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本段文字,说明该页面未正常加载全局JS,部分功能无法使用,请点击 刷新 重新加载页面。
如果打开页面显示缩略图创建出错,请点击刷新或页面右上WIKI功能中的刷新按钮清除页面缓存并刷新,如果还有问题,请多尝试几次。
全站通知:

德国G7系列鱼雷考究

阅读

    

2024-02-16更新

    

最新编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米高扬

阅读:

  

更新日期:2024-02-16

  

最新编辑: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米高扬

来自碧蓝航线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鉄のカーテンの彼方
指挥官大人~欢迎来到碧蓝航线WIKI,您可以通过百度搜索“碧蓝航线WIKI 碧蓝海事局”直达本WIKI!如果是第一次来访的话,按“Ctrl+D”可以收藏WIKI随时查看更新哦~如果觉得WIKI好玩的话,记得安利给更多人哟ヾ(o◕∀◕)ノ。

萨拉托加头像.jpg

本文由 铁幕的彼方原创。未经许可,请勿擅自修改,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带链接。

德国G7系列鱼雷考究

  G7鱼雷共包括G7a系列、G7e系列和G7es系列,每个系列都有多种改型,有的投产,有的带试验性质未投产,总计有约40种,是个非常庞大的鱼雷家族。不同系列的鱼雷看上去样子都差不多,但外形细节处有所差别:热动力的G7a为前桨后舵、电动的G7e为前舵后桨、G7es为水声制导,因雷头前端装有水声传感器,所以是小平头。
  G7系列是世界上最名声显赫臭名昭著的鱼雷之一:它是战绩最为显赫的鱼雷,其击沉舰船的数量最多、击沉船只的吨位最多,还差点把盟国的海上运输线干崩;在鱼雷界,不少国家的鱼雷都跟它有着血缘关系:美国的Mk18直接测绘、仿制自G7e,英国的Mk XI也一样,苏联第一型自导鱼雷САЭТ-50则是苏联版的G7es。
  德国鱼雷以其直径长度推进方式命名,具体如下:

  直径:F = 45 cm,G = 50 或53.3 cm,H = 60 cm ,J = 70 cm;
  长度: 以最接近的米数计,如“7”即鱼雷长度为7米级;
  推进方式:a = 蒸汽,e = 电动,u = 过氧化氢;
  特殊:s = 声自导;

  知道其指代的含义,就可对其有个大概的了解,如G7a为热动力鱼雷,G7e为电动鱼雷,G7es为声自导电动鱼雷。每个系列又有多种改型,通常都以“T”字尾缀标示。

型号 直径(毫米) 长度(米) 重量(公斤) 动力 装药量(公斤) 射程/航速(米/节) 服役时间(年)
G7a(T I) 533 7.18 1528 蒸汽瓦斯 280 6000/44 1935
G7e(T II) 534 7.16 1603 电动 280 5000/30 1936
G7e(T V) 534 7.16 1495 电动 274 5100/24 1943
  • 注:鱼雷常采用双速或三速制,表中射程为高速时的数据。  

G7a热动力鱼雷

  该鱼雷于1930年开始研制,起步时间与美国 Mk14差不多,但在1935年投产,比Mk14早3年。这应该归功于德国的研制效率,以及在研制过程中没遇到那么多推诿扯皮的事。但热动力鱼雷的尾迹太容易暴露,尤其飞机很容易发现鱼雷的航迹。1939年9月14日,德国U-30号潜艇对一艘英国货轮发射G7a,随即被空中巡逻的英国"剑鱼"鱼雷机发现并遭到攻击。不过双方的攻击均未得手。
  G7a与G7e共用同一种触发引信,采用轴向安装在雷头上,保险叶轮像风车般转动,鱼雷航行完规定的安全距离后保险解脱。它后面有个状似十字锚的引信触压杆,作用与漂雷触角相当。即便鱼雷以小夹角击中目标也不会发生跳弹,触压杆则像杠杆一样压击底火,以确保鱼雷起爆。这种引信动作可靠,但是重量和体积都很大,人工装填比较麻烦。
  精密复杂的鱼雷是为小规模制造而研制的武器,所以G7鱼雷的价格不便宜,G7a(T I)单价为2.5万马克。在德国,大众甲壳虫型(KdF-Wagen)轿车为1000马克/辆,故1枚G7a等价于25辆甲壳虫轿车。元首:分期付款是你的谎言~

G7e电动鱼雷

  作为在一战就实施过大规模潜艇战的国家,德国当然清楚热动力鱼雷尾迹容易暴露的弱点,于是研制了G7e电动鱼雷,这是世界上首型用于实战的电动鱼雷。G7e的出现具有颠覆性影响,以至于美国干脆测绘仿制后造出了Mk18。但G7e远谈不上完美,如果按其特性画个多边形分布图的话,除了无尾迹噪声低隐蔽性突出外,绝画不出一个外廓匀整的蜘蛛网样的性能分布图。
  尽管蒸汽瓦斯动力的G7a极易被敌舰船发现,但在1942年G7e(TIII)推出之前,G7a一直是德国潜艇艇长的首选。这主要是因为G7e(TII)(曾用于1939-1942年作战)的磁感应+触发复合引信很不可靠,定深仪也有问题,击中目标的鱼雷中有30%未爆炸。愤怒的德国艇长反响强烈,这导致数名鱼雷试验局(TVA)的技术负责人被控续职,上了军法会议接受调查,鱼雷试验局随后重组并实行了军管。邓尼茨曾评论道,"在军事史上,从来没有一支军队使用如此无用的武器投入战斗。"
  鱼雷引信的可靠性一直是令各国海军头疼的问题。虽然德国鱼雷引信的可靠性评价不错,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方面还是邓尼茨更有切身体会与发言权。
  G7e(TII)的射程为5000米,航速为30节,虽然不算快,但已经是当年电动鱼雷航速的"天花板"了。随着换装新型引信和其它技术改进,可靠性与性能有了很大提高,G7a基本已被其取代。与美国艇长一样,德国艇长也很喜爱无影无息的电动鱼雷,在随后几年里,德国潜艇已经很少使用G7a了。G7e的某些改型还装有机动仪,使鱼雷可以在敌舰船编队中来回穿梭,以增加与目标撞击的概率,理论上适合打击运输船队这类集群目标,但在实际应用时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基本被德国弃用。

