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航空母舰发展史
阅读
2022-06-26更新
最新编辑:Leo丶莱茵
阅读:
更新日期:2022-06-26
最新编辑:Leo丶莱茵
法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发展
- 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20——1945年)
1、“贝亚恩”号
早在航母刚刚出现之时,法国人就非常热衷于发展海军航空兵部队。1920年,法国海军在未完工的战列舰“贝亚恩”号顶部安装了一个木制的飞行平台进行试验。1922年4月18日,法国海军正式决定将贝亚恩改造为航空母舰,而其改造工作则在华盛顿条约签订后不久即开始进行。
在为条约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法国海军代表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争辩,力争为法国海军赢得足以建造3艘航空母舰的吨位,这样一来法国海军就可以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分别保有一艘航母,同时另一艘则可以在本土基地进行检修或待机。最终谈判结果允许法国拥有60000吨航空母舰吨位,相当于日本的三分之二。而相比之下,法国所得到的主力舰吨位却只能相当于英美的36%和日本的60%。
条约签订时“贝亚恩”号战列舰舰体刚好完成至下甲板高度,十分适于进行航母改造——工程进度过高的话需要先拆除一部分按照战列舰形式建造的舰体,进度过低的话又要浪费不少时间完成舰体底部结构。1927年5月,该舰完成了改装,投入服役。
“贝亚恩”号在设计上与同样由一艘老式战列舰改装而成的英国皇家海军“鹰”号航空母舰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舰的舰体结构都十分紧凑,舰体本身的防护相对也较为厚重,但是航速却非常缓慢。但与“鹰”号不同的是,“贝亚恩”号拥有两层机库,同时其方形的升降机数量也达到了3座,多于“鹰”号。该舰航空队的编成包括一个战斗机中队、一个侦察/观测机中队和一个鱼雷机中队,总载机量在35至40架之间。法国海军采用的鱼雷机为大型双翼飞机,虽然其动作十分迟缓,但却可以携带新式的400mm轻型鱼雷,这在当时要算非常先进的武器了。
由于“贝亚恩”号建成时间较早,因此其飞行甲板和升降机的布置方式也比较落后,导致该舰的航空作业效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根据同时期英国皇家海军的实践经验,“贝亚恩”号也将舰载机的加油和整备工作设定在机库以内,但由于该舰采用了封闭式机库结构,因此飞机发动机的热车工作必须在飞行甲板上完成。再加上该舰3部升降机中最后一部升降机的位置过于靠后,该舰飞行甲板最后端的面积过小,其可以系留在甲板上随时待命的飞机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过“贝亚恩”号无法派出较大规模的攻击队并非只是因为自身载机量和飞行甲板面积过小,其回收飞机所需的时间过长也是重要原因。在1935年之前,该舰每回收一架飞机所消耗的时间居然长达6分钟!即使在最快情况下,“贝亚恩”号也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回收一个仅有10架飞机的攻击队。如果法国海军试图从该舰上派出一支规模与美日海军类似的攻击队,这个攻击队就必须从其起飞后的第一分钟便开始降落,否则最后降落的十几架飞机就会因为燃料耗尽而坠海。
1934年至1935年间,“贝亚恩”号在拉塞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改装,其后法国海军利用该舰进行了一系列深入实验,以寻求缩短舰载机降落所需时间的办法。时任“贝亚恩”号舰长的让•拉提格上校发明了一套新的进厂规范,可以大幅缩短飞机降落所需的时间,该规范后来也以拉提格上校的姓氏首字母命名为“L氏降落法”。在这种降落方法被法国海军采用之后,“贝亚恩”回收一架飞机所需的时间从6分钟缩短到了3分钟,最快时甚至可以减到2分钟。
