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本段文字,说明该页面未正常加载全局JS,部分功能将无法使用,请点击 刷新 重新加载页面。
如果打开页面显示缩略图创建出错,请点击刷新或页面右上WIKI功能中的刷新按钮清除页面缓存并刷新,如果还有问题,请多尝试几次。
全站通知:

立绘中的冷兵器杂谈

阅读

    

2020-01-20更新

    

最新编辑:丩卩夂忄

阅读:

  

更新日期:2020-01-20

  

最新编辑:丩卩夂忄

来自碧蓝航线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丩卩夂忄
指挥官大人~欢迎来到碧蓝航线WIKI,您可以通过百度搜索“碧蓝航线WIKI 碧蓝海事局”直达本WIKI!如果是第一次来访的话,按“Ctrl+D”可以收藏WIKI随时查看更新哦~如果觉得WIKI好玩的话,记得安利给更多人哟ヾ(o◕∀◕)ノ。

萨拉托加头像.jpg

本文由 蒹言 原创。未经许可,请勿擅自修改,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带链接。

冷兵器在角色中有着一定的出场比例,同时在台词中也有着相当的表现。虽然wiki的角色词条中会涉及这些但是终究不是重头戏,这里就做一个粗略的汇总和解说,与大家一道对它们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下面就按种类来作叙述。(除去海王星联动,太魔幻了没必要讲。)

投射类

投射类出现的例子较少,只有几位航母的弓箭可以看一看。 埃塞克斯的载机投射器虽然是弩的样子但是也能从交叉的副弦看出它与企业、胡蜂手上的都是同类——现代复合弓,算是常见的东西。不过这种东西称作“兵器”似乎有失妥当,毕竟从60年代复合弓诞生开始就没有军队或其他武装组织列装使用。它从出生至今都只在赛场和猎场中大放光彩。固然喜好的老爷可以拿着它去对付同类,但终究是罕见行为,无法充例。
滑轮组的应用和别具一格的弓片弓臂让它成为可能是最具“科技”色彩的弓,这大概也是其在诸多作品中出场的原因。其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传统”的不加滑轮组的弓的就是靠弓片的弹性形变来达到蓄能和释放,弓片负责牵引其变形并在弓片恢复至原状的释放能量的过程中将能量传递给箭矢。而上述过程同样也适用于复合弓,看起来很废话。但是滑轮组的加入让事情变的美妙起来。以最简单的方法说明就是:副弦一端挂在弓片末端(定点),绕过另一个凸轮成为主弦,另一端亦然。从而一根主弦拉动两根分别绕过一个凸轮的副弦,凸轮(也可称为偏心轮)在这里就成为了省力的关键。当然随着各大厂商的不断更新,滑轮组也有了更为复杂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在这里讲一些细枝末节的话。先放下复合弓起源时先行者们的出发点——射准,从威力开始讲起。如果限定了箭矢的情况,让射出的箭更快和更有威力这两点的方法只有一个,让弓变得更有力。而以往木质、竹木、或是筋角木合成以及化学工业发展之后出现的层压工艺的木材与聚合物弓片要达到更高的蓄能就需要堆砌材料。当然材料的堆砌也是有代价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对射手个人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射准在这种情况下也成了奢望。滑轮组的成功应用让弓无需堆砌相对以往更多的材料就能达到较高的蓄能,弓片和滑轮在新材料的加持下也让“死重”更小,能够赋予箭矢更高的初速。也给射手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省力”,在拉至弓自身的拉距并“定”住时,你花费的力气比传统意义的弓更少。同时让弓片的形变比以往小的多,释放能量相对以往更快,振动更小。再加上凸轮系统带来的固定拉距,弓片、弓臂和轮滑整合下的中心发射,同时窥孔/澄清器、各式箭台、瞄准器和各类撒放器的应用让它成为最为精准的弓。这样的结果也是对箭矢威力的提升,箭只相对其它弓来说有着更稳定的轨迹,减少了动能的浪费,让箭只有着更优秀的存速。这也是多数猎弓都是70磅左右却能在猎人手中屡获巨兽的原因之一。