G7es声自导鱼雷

  因为担心落入苏联人手中,德国在格丁尼亚设立的试验基地里许多关于声自导鱼雷的记录资料都被销毁,而关于自导鱼雷的研究早在1934年就已经开始,但这项开创性技术的复杂性导致研制进展缓慢,花了8-9年才研制成功。
  随着美国参战、护航体制与反潜战术的日趋完善,加之盟军新式雷达、声呐及利式探照灯(Leigh Light,一种机载强力探照灯,用于夜间搜索、攻击潜艇)的大规模应用,德国潜艇的损失愈加惨重。德国迫切需要一种能简化攻击机动(以缩短潜望镜暴露时间与次数)、命中率高(以减少水下舰队总的出击规模与次数),从而降低U艇战损,以此求取战争经济学的最优解,这便是研制G7es的初衷。
  G7es有2具并排放置的水听器,负责引导鱼雷追踪目标的噪声信号。由于鱼雷的自噪声会干扰水听器,所以最大航速被限定在25节以下,以免雷头的涡流噪声使自导系统失聪。该型雷的传感器仅对航速在12-19节之间的目标敏感,如果对方舰船以更低或更高的航速航行,鱼雷将难以发现与追踪它们。鱼雷航速须是目标航速的1.5倍,是鱼雷攻击的必要条件,也是鱼雷界的公理。G7es的24节航速,已经是满足水声自导与攻击速度要求间的最优折中。
  最早投入实战的是G7es(T V)。该型雷的自导头有效作用距离400米,有效射程为5100米,航速24节。首批80枚鱼雷于1943年8月1日交付,并于当年秋季取代了G7es(T IV)型鱼雷。9月首次投入实战。德国潜艇共发射了640枚G7es(T V),因易受水声诱饵干扰,只击沉了45艘盟军舰船,击沉率不算高。
  因G7es丢失目标后会重新进行搜索,该型鱼雷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起来风险不小。兜着圈子一路搜索的自导头,在发现到母艇后也照打不误。因电动鱼雷噪声低,U艇监听的声呐也不容易发现它,即便发现也为时已晚。因是之故,至少有2艘德国潜艇是被自己发射的G7es击沉的,分别是U-972号(1943年12月)和U-377号(1944年1月)。后来德国修改了战术,严令艇长发射鱼雷后立即下潜至60米,并低速航行以降低噪声,不得停留在潜望状态观察、拍照确认战果,这才降低了自击率。
  有矛就有盾,盟军甚至在其服役前就掌握了大量相关情报,英国研制了"拳师"水声诱饵与之进行水声对抗。"拳师"就是一台噪声发生器,如同响尾蛇的尾巴般拖在军舰后面,发出噪声来诱导德国鱼雷。但它发出的噪声实在太大了,也向德国潜艇播报了盟军船队的位置,吸引了原本未发现船队的U艇前来。更糟糕的是,它还干扰了护航舰只的声呐,使它们集体失聪。   德国发现问题后则不断对鱼雷进行技术改进,从早先的G7es(T V)、(T Vb),直到G7es(T XI)。 G7es(T XI)可以更准确地捕获到目标的噪声,增加了射程和灵敏度,能够攻击以9节航速航行的目标,还可以从水深50米处发射,再也无需伸出潜望镜暴露自己了。而早期型号只能从15米深度(潜望深度)发射。
  G7es被认为是二战期间德国最好的鱼雷,一家国外研究二战德国潜艇战的网站称其命中率约为53%,已经相当高了。

  附录:G7es 部分改进型号一览

  • T IX Falk(“猎鹰”): 早期TIII型的附属品,第一种被动自导鱼雷,于1943年3月服役。导引头由一种简易的噪音探测装置导引寻的。这种鱼雷是针对商船而设计的,故而其较低的航速仍然可以被接受;
  • T V Zaunkonig(“鹪鹩”) 1:盟军称为德国海军声学鱼雷(GNAT),U艇艇员将其戏称为Zerstörerknacker(“驱逐舰杀手”)。这一型鱼雷与前代声导原理一致,只是对前代进行航程及航速的改进,被用来攻击盟军的护航军舰;
  • T Va:T V型鱼雷的一种改进型,装备在鱼雷艇上;
  • T Vb: 与T Va射程相同,装备在潜艇上。在T V的基础上以牺牲3节航速为代价,将航程提升至8000米;
  • T X Spinne(“蜘蛛”): 由标准鱼雷改装的一种线导鱼雷,其概念于1944年首次提出,但结果无法令人满意,仅进行试制;
  • T XI Zaunkonig 2: T V型鱼雷的改进型,其噪音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