2、“霞飞”级
当法国海军总参谋部因受到德国开始建造航空母舰的刺激而开始在1936年认真探讨建造新式航空母舰时,将领们仍然非常怀疑航母是否有能力在地中海和英吉利海峡如此接近敌军岸基航空基地的情况下正常行动,因而并不热衷于新航母的建造工作。他们认为只有将航母部署在距离欧洲海岸线400海里以外的北大西洋时,航空母舰才能摆脱飞机牵制,获得行动上的完全自由。不过由于法国海军随后决定将要建造一批航速在29至32节之间的新式高速战列舰,航速只有21节的“贝亚恩”号已经过于老旧了,无法与这些高速战列舰有效地配合行动。再加上法国海军还必须应对德国海军的重建计划,后者从1936年开始已经开始了两艘22000吨级航空母舰的建造工作。法国海军必须建造可以伴随己方新式战列舰和巡洋舰行动的航空母舰。
从1934年中期到1936年末,法国海军技术中心(STCN)至少设计了7套不同的航空母舰方案,分别被命名为PA-9到PA-15。当时法国海军的航母设计工作主要是围绕着两个概念展开的,其中之一是15000吨级航母,可在一层机库中搭载30架飞机。另一套方案排水量达到了20000吨,机库扩大到了两层,其载机量也相应达到了60架左右。而在后期的PA-13到PA-15方案中,为平衡右舷舰岛的重量,其飞行甲板也被设计成了新颖的不对称形式,其左端伸出舰体左舷以外,而右舷则连舰体右舷都没达到。到1937年时,法国海军终于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18000吨级的PA-16方案,并决定建造两艘新式航空母舰,分别命名为“霞飞”号和“班尔维”号.两舰在1938年得到了国库划拨的预算,并交由圣纳泽尔的芬豪船厂建造。按照计划,两艘航母都将在该船厂的一号船台上进行建造,这就意味着二号舰“班尔维”号必须等到“霞飞”号下水后才能开工。
PA-16方案中最具特色的设计就在于其不对称的飞行甲板。一般情况下,航母飞行甲板的中线是与舰体中线大致对齐的,而“霞飞”级的飞行甲板中线则偏左6.83米。这一设计可以用于平衡右舷舰岛的重量并扩大飞行甲板面积。新舰仅设置有两座仅能降低至上层机库甲板的升降机,分别位于飞行甲板两端。前部升降机为T字型,后部升降机则位于飞行甲板末端,呈三面开放状态。如果舰载机进场高度过低,该机就有可能一头撞进三面开放的后部升降机里给后续飞行作业造成极大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全舰战斗力瘫痪。后部升降机后端距舰尾大约20米。而这块空出来的甲板正好能容纳一架大型水上飞机,可以利用舰体右舷安装的大型起重机吊装上舰。同时这个位置的舰体左右两舷也还分别安装有一具16米长的起重机,可以用来吊放小艇或水上飞机。
“霞飞”级拥有两层机库。上层机库容纳全部40架常舰载机。下层机库主要用于为舰载机进行检修,与上层机库之间依靠一座位于机库后部的电动升降机连接。法国海军计划在航母上搭载15架战斗机和25架轰炸机,同时下层机库内也可以搭载一些补用机,不过舰载机型号则因国产机型研发缓慢一直未能确定,最终法国不得不从美国订购了一批F4F“野猫”战斗机和SB2U-2“辩护者”轰炸机装备新舰。
两艘新航空母舰中的第一艘“霞飞”号于1938年11月26日在圣纳泽尔的芬豪船厂开工建造。由于该舰的舰体设计方案存在严重问题,不得不一边修改一边建造,工程进行得极为缓慢,而这一问题在法国开始总动员和1939年9月欧战爆发后变得更为严重。至1940年6月法国与德国签署停战协议时,“霞飞”号的工程仅完成了20%左右,即使建造工作可以全速展开,也还需要至少一年时间才能下水。其姊妹舰“班尔维”号由于要等待“霞飞”号下水才能在相同的一号船台上开工,根本没有得到开工的机会。到1940年4月,这一船台的未来档期又被一艘“阿尔萨斯”级战列舰占据了。同一年中,为替换老旧的“贝亚恩”号航母,法国还批准了“霞飞”级第三艘的建造,但在二号舰尚且无法开工的情况下,三号舰自然也就成为了幻想。德法停战后,“霞飞”号的建造工作也被迫停止,已经建造出来的部分船体最终也在船合被解体,很多钢材都被德军运走加强到了大西洋防线的工事中。原先为该舰生产出来的发电机后来被安装到了发电场中。
- 第二阶段:租借阶段(1946——1961年)