复合弓是将精准和威力发挥到极致同时完美结合的弓种,在诸多配件的优化和辅助之下,可以让一个射手以最短的时间练出相对其它弓种最优秀的成绩,可谓是新人之友。当然优秀、复杂的器材及其数量的增加的明显结果就是成本提升,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复合弓、传统弓、美猎及竞技反曲的价格,比比哪些贵。配件的增多也意味着它的调试、保养可能会让你在这方面投入比其他弓种练习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别说当你有升级、补充更换的需求时,能花的地方和花费也会比别人多不少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现代复合弓的所具有的一系列配件,当然这只是较为常见的例子,实际使用可以依据射手的个人情况做增减调整。看着立绘我们可以对这几位做个简单的分析。可以发现除四人手上的弓都颇有些复合弓起源时代的韵味,图片则是当今的主流复合弓的样式。

独立、企业都是右手持弓,但是在Q版小人的情况上企业又变成了左手持弓,所以姑且可以猜测,独立是左利手(左撇子)。胡蜂左手持弓应该是右撇子没跑。在细节上独立和胡蜂的凸轮表现可以说较为实际,弦与轮的结合也没有什么问题,相反企业在这方面就稍微差一些。有人可能会问凸轮不都是近似椭圆的吗?确实如此,但是马修斯推出的NO CAM双圆轮系统就是两个轴偏心的圆轮。 还有两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尺寸和弓片,胡蜂的弓尺寸看上去还算正常。企业和独立的弓轴距看起来相当的长。现今主流的平行弓片比起前辈可以说是“科幻”不少,或许三人的弓真的是参照了8、90年代弓的样子。现在市面上主流的狩猎/射准(竞技)复合弓的轴距(两偏心轮的轴间距,一般用于判断复合弓的长度)一般在26~41英寸(66~104cm)之间,射准普遍比猎弓要长些。 三人中,只有独立的弓画出了明显的箭台。有些奇怪的是,常见的复合弓箭台在弓臂左侧或者中心,但是胡蜂的飞机轨迹在弓的右侧,有点让人迷糊。弓片结构上,独立和企业也许都是单弓片,胡蜂的双弓片看着还算前卫。而三人统一的都没有瞄具、窥孔/澄清器和D环,要死扣的话,这对弓的精度可以说是大打折扣,当然了也可以理解为弓只是释放载机的载体对精度并没有什么需求。 三人目前大概都是手撒,复合手撒也无可厚非,国内外都有相关赛事,但实在过于小众。当然了这么做的意义大概也就是挑战自我了,对新手来说最好不要模仿。还有一个必须要批评的地方就是Q版企业的空放,不管是什么弓,空放都是大忌,蓄能之后没有箭矢让其相对“缓慢柔和”地释放能量,对弓片的损伤是无法弥补的。轻则暗伤减寿重(多)则爆片断弦,好孩子绝对不要模仿。埃塞克斯手上的因为立绘原因所以无法细察,只能看出偏心轮很小,大概不会太省力的样子。此外箭羽也是一个小细节,独立使用的是大尺寸真羽(即动物羽毛裁剪加工而成),多用于室外短距离。箭尾处算是白璧微瑕,一般箭羽都会给箭尾留些空间,立绘中有些过于靠后。

企业的新年皮肤带来了这个游戏里第一把传统弓,不过它的样子再配上台词实在有些魔幻。近一人高的长度,姑且判断为150~170cm,细长的弓体,卷曲的弓梢,翻遍国内历朝历代都没有这个样式的。战国时期确实有着单体长弓,但是没有这么魔幻的梢头,在这点上唯一能相仿的就是斯基泰弓,然而斯基泰弓的弓梢的卷曲程度也没有这么厉害。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弓弦是接在梢头之下的弓体上,具体是挂还是绑不得而知,总之这样做失去了弓梢的意义。在手臂的参照下,弓档(上弦后弦与弓把的距离)非常之大,在长弓中也是少见的。所以看下来的话本国是没有这样的弓,看着好看就完事了,没法硬挖。曾有人和我讨论这是参照了英长,可归结起来还可以用弓梢和台词来推翻,英长无论改良与否都没有像这样的弓梢样式。

半人马也算是个特殊例子,我实在看不出它是什么弓,姑且当做光弓好了。桅杆作为平衡杆在企业上也能看到,没有滑轮甚至连弦都没有,可以说是最魔幻的一位了。

长杆类

长杆类兵器也比较少,不过好在辨识度不错。目前有标枪、伊势、日向、最上改、提尔皮茨、让·巴尔、黑暗界、海王星和路易九世。标枪、路易还有提尔皮茨、让·巴尔手上的或许可以归在一个大类里。长枪可以说是世界各民族都有发展的武器,靠着相比随身武器无法比拟的长度,在古近代战场上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不论是防御还是进攻都是一把好手。标枪、提尔皮茨、让·巴尔手上的看着没什么特殊,两位战舰的长枪或者长矛上都添加有主桅的元素。路易手上的很容易让人联系到十文字枪,但与之相仿的武器在欧洲也有存在,虽然多见的是斧枪这一类。黑暗界的双齿叉和海王星手里的三叉戟,这个目前个人不清楚它的原型在欧洲战场有没有广泛的应用,不过这种造型各地都有类似的生产工具,诸如草叉、鱼叉之类,生产工具用于战斗倒是司空见惯。

