事基地,该岛驻有碧蓝航线海军(Azur Lane Navy,ALN)所属的六支常备主力舰队和多支特遣舰队;以及一定数量的自由舰船;此外,碧蓝航线海军陆战队(Azur Lane Marines Corps,ALMC)第78陆战旅和碧蓝航线海军航空兵(Azur Lane Naval Air Force,ALNAF)第35航空师也驻扎于该岛。除此之外,该岛还驻有碧蓝航线海军后勤保障部队(Azur Lane Navy Logistic Support Force,ALNLSF)第1452后勤师和为各类军事行动提供远程支援和后勤保障服务的少量民间雇员。此外,在屡次扩建中港区还配备了各类自动防御设施和完备的永备工事。
明珠港区(东经163.447156;北纬11.55619)东临群岛防区太平洋防御带第一防线,西临独立联邦(澳大利亚),北临同为战略枢纽港的“唐纳德·尼尔”港区。该岛周围被6个战略节点级港区、15个战役枢纽级港区所环绕,向东可以支援压力巨大的第一防线,向南也可以与独立联邦本土各港区形成互相照应的战略态势,后方也可以得到来自独立联邦的有利支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关于明珠先进船舶系统
明珠先进船舶系统是碧蓝航线明珠港区总工程部的对外名称,在没有各国军方订单时会向民间开放订单接取,自身也具备一般的军民用船舶的设计能力。明珠港区的综合造船厂能够制造小至近岸巡逻艇大至ULCC超级油轮的所有舰船,且采用数字化舰船模拟、高周波一体成形、全自动化制造、大数据预密性实验等先进技术,使得一般船舶的建造周期大大缩短(不包括采取特殊量子建造方法的KEN-SEN),有力地支援了西太平洋地区的反塞壬作战。
关于天赐知识(Godsend Knowledge)
人类从原魔方中提取的,超越目前人类技术水平的所有理论和技术的总称。虽然大多数时候只能东一锤西一镐地解密出少量信息,但也有成体系化的知识和技术被解密或依靠人类自身的努力完成了补全。比如今日抵抗塞壬的主力:KEN-SEN的量子建造技术(用来解释为啥游戏建造仅需5小时就能造一艘船出来)和相关的理论---人类思潮学等。天赐知识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人类拥有了能够与塞壬分庭抗礼的强大武装力量,进而使人类-塞壬战争长期处于胶着状态。
关于人类思潮学:
人类思潮学(Humanity Ideological Trendlogy),又称“思潮学”,是研究世界本质和人类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的科学学科。作为“天赐知识(God-Send Knowledge)”中的带头学科,人类思潮学研究大至文明整体思潮,小至个体心理的一切“意志(Will)”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和运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天赐知识理论体系的研究基础。人类思潮学可分为理论思潮学和应用思潮学两大部分,其中,理论思潮学的研究同时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包括个体心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神经科学等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而应用思潮学则注重在理论思潮学所构建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包括原魔方在内的各类具备思潮-物质相互作用能力的“投影立方”,使得虚无缥缈的“思潮”得以切实地影响物质世界。人类思潮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在量子领域的活动所产生的“指向性思潮”来解释群体的基本的行为与共同心理机能;另一方面,思潮学也试图解释行为逻辑更加复杂的个体的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所扮演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物理学、化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思潮学家们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群体乃至个体的行为。而应用思潮学家们则还有第五个目的——帮助人类在对抗塞壬的战争中幸存下来。这些目标构成了思潮学事业的基础。作为一门兼顾突出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的新兴科学学科,其自近代第一个原魔方被解构以来的迅速发展帮助人类更好地解释了什么是智慧、怎样界定智慧,以及人类智慧来自何方等问题。除此之外,它还在更高的层面上统一并发展了人类对“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认知。提供了一种从根本上认识宇宙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