1、“狄克斯莫德”号(“复仇者”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法国重新开始以战胜国的姿态参与到西方盟军在世界范围内的行动中,其本国在印度支那方面也有着军事行动,急需航空母舰作为其海军力量的核心。当与之相对的是,法国国会却因经济困难而否决海军新建航母的要求。在当时的法国海军中,"贝亚恩"号只能担负飞机运输舰的任务,“霞飞”级又已经在二战时期即被德国人解体,因此只能从盟国方面租借或购买后者在战争结束后不再需要的小型航母。在众多航母之中,法国选择了美国海军曾借给英国的“欺骗者”号。该舰原属于美国海军根据租借法案为英国人建造的“复仇者”级护航航母,由“巴拉那河”号货船改造而来。1945年4月9日,“欺骗者”号被英国人交还给美国海军,而后者又在当天便将其交给了法国人。而此时“欺骗者”号已经历经了两场大火灾,无法再继续担任作战任务了,只能与“贝亚恩”号一样作为飞机运输舰和巡逻舰。法国海军将"欺骗者"号重新命名为“狄克斯莫德”号。
虽然"狄克斯莫德"号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战斗价值,但作为一艘飞机运输舰,该舰却也能为法国海军发挥一些能量。自1947年初开始,“狄克斯莫德”号为在越南作战的法国军队运去了38架美制作战飞机,此后还曾于4月派出飞机轰炸了北部湾的越南基地。不过由于其弹射器很快便发生了故障,而护航航母短小的甲板又无法满足满载的轰炸机凭借自身动力起飞的要求,因此在执行了那仅有的一次空袭任务后,“狄克斯莫德”号便回到了法国。直到半年之后才重新向越南运去了一批新的飞机,其间也参与了几次空袭行动。1948年至1950年间,“狄克斯莫德”号还曾两度往返越南,执行飞机运输任务。1952年,随着“阿罗芒什”号以及“拉法叶特”号与“贝劳森林”号三艘轻型航母被租借给法国海军,几乎已是半艘废舰的“狄克斯莫德”号也终于被正式改编为飞机运输舰,依旧来往于美国以及法国各殖民地之间执行飞机运输任务,并曾在1954年参与从越南撤出法国侨民的行动。到1960年之后,该舰便与“贝亚恩”号一样成为了土伦的潜艇兵宿舍舰。5年后,由于戴高乐政府与英美交恶,美国海军索回了“狄克斯莫德”号,于次年6月14日由地中海地区的巡洋舰作为靶舰将其击沉。
2、“阿罗芒什”号(“巨人”级)
由于“狄克斯莫德”号根本无法作战,自法国重返印度支那时起,法国海军就在亚洲一直缺乏足够的航空力量。为此,法国人又在1946年从英国租借了“巨人”级航空母舰首舰"巨人"号。该舰虽然在1944年便已经完工,但在二战期间却从未派出舰载机执行战斗任务,而只是作为飞机运输舰和飞机修理舰在英国太平洋舰队服役。1946年8月,"巨人"号被租借给了急需航母的法国海军,后者依照诺曼底海滩上的一个地区名将其重新命名为“阿罗芒什”号,而这里正是1944年6月6日的英军登陆地点。
1948年,“阿罗芒什”号首次前往印度支那,并在那里进行了3个月战斗执勤,是法国海军在当地的主要航空力量。在于1949年返回法国两年后的1951年,法国海军正式买下了这艘航空母舰,并在1953年至1954年间重新将其派往印度支那作战。在1954年回到法国两年后,1956年11月3日该舰才被部署在东地中海方面,在苏伊士危机期间与从美国租来的"拉法叶特"号轻型航母一同派出舰载机空袭了开罗附近的埃及军队。
在整个50年代早期和中期,“阿罗芒什”号的舰载机均为 F6F“地狱猫”战斗机、F4U“海盗”战斗机、SBD“无畏”俯冲轰炸机以及SB2C“地狱俯冲者”轰炸机等美制活塞舰载机,在F-4“鬼怪”式等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即将服役的五十年代末自然已经落后了一个时代。因此在1957年至1958年间,法国海军将“阿罗芒什”号改造成了一艘反潜航母,在该舰左舷增设了外倾4度的斜角甲板,舰载机则更换为法制的Br.1050“贸易风”式反潜巡逻机。除反潜任务外,该舰也担负有一定的训练任务,并为此搭载了专门用于弹射器飞训练的CM.175 式喷气教练机。
在1959年最后一次前往印度支那返回后,“阿罗芒什”号以反潜航母的身份服役了将近10年时间。到1968年退出海军序列,被改装成了一艘直升机母舰编入了隶属于陆军统辖的陆战队,平时搭载24架运输/反潜直升机,而这一改编也终结了该舰的航母生涯。1974年1月22日,“阿罗芒什”号从法国陆军退役,1978年在土伦拆毁。