伊势姐妹手中的薙刀倒也很贴合战舰的定位。航母作为攻击范围最广的角色用弓弩很实际,战舰作为打击范围仅次于航母的角色,用薙刀这样的长杆类兵器也别有韵味,再往下顺位的重巡用随身刀剑也就很恰当。至于最上改手上经过加工的薙刀给她这样的重巡配上大概只能归于审美差异。 从平安时代僧兵们挥舞大薙刀作战让其广为人知到逐渐获得武士们的信赖再到江户时代小薙刀成为武家女性的必需(注意是必需而非专属,武士也会练习使用),薙刀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战后至今的薙刀道是为数不多的长杆类兵器对抗的运动,当然古流武术中也有不少薙刀术流派或者包含有薙刀术的流派。 结合立绘可以看出姐妹二人在改造前手中薙刀的镡是后桅上的桅架,算是成功的换用。刀姿上呈先反的造型,刀身较为匀称,长度较长,反姿较强。伊势的刀切先应该是菖蒲造,而日向的应该是鹈首造。在改造之后桅架刀镡被替换了,同时刀的长度和先幅元幅(薙刀的最宽处的宽度和靠近镡处的宽度,其余刀的先幅衡量与薙刀有所不同)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增加,同时还做了一些艺术加工。至于最上改的情况因为加工的程度较大,只能说这是一把造型特殊的、无反的参照了薙刀样子经过与舰装风格融合之后的长柄刀,不过样子还是很搭的。如果有人质疑实用性,那么只能说请一位好师傅来照样子按要求来做,肯定也能做的较为灵活趁手不缺实用性。不过这么一讲再看路易的枪就有些让人为难,枪头部分的体积真的算不上小,如果能做到重量分配合理同时兼顾耐用美观,不是有天顶星材料就是匠人鬼斧神工了,自然能用这玩意的肯定也不是什么泛泛之辈。

军刀类

军刀(saber)类目前在随身刀剑类中人数暂居第二,而且有些立绘中的表现让我实在不敢妄下定论。截至目前,个人看法佩刀属于军刀类的应该是威尔士亲王、福尔班(含改造)、勒马尔(含改造)、Z46、金刚和绫波(存疑)。这里先放下绫波、勒马尔这两位情况较为特殊的角色,先来看一看较为常规的。 首先明确一下军刀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个相对宽泛的话题。

一般来说,军刀的长度在90~110cm,刃长在80~90cm,柄部有着条状或碗状护手,刀身或直或弯,重心多在9~15cm(自护手前起,当然也会有特殊情况),重量一般是700~1000g,是一种单手兵器。在热兵器不断发展的近代,铠甲在成本和防御效果上都被作为“矛”的各类火器所压制,官兵们的着装开始变得比以往更轻盈。但与此同时骑兵相对突出的机动能力让他们还有着一定生命力,因此在面对无甲的目标时,军刀作为随身武器的优势显现了出来。兼顾了劈砍和刺击能力(当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兵种会有分别针对二者的特化版本),同时有着不错的手部防御能力,靠后的重心和适当的尺寸,相对简单的制造工艺和成本让它成为了普及度较高的武器。

在使用技法上较为简单同样是它的优势之一。部分欧洲国家都有着自己的军刀术,但总结下来不难发现它们有很高的共性,这大概也是技法简单的一种体现。在其中以英式军刀最为出名,流传至今的还有安吉洛、霍顿这些大师的完善教材。拜这些教材所赐和它本身简单易学的特点,它也是至今俱乐部、社团和爱好者团体中修习人数唯二的存在。它还是运动击剑中佩剑的起源,得分规则中有着属于佩剑独一份的劈砍动作,这和军刀术有着密切关联。

军刀作为兴起于17世纪,活跃在18~19世纪欧洲各国军队中的常见冷兵器,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一直到20世纪初都有存在。即便是战争面貌在两次世界大战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战后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逐渐演变成如今的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等等的“高精尖”模样,在衣着华丽军容肃穆的仪仗队以及一些军队的军官礼服配装中,依旧保有着军刀的一席之地。在今天尚且如此,在20世纪初乃至两次大战时期,军官们的佩刀的情况更为多见。不管是独立战争的硝烟,还是拿破仑战争时期的纷乱,亦或是南北战争的厮杀,也可以是北方战争的炮火,其中都有它的身影。它见证了德意志的统一,陪伴了意大利的诞生,经历了不列颠的崛起,旁观了法兰西的激变;即便是在接弦战消逝的近代海战,从特拉法尔加到莫比尔湾,再从利萨到对马,作为海军军官个人防卫武器的职能虽然慢慢减弱,但是作为一个文化的象征符号它却一直被保存了下来。自然随着列强们通过各自挖空心思的经营,它们也随着军队踏上了遥远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沉默地感受着被剥削人民的苦难。或许可以放一句豪言,没有哪一种随身刀剑能像这样经历过如此激烈而又复杂的历史变化。

威尔士手中的军刀样子十分朴实,D字条状护手、直刃这个型制也比较“大众化”,所以有很多原型可以参照。因为年代跨度时间长,同时兵种较多,欧洲国家在军刀这方面的类型十分多样。下图一是从ebay上扒的,在型制上颇为接近。虽然在握把和护手上有出入,但是大致外观相当接近。一家复刻商店上也有一款外观较为接近的炮兵军刀(图二),但是长度和刀刃宽度上有所差别。可是话说回来,第一张图所展示的和军刀也有着些许差别,与相对早期的一种军官佩剑,Spadroon很相似。Spadroon目前在国内似乎没有泛用的译名。这种剑和小剑颇为接近,而小剑(smallsword,图五)一般不开刃只有刺击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图四发现Spadroon具备了劈砍能力。而图一展示的剑和常见的Spadroon不同的是,靠近刀身部分的护手没有扇贝状护手。图三(来源与图二同)是Spadroon的一个特殊类型,护手上有球形装饰。所以威尔士手中的可能是一把护手简化版本的Spadroon。这个型制和军刀有着较高的相似度,在时间上又相对军刀较早,将其视为军刀的血源之一(英国军刀身上有着不少其它刀剑的血统)可能说得通,笔者暂且先分在军刀类。

从立绘中可以看出福尔班改造后军刀的护手防御面积似乎更大了些,体现在上部的盘状护手面积增大,条增多上。当然可以看出栏杆、舷窗等元素在护手上的化用,不过盘状护手在军刀上的应用很稀有,多见的都是条状或碗状(整体)。有一个毛病是,改造前后的护手位置都很怪,改前护手在手右侧,改后持刀手换成左手不说,护手更是朝向了右后方。相信大家在看过之前的照片之后应该都了解到了军刀或是同类型的类似护手应该与刃的方向一致,这样才能提供较为完善的防御。 虽然是经过加工,但勒马尔手上的家伙确实和军刀有较高的相似度,但是这个长度和宽度又不由得让人想起又一种和军刀类似的刀:水手刀(Cutlass)。可以看作缩减长度加宽刀身的经济适用版军刀,对劈砍性能做了强化,长度的缩短让它也能更好的适应接舷或跳帮战时的局促空间。在这里也就到了提绫波的时候,加工的程度很高,改前改后的刀相差无几,总的样子和Cutlass有几分神似,但也能找到另一种练习刀:杜萨克的影子。

图为反映了16世纪时期德意志地区剑术大师约希姆·梅耶(Joachim Meyer)的剑术学校练习的绘画。图中人物手中的正是杜萨克,可以看出样子较为相似。不过杜萨克和军刀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关系。所以暂时先把绫波放在军刀这个大类里

Z46手上的就很有代表性了,标志性的握把和护手,辨识度相当高。原型要从英国的一型军刀看起,英国在1796年设计生产的轻骑兵军刀,形如“瓦槽”的宽樋的让它有着出色的劈砍性能,因此在之后有着数个欧洲国家的模仿,普鲁士也是其中之一。之后德意志及奥地利地区的持续发扬、应用,以至于在20世纪德国都还能见到这种马镫形护手的军刀。