3、“拉法叶特”号与“贝劳森林”号(“独立”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从英国租借的“阿罗芒什”号以外,在50年代初期,法国海军为了应付越南方面的战事,又从美国租借了两艘“独立”级轻型航母。相比“阿罗芒什”号所属的“巨人”级航母,由于“拉法叶特”号和“贝劳森林”号原本由轻巡洋舰改造而来(“独立”级的“兰利”号和“贝劳伍德”号,并分别改名为“拉法叶特”号和“贝劳森林”号)因此在适航性方面不及前者。不过对于二战后急需主力舰艇的法国海军而言,他们也并没有太多选择。
1951年,美国首先将“兰利”号移交给了法国海军,该舰最初则是作为轻巡洋舰“法戈”号开工的。在被改为航母后于1943年8月服役,参加了美国海军在反攻阶段的大小战役,战争结束后于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州退役。依据杜鲁门总统签署的《共同防御援助法案》,美国在1951年将该舰租借给了法国。由于"独立"级无论在舰型还是设备上都无法搭载喷气机,因此其在法国海军服役初期所使用的舰载机与二战时也并没有什么两样,航空队依旧由F6F“地狱猫”式战斗机和SB2C“地狱俯冲者”式俯冲轰炸机组成。在1953年6月之前,"拉法叶特"号始终以土伦作为母港,并曾前往越南执行多次战斗任务。法国海军在1953年底至1954年初对“拉法叶特"号进行了一次现代化改进,此后其活动范围便因局限于北非和中东地区。1956年初,“拉法叶特”号再次前往越南进行作战,此时其舰载机已被更换为F4U“海盗”式战斗机和TBF“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当年10月起,“拉法叶特”号又与“阿罗芒什”号一同配合英国航母特混舰队参与了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的北约行动。此后该舰便再没有执行太多值得一提的军事行动,只是在1960年摩洛哥地震期间参与了救援法国侨民的运输任务和之后撤出阿尔及利亚难民的行动。随着戴高乐上台以及与美国关系的恶化,与“狄克斯莫德”号相同,“拉法叶特”号也被美国召回,并于一年后拆毁。在为法国海军服役的12年中,该舰总计航行了350000海里,完成了19805架次飞机起降。
在将“拉法叶特”号租借给法国海军两年后,另一艘“独立”级“贝劳伍德”号也在1953年12月23日依据《共同防御援助法案》加入法国海军。较为有趣的是,法国海军虽然为该舰更改了名称,但事实上只不过是将英语的"Belleau Wood"改为了同义的法语"Bois Belleau",二者含义均为“贝劳森林”。只是根据习惯译法,国内才将前者译为“贝劳伍德”。不过无论如何,该舰在法国海军中的服役生涯都远不如在美国海军中那样波澜壮阔。在加入法国海军5个月后,“贝劳森林”号在1954年4月前往越南,接替正在那里作战的“阿罗芒什”号,而后者先前正是接替了“贝劳森林”号的姐妹舰“拉法叶特”号。虽然当该舰在5月10日左右抵达越南时法国人已经输掉了决定性的奠边府战役,但战争还没有结束,“贝劳森林”号的舰载机也不甘寂寞,在航母抵达当地后不久便参与到了接下来的战斗之中。在日内瓦会议上,法国与越南独立同盟会在1954年7月21日签订了和约,自此越南获得独立。而“贝劳森林”号也只能随着法国舰队一同灰溜溜地回到母港土伦。越南独立后,法国的阿尔及利亚殖民地也爆发了独立革命,“贝劳森林”号如同赶场救火一般又赶往了北非。这场战争一直打到1962年才告结束,而“贝劳森林”号却在1960年便被美国海军索回,当年10月1日取消船籍,出售拆解。
- 第三阶段:自建航母阶段(1961——至今)
1、“克莱蒙梭”级轻型航母
如前所述,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海军装备的所有航空母舰都是自英美海军租借而来的轻型航母。这些航母不仅在性能上无法满足逐渐步入喷气时代的海空战斗需要,就连所有权都不归属于法国海军,英美随时可以将它们召回,而事实上在外交恶化后两艘美国航母也确实被召回了。为确保法国在海洋安全问题上的独立性,早在1949年,法国海军便曾要求国会拨款建造4艘20000吨级航空母舰,后来这一要求还曾提升至6艘,不过所有这些要求都没能立刻得到满足。直到1951年海军将要求降低到两艘航空母舰后,国会才终于批准了预算,计划在1953年和1955年分别开工代号为PA-54的首舰和PA-55的二号舰。但由于财政方面的原因,两艘航母最终的开工时间分别拖延了两年。