金刚作为归国子女,身带军刀也符合“洋血统”设定,不过IJN倒是有过军刀样式的佩刀。在明治时期,海军这种“舶来品”自然从上到下都是学习西方,军官们的佩刀也就从幕府草创时期的传统佩刀变成了挂在腰间的洋气军刀了。从明治3年(1870)“服制变更”起到昭和12年(1937)海军采用太刀型军刀为止的一段时期,军官的“长剑”都是军刀形制。 按金刚1912年下水,1913年归乡来看,正值大正元年~1年。那么算下来有理由相信她腰间的有可能是明治29年时服制改正后版本的军刀,明治29年(1896)时,发布了官报来通报“改正”后的样式,参照右图。而从金刚的袖口上看,有些难循原籍。看起来衣袖上的袖章样式应该是大金线或者中线三本,大正时期相关的“改正”要到9年1月,只能和军刀一样往前看,明治29年发布了军服新制后在之后的30年、32年、37年、39年和40年都有着一些改动(“改正”),但是总体样貌大致统一。袖外经过了加工没有了海军的标志性环状线,所以只能说,金刚的军衔应该是中佐。再从服饰推佩剑的话她身上的应该是下面第二图左边的样式(一图第二排②)。虽然少将也是三条线,但是大线两本中线一本,1寸的大线和5分的中线相比,视觉上差异不小,所以只能排除这个可能。再加上金刚历任舰长都是大佐,她本人是中佐倒也刚好适合。

刺剑

游戏立绘中登场次数不多但是还算亮眼的就应该是刺剑了。其实,通常情况下中文提到的广义上的“刺剑”可能包含着比较多的种类的武器,而狭义上的则有着较为明确的指向:迅捷剑(Rapier)。“迅捷剑”这个名字听起来让人觉得这是一种轻盈的武器,但实际上就单手剑来说,它有着不俗的重量:多为1.1~1.3kg。长度上也较长,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选长度的方法,有说法认为剑的长度应该是剑手立正是从地面到肚脐的高度,不过常见都是1.1~1.3米。护手部分的常见样式有两种,大碗和拉花。通常重心在1~9cm(护手前算起),柄尾会有一个配重球/块。护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十字剑格、剑尾护指(拉花或大碗部分)和柄部护手。从外观上看,无疑这是一种主打刺击的武器,但是它也保留着一些劈砍能力,刃区的前部一般会被开刃。菱形的剑体截面较为多见,这也让剑体有了更强的刚性和强度。

迅捷剑的历史深挖起来有些久远,可以上溯至古罗马时期的单手剑,随着十字剑格、指环、柄部护手和剑尾护指的不断添加、完善,最终在16~18世纪发展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模样。也正因为装饰华丽复杂的护手、修长匀称的剑身,加上影视、游戏和动画等作品的助推下,也让它成为了大部分东方人印象中所谓的“西洋剑”之一。而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增多,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在城市这样比以往社会环境相对复杂的地方,也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决斗和冲突便是矛盾的爆发方式。几乎人人都可能面临刀剑相向的情形下,迅捷剑靠着出众的长度、完善的防御以及那个年代致命的穿刺伤害成为了广受青睐的宠儿。 就剑术技法来看,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都有着迅捷剑剑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意大利和西班牙两派。两派的风格迥然不同,个人感观是:西班牙偏向精确保守,意大利偏向灵活激进。(当然受限于各种条件我是没有练过的,只能在古籍和练习视频中体会。)上文说到军刀是佩剑的源头,那么看着那圆润的大碗,大概你们也能猜到重剑和迅捷剑之间的关系。就护手而言,大碗的应用也是从西班牙开始,条状拉花在意大利更为多见。当然器物型制也是会沿空间时间传播演进的,欧洲其他国家也会有相仿的迅捷剑。 目前出现的迅捷剑只有两例:敦刻尔克和勇敢。两位手中的剑都是大碗护手,在模样上还原的不错,敦刻尔克的剑护手雕花更是别有风采。如果细看的话,敦刻尔克的剑可能在劈砍性能上比勇敢更胜一筹,造型的年代上也更早一些。二人立绘唯一的微瑕就是,做为一种主业刺击的单手武器,它的柄较为短小,同时特殊的、要食指握住十字剑格的握法(法式是食指中指都握),让它刚好够一只手全握住,所以立绘中的剑柄看上去都长了一点点。

小剑

女将是游戏中唯一一位佩戴小剑的角色。凯旋手中的可能是小剑,也有可能是军刀。 小剑是一种流行于17~18世纪的随身佩剑,常见于贵族阶层。长度较军刀短,多为60~80cm,也有更长的特例。重量上也颇为轻盈,一般为300~500g。剑身截面常见的是菱形、三棱形,不开刃,只有刺击能力。护手一般是柄部的条状和柄前的盘状护手,二者兼备的较为多见。

当时洛可可风格的流行,让小剑也变得精致起来,柄和护手成了匠人们极尽工巧的地方,有时也会稍带上剑鞘。 在技法上笔者所知甚少,不敢妄言。只依稀记得女性使用的例子较多,还有女剑手以寡对众取得胜利的奇话。同样的,它也是运动击剑中花剑的由来。 女将立绘中的小剑还原的相当准确,凯旋却一直让我摇摆不定。说是小剑,在长度上看起来有些长,护手上也显得相对不那么“经典”,但是剑身上又比较靠近小剑那种不开刃的“条子”样。所以如果让我下结论的话,我宁愿它是军刀。有个小点是……凯旋的剑/刀上有了护手,同时副手也拿了盾,持剑手还带着铁手套。这样看下来有些防御过剩之嫌,一般在有了护手之后,副手配盾都几乎不见,手部多见的是戴皮手套或者干脆赤手。

长剑类

游戏里的长剑党也是少数派,而且能算的上双手长剑的只有天狼星和厌战两位,其余三位只能算武装剑。不管是武装剑还是长剑,它们在剑的演化进程上是在同一条线上的,可以说是“直系血缘”。不同的是,武装剑是一种单手剑,常配合盾使用,而长剑作为一种双手剑更长更重,且在技法上有着相对武装剑更复杂精妙的招式。武装剑最为知名的应用时期应该是10~13世纪,这期间作为十字军们的必备武器征战四方。而长剑在15、16世纪时大发光彩,并随着德意志地区和意大利地区的众位剑术大师们的发扬而展现着独特的魅力。现在随着后人对典籍们的释读、传播,他们的名字也广为爱好者们所熟知,诸如德意志地区的梅耶、理查德瑙尔、塔尔霍夫,意大利的菲奥雷等等。同样的, 长剑剑术上也可以分为两大派,德剑和意剑。风格上似乎意剑偏好小线路攻防、变线和多角度的刺击,德剑则较为大开大合,连招较多,小线路的攻防也不弱。 现如今随着俱乐部和爱好者社团及各类团体们的不断努力,长剑也成为了HEMA运动中修习人数最多的武器,网络上的相关视频为数不少,大家可以自行搜索观看,感受一下剑与剑对抗的风采。 一般而言,长剑的长度多在115~140cm之间,重量多为1.2~2.5kg,重心靠后。武装剑多为90~100cm,重量一般为700~900g。护手一般都是条状,有些会加侧环,与剑身形成一个十字,所以常被称为十字剑格,剑柄末端都会有个配重球。 从立绘中看声望姐妹的剑柄都是对主桅的化用,声望的剑柄端看样子应该是Type281雷达的天线,厌战的剑格换成了船锚。约克公爵的剑在装饰程度上和天狼星差不多。天狼星的长剑因为加工的缘故看起来相当厚重,厌战的长剑同理,甚至还把剑尖做了放大。这可以说是和长剑本身重心靠后的设计理念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技法背道而驰,当然这只是猜测,也许是剑身应用了黑科技材料也说不定,也可以猜测她有着特殊的使用方法

日刀类

终于,到了最后的昭和时间,重樱一票带刀角色在人数上力压其它阵营,成了一份阵营特色。而前文中提到过的昭和12年IJN采用太刀型军刀,因此在原籍的参照上也简单了不少。但是其中有个特例:三笠,大家可以发现三笠的刀是带有军刀样式的护手的,但是依然没有被我分在军刀类,这个原因我会放到最后再讨论。 日刀在使用技法上难以概括,做为一种重量分配均匀的典型东方双手刀(相对而言欧洲刀剑普遍重心较靠后),它的使用技法随不同流派有着不同差异,而直至现今的日刀古流可以分为三大系:神道流、阴流和念流,在这三大系之下又各有着数支流派,风格都各有差异。至今倒是有着不少道场招收初心者修习,国内也有少量,网上也能找到古流的演武视频,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个人推荐香取神道流而剑道这样脱胎于各派剑术的运动,在骨子里还多少留着实战对抗时的迅猛和激烈。战败后复兴的剑道与战败前相比温和了许多,如果有人能找到战时或更早的剑道稽古视频的话就能感受到其凶猛之处。至于剑道这项运动,在国内的发展情况也要视地区而定,一般大城市内都会有剑道馆,有条件的指挥官可以就近体验参观或是量力入坑。唯一在高雄的泳装中露过面的木刀,也是古流常见的演武用具,当然有时候剑道的练习也会用到。 作为该国的文化符号之一,在各类作品中的戏份定不会少。当然了关注者的增多,围绕其产生相关争论和异见也会增多,在这里先不理会那些偏见和片面之词,只关注它本身。日本刀的历史如果要讲的话写一本书是绰绰有余的。在这里只简单的介绍一下太刀。