在此之前,由于造船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了近乎毁灭性打击,法国人在战后仅能将二战前便已下水的“让•巴尔”号战列舰建造完成。因此海军这一次也并没有为新航空母舰设定太高目标,而只是将其标准排水量设定在了20000吨左右的级别上,比同期英国海军建造的"大胆"级攻击型航母小了超过10000吨。不过作为法国海军第一次设计建造装备蒸汽弹射机以及斜角甲板的航母,20000吨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挑战。与此同时,一批全新的国产喷气式舰载机也开始了设计工作。
1955年10月,新型航母的首舰“克莱蒙梭”号终于得以开工,两年后二号舰”福煦”号也得以动工。克莱蒙梭"号的标准排水量为22000吨,而“福煦”号为了改善横向稳定性而将水线宽度扩大了2.4米,使后者的标准排水量上升到了24200吨,但航速依然能够达到与姐妹舰相同的32节。在基本布局方面,“克莱蒙梭”级与同期美国开工建造的"福莱斯特"级航母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在舰型方面远不如后者那样庞大。而且由于舰型较小,限制了航母的稳定性,斜角甲板的外张角度也要更小。在防空火力方面,“克莱蒙梭”级安装了4座双联装100毫米高炮。
虽然“克莱蒙梭”级在排水量方面比“大胆”级要小将近40%,但相比之下,其计划搭载的60架舰载机数量却与“大胆”级相同,因此该级的设计可谓十分划算。不过在1961年投入服役时,由于舰载机尺寸变得比航母设计时更大,其载机量也相应下降到了40架左右(同期“大胆”级首舰“鹰”号也下降到了45架)。”克莱蒙梭”号搭载了16架“军旗”型舰载攻击机,不过由于法国海军对”克莱蒙梭”级的定位并非攻击型航母,而是多用途航母,因此在这些"军旗"IV型飞机里有一半都是侦察型的。为执行反潜任务,该舰还搭载了多达8架的”贸易风”式反潜巡逻机。在每艘”克莱蒙梭”级航母上,还分别搭载有4架直升机。在最初的两年里,”克莱蒙梭”号并没有搭载战斗机。直到1963年”福煦”号服役后,因法国当时没能研制出合用的舰载战斗机,”克莱蒙梭”级才选择了搭载8架美制F-8"十字军战士"单发舰载战斗机,而没有选择F-4"鬼怪"式的原因自然是过小的舰型使重型战斗机起降十分困难。除此以外,在与陆战队配合执行两栖作战任务时,”克莱蒙梭”级还可以将舰载机完全更换为30至40架左右的直升机。如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克莱蒙梭”号的舰载机即为30架“瞪羚”式和12架“美洲豹”式直升机。在1978年至1981年间接受了一次改装之后,两艘”克莱蒙梭”级搭载的攻击机被更换成了可发射"飞鱼"反舰导弹的"超军旗"式,其攻击力远远高于之前只能投放非制导炸弹且没有专业反舰导弹的"军旗"IV 型。同时F-8战斗机的搭载数量也提升到了10架,只是“贸易风”巡逻机数量从8架减少到了7架。在1992年的另一次改装后,法国海军还曾在“福煦”号上测试了最新式的三代半舰载战斗机“阵风”M型。1996年后该机正式成为了“福煦”号的标准舰载机,使该舰拥有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舰载战斗机。
1961年11月22日,“克莱蒙梭”号竣工服役。1963年7月15日,“福煦”号服役。此时正是法国退出北约,与英美交恶的危急关头。在“克莱蒙梭”号服役前,法国海军刚刚失去了所有租借而来的航空母舰,因此该舰的服役无疑给法国海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在执行任何战斗任务之前,”克莱蒙梭”号上却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期间发生了一场士兵哗变,一部分士兵像巴黎的学生们一样呼吁戴高乐下台。由于这场哗变,3名水兵在海上丧命,原本计划前往太平洋参与核试验的”克莱蒙梭”号也不得不被召回土伦。