这里上一段引文:“日本刀发展初期即出现的刀型,长度最初多在2尺5寸上下,也有2尺8寸甚至更长,因针对马上作战的需要,所以刀身呈浅圆弧形,修长挺拔,弧度中体现的张力十足,刀柄则顺着刀身的弧度向上弯曲。在历史的进行中,随着战争环境的变化,太刀的外形与尺寸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总体而言,太刀作为典型的骑兵主战武器与仪仗武器,刀装华丽,刀身长,弧度大,同时刀柄也有较明显的长翘弧度,都是长期以来得以保持的外形特色。江户时代的官府规定中太刀与打刀都被归为长刀,而长刀的长度下限是2尺即60cm,这个分化标准一直被沿用至今。此时太刀因为战争稀少,火器又已成为传统骑兵的克星,所以逐渐沦为体现身份的礼仪用刀,多为有一定地位的贵族订做配用,长度上限数值并不明确规定。太刀的刀装如下图所示,佩戴时刀刃一侧向下系挂于腰间,这也是太刀特有的特征之一。”

官报上详细刊登了海军省对于新刀制作的要求,这里先放上图片。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海军太刀相对传统太刀的刀装做了简化,同时增加了刀绪,但是一些关键的刀装部件还是有所保留的。

上面图三就是一把“标准型”的海军太刀。产地与特征如下图。

有了参照,我们可以照着立绘一一对比。先从重巡们看起。 诸如前文所言,私以为重巡配太刀可以说是最符合身份定位的,当然这不妨太刀再给其他角色增光添彩就是了。高雄级姐妹在方面上还原的还算不错,尤其是高雄作势欲拔的姿态极具张力。刀装上柄卷的颜色从“浓茶色”改成了黑色。刀绪的颜色换成了白色,且看起来更像是一条料子而非编织的绳带。鞘上没有了太刀标志性的双佩环(“足金物”)和“責金”,柄上柄卷中露出的金色部分没办法判断那是什么,如果说是目钉或者目贯的话,数量就过多了,在鐺(“石突金物”)部分的方头被改成了类似切先的尖头模样。立绘中的刀尺寸看上去倒是颇为恰当,反姿和猿手部分参照原物也很真实。 足柄的刀,在刀装上更简化了一些,没有鐺、責金、佩环和刀绪,柄卷的颜色也是黑色,柄卷下的白色和海军太刀的黑色鲛皮完全相反,猿手部分也有所简化。整体长度上有些长。或许因为是图纸船,伊吹的刀加工的程度更高些。再加上这个能卯足力劈砍的架势(给刀做判断切味的试斩时,试斩人一般是用这个姿态用全力斩下的。),刀也被遮挡住了,难察细节。只能看出配色上比较符合阵营特色,没有刀绪和責金。而最新放出的铃谷,看上去应该是刀装最齐全的一位,没有之一,除了白色鞘和红刀绪是经过加工以外,长度可能也有些长。 战舰和空母们的刀问题和足柄差不多。尺寸上看起来略长,都不见刀绪、責金和佩环。从榛名的刀能看出鐺和猿手都被简化了,三人的刀镡也从椭圆都变成了四瓣的类花形。比叡的刀鞘上鲤口有些长,在柄卷上难看出缠线的样子。榛名的刀柄上鲛皮部分为了配色也成了红色。同时最魔法的是……榛名的刀不知道借助了什么手段“贴”在了她的腰间。 出云的刀看上去最为怪异,因为刀鞘在炮塔内所以信息不多。柄卷的颜色是红色,鲛皮也是白的,猿手做了简化,刀绪改成了坠子,刀镡成了方形。柄上意义不明的“小镡”颇为怪异,刀身上画了刃纹倒是能算加分项。刀鞘的颜色是绿色且有着同样莫名奇妙的在鞘侧面的环。不过考虑到出云是图纸船,这些也就没什么好较真的了。 双鹤的刀加工程度也比较大,都没有刀绪和佩环,鐺、猿手和責金做了简化,镡改成了八边的切角方形。瑞鹤的刀上刃纹不甚明显,这算是比较符合实际。翔鹤的佩戴方式是刃朝上就有些不恰当。 驱逐舰们的刀加工程度可以说是最大的了。江风的刀从刀姿上看貌似更像打刀,当然判断打刀太刀不能从刀姿上看,所以这部分只能按下不表。柄卷上,宵月和江风都是白色,鲛皮都是黑色。只有宵月的刀有着刀绪,猿手和鐺细节上表现的较为细致,没有責金和佩环,只是在佩环的位置有着束绳,鞘色和新月一样是白色,没有目贯,镡近似十字。尺寸上看着相当长,也有可能是宵月本身的身材较小。有人觉得有可能是大太刀,大太刀尺寸普遍在2尺8寸到3尺(84~90cm)以上,极端有6、7尺(180、210cm)。而现存的海军太刀长度多为96或102cm,那么是否可以也把他们称作大太刀呢,私以为是不合适的。不同时代同一刀型有着不同的长度,如果真的用较为普遍的大太刀来和宵月搭配,恐怕要画的更长一些。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我没法排除它是大太刀的可能。新月的刀装也中规中矩,配色也很恰当。镡切了圆角,猿手做了简化,鐺、責金做了加工,佩环处也是用缠带处理,柄卷的颜色刚好是浓茶色。江风的加工程度最高,看上去比较科幻风,镡的样式是“H”状,猿手部分也有着加工。反姿较小,新月的看起来也是如此。 最后就是三笠前辈的佩刀了。三笠身为明治老臣,同时也有着“洋血统”,这样判断起来她所持的佩刀就有两种情况:一、东乡本人的佩刀:“吉房”,二、明治时期将官佩刀,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海军长剑”。按三笠1902年5月18日抵达横须贺,同年7月21日编入常备舰队来看,是明治35年。按军队佩刀应该是明治29年制的样式,但是我们没法知道当时的三笠是什么军衔,所以没法确定她拿的是将官长剑还是佐尉官长剑。而且海军长剑和吉房本人的佩刀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个人在这里姑且更倾向她手上拿的是东乡本人的佩刀。但是有一个小细节,看上去三笠的刀身上有一条开至切先的细樋,这是和原型相比最大的出入。目前笔者个人知道的海军军刀中开樋的只有“指挥刀”,但这种刀型刀身是小乌丸造,也就是会将刀栋前部三分之一做开刃的“锋两刃造”的造型,辨识度较高。可以看出三笠的刀只有一边开刃,所以没法对上。暂时只能抛下这条有些“多余”的樋,来往“吉房”上靠。 下面是一些“吉房”的照片。