1974年,当印度洋西岸的非洲国家吉布提爆发独立战争时,两艘“克莱蒙梭”级相继赶往那里,并在数年间往返多次。1977年,“福煦”号的两架F-8在前去与空军的 F-100 战斗机进行格斗训练时发生误认事件,在混乱中与两架也门空军的米格-21 战斗机缠斗在了一起,法方飞行员险些开火。幸运的是,双方战斗机最终并没有交火,而这也是法国所有F-8 战斗机仅有的“实战”记录。在那之后,1982年至1984年的黎巴嫩内战期间,两艘”克莱蒙梭”级又前往那里为法国维和部队提供了空中掩护。两伊战争期间,“克莱蒙梭”级还掩护过在波斯湾受到交战双方威胁的法国商船。进入 90年代后,两舰分别参加了海湾战争和干预南斯拉夫内战的行动。
在冷战结束后,法国海军对于航空母舰的需求数量随之降低,而两艘“克莱蒙梭”级的舰龄又都已经超过了30年。因此在1997年10月1日,“克莱蒙梭”号首先退役,并卖给了印度拆船厂,但因为受到环保组织抵制,该舰直到 2009 年才被拆毁。而“福煦”号的生涯却还在延续。2000年11月15日,也就是法国海军的新航母“戴高乐”号正式服役半年之前,该舰被卖给了巴西海军,成为了后者的“圣保罗”号航空母舰,至今依然在役。
2、“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
早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海军便开始寻求更大、更新的航空母舰来替代舰型较小的”克莱蒙梭”级。不过直到1989年4月,这艘新的35000吨级航空母舰才终于在布列斯特开工建造。由于冷战结束导致海军军费大幅缩减,该舰直到整整5年后的1994年才终于下水。而在那之后,法国海军又花了6年时间,才在2001年5月18日终于使该舰投入了服役。在1984年正式向船厂发出订单之初,当时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依照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红衣教将新航母命名为“黎塞留”号,而到了1987年20月,著名的戴高乐派总统雅克•希拉克最终将舰名改成了“戴高乐”号。希拉克的任期长达12年,新航母也在此期间完工,因此其名称也就没有再发生过更改。
在布局方面,”戴高乐”与先前的”克莱蒙梭”级相差并不大,只是斜角甲板的外张角度更大,除舰桥位置较为靠前以外,总体结构仍然为美式布局。对过由于舰型只有35000吨,远小于美国航母,甚到比英国人早已退役的"大胆"级攻击型航母还要小,因此仅在舰首和斜角甲板上设置两座弹射器,同时舰载机也仅有40架(“阵风”M型战斗机、“超军旗”攻击机以及E-2预警机)。在自卫武器方面,“戴高乐”号安装了4组配备有“紫菀”15型中程防空导弹的八联装“席尔瓦”垂直发射系统,同时还装有两座六连装”西北风”近程防空导弹,以及8 座单装20毫米机关炮。在最早立项时,法国海军只希望建造一艘常规动力航母,但随着核动力在美国和苏联海军中的普遍应用(不过苏联人并没有真正建造出核动力航母),法国海军也不甘落后。只是由于法国人最初为航母专门设计的反应堆并不过关,甚至曾一度导致航母建造停摆,最终只好改用"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K-I5 型反应堆进行放大设计,其成果K-15D型反应堆可以使航母达到27节极速,连续13年不需替换核燃料。
值得一提的是,”戴高乐”号是除美国“企业”号和“尼米兹”级以外目前世界上唯一建成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也正因为如此,该舰在建造期间便招来了很多对方甚至盟友间谍的窥探。据英国报纸《卫报》称,英国在1993年曾派出过一组军情六处的间谍假扮成工程师,前往布列斯特,并成功搜集到了“戴高乐”号的反应堆以及一批其他情报。不过此后不久,英法双方均否认了这一消息。
1999年,“戴高乐”号投入试航。在此之前,由于法国无法生产出合适的舰载预警机,因此只能以2.5亿美元的高额单价从美国购买了4架E-2“鹰眼”预警机(另外,“戴高乐”号安装的蒸汽弹射机也是以1200万美元的单价购自美国的)。但当”戴高乐”号完成了绝大部分工程投入试航后,法国人却突然发现自己的航母飞行甲板太短,E-2预警机根本无法安全起飞。法国海军不得不为此紧急拨款500万法郎,将“戴高乐”号的甲板延长了4米。在此之后,“戴高乐”号的试航还是麻烦不断,除2000年2月28日在测试反应堆时发生了小故障造成发烟以外,该舰还在同年11月9日前往美国东海岸的诺福克海军基地期间发生推进轴故障,不得不提前结束航程,返回到土伦港进行维修。更为讽刺的是,由于在事后的调查中发现推进轴存在设计缺陷,法国海军不得不临时为“戴高乐”号换上了一对“克莱蒙梭”级备用的老推进轴,新航母的航速也因此从27节下降到了24节。在2001年3月5日的试航中,虽然老推进轴出人意料地使“戴高乐”号跑出了25节的速度,但因与舰体并不兼容而造成的巨大震动还是让法国人伤透了脑筋。
但即使如此,由于”戴高乐”号距离开工已经长达12年之久,海军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在5月8日举行了服役仪式,将这艘暂时处于“嫁接”状态的新航母编入了海军序列。海军自然也不会忽视问题,在当年7月至10月间便赶紧将航母送回了船厂,重新换上了一对新推进轴。新轴终于解决了震动问题。不过由于在建造和维修上花费的时间过长,曾在1974年至1981年间担任法国总统的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甚至曾讽刺“戴高乐”号只是“半艘航母”。即使如此,这艘新航母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视。“阵风”M型战斗机是世界上最早投入服役的三代半舰载机之一,在机动性和电子设备方面要强于美国海军当时仍在使用的F-14“熊猫”制空战斗机,虽然在有效载荷和滞空时间方面不如后者,但基本与今日美国海军主力战斗机 F/A-18F"超级大黄蜂“相当。只是在攻击机方面,"超军旗"相对较为老旧,无法与F/A-18E 相提并论,但依然好于大部分国家使用的老旧或亚音速机型。
2001年10月16日,"戴高乐"号与一艘护卫舰和自己的4架E-2一同成功完成了北约的Link 16 数据链接入测试,该数据链可以实时监控自英格兰南部至地中海一线的所有空中活动情况。一个月后,该舰即被派往印度洋参与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持久自由”行动。由于在阿富汗的行动几乎完全是航空支援和空袭,因此该舰在"持久自由"行动中所搭载的飞机也仅有两架"阵风"M,而"超军旗"则达到了16架,此外还有一架E-2和数架直升机。次年2月,由于卫星发现帕克蒂亚省首府加德兹附近存在异常活动,"戴高乐"号派出了两架携带侦察吊舱的“超军旗”飞机,确认为塔利班组织的行动。不久后,英国部队便在这一情报指导下进入了该地区清剿恐怖分子。在此之后,该舰的攻击型“超军旗”又与空军的“幻影”2000一同执行了几次轰炸任务到2002年3月11日法国军队被布什要求退出行动后,“戴高乐”号撤出战区,在阿拉伯海与美国海军一同派出战斗机监视关系紧张的印度和巴基斯坦。
到2007年时,"戴高乐"号已经在海外执勤超过900天,完成了19000多次弹射器飞,因此也被送回船厂进行大规模整修,更换核燃料。同时该舰又再次更换了推进轴,将航速重新提高到了27节。此外“戴高乐”号在整修中也做好了准备,可以搭载更新型的"阵风"F3型战斗机,同时电子设备也得到了升级,能够直接与间谍卫星取得联络。在为时15个月的整修后,该舰重新从土伦出港,参与到了美军在波斯湾以及阿富汗的行动及演习中。自2011年3月起被调回地中海,于同年参与了北约在利比亚的行动,其间总计派出了1350架次飞机。时至今日,“戴高乐”号作为整个法国海军的旗舰,在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服役前依旧是西欧最具战斗力的航空母舰。法国海军虽然曾计划为“戴高乐”号建造一艘轮换舰但却因成本过高至今仍没能实现。
- (资料来源:《世界航空母舰全览》,王子午、许涛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