能从刀装和刀条看出,它原本是一把太刀,额铭的存在说明它被截断过,之后又换成了军刀式样的刀装。明治时期因为改制,海军上下都开始换用西式风格的军刀,而部分军官自己的佩刀却又是传统样式,为了保存爱刀同时听从上令,不少军官都采取了旧刀新装的办法,这把“吉房”就是按明治29年制的样式换成西式军刀模样的刀装。从护手、柄尾、柄上的“背金”、鲤口、佩环部分、鐺还有目钉等的浮雕阳纹“五七桐叶”、樱花、樱花与叶和樱花蕾与叶的纹饰上看,就能知道刀的主人地位不俗。目前这把刀保存于东乡神社,算是知名文物了。

附: 复合弓配件示意图来自百度现代弓吧; 主流复合弓照片来自霍伊特官网; 小剑、Spadroon、Cutlass、1796型轻骑兵军刀照片来自维基百科; 杜萨克和长剑练习的典籍图片来自ARMR历史武术数字典籍; 迅捷剑图片来自《ARMS AND ARMOR》 Carol Belanger Grafton; 小剑图片来自《The Academy of the Sword ILLUSTRTED FENCING BOOKS 1500-1800 》Donald J.LaRocca; 欧洲长杆类武器和剑的演化图示来自《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EDUCATIONAL CHARTS》; 日本军官袖章及长剑样式图来自《日本海军军装图鉴 幕末·明治から太平洋战争まで》柳生悦子 並木书房; 明治29年长剑来自日本国立图书馆官报; 海军太刀照片和说明、制作要求表、“吉房”照片来自日本军刀网; 太刀介绍、太刀刀装示意图来自《话说日本刀》YeSir; 最后感谢对内容给予指导、更改的 frank Zero601 稗田 纳言 板上钉瑞 墨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