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号战列舰历史
阅读
2022-07-25更新
最新编辑:five再利用
阅读:
更新日期:2022-07-25
最新编辑:five再利用
- 建造背景
- 建造历程
同先前的维内托号一样,罗马号也由的里雅斯特的亚得里亚联合造船厂负责建造。该舰于1938年9月18日在圣马可船坞开工,1940年6月9日下水,最终于1942年6月14日完工。罗马号的建造过程几乎没遇到过什么困难,工时只有3年零9个月,远低于其他三艘同级舰。[注5:维内托号和利托里奥号的工时均长达5年零6个月,而帝国号受多方因素影响从未完工]
- 设计概况
- 总体设计
罗马号战列舰标准排水量41650吨,轻载排水量44050吨,满载排水量46215吨,全长238.8米,[注6:全长也有240.1米、240.68米之说,这里采用238.8米]水线长232.4米,舰宽32.9米,水线宽32.4米,轻载吃水9.8米,满载吃水10.5米。该舰采用了长艏楼船型,艏楼长度占全长的60%以上,一直延伸到三号炮塔附近。此外,罗马号还使用了球鼻艏和巡洋舰艉设计,适航性较好。舰上装载了3座三联装50倍径15英寸主炮。其中两座主炮塔以背负式安装在舰体前部,第三座炮塔则安装在舰体后部。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不影响到两侧副炮的射界,罗马号的二号、三号炮塔还被特意抬升了。这也是维内托级战列舰的重要特征之一。
- 武器装备
罗马号战列舰的主武器为3座三联装安萨尔多/OTO(奥托)M1939型50倍径15英寸舰炮。该炮为M1934型50倍径15英寸舰炮的第二批次,性能基本相同,由安萨尔多公司制造5门,奥托公司制造15门。这批舰炮于1940年5月完成,其中奥托公司制造的9门火炮作为帝国号的主炮,安萨尔多公司制造的3门和奥托公司制造的6门火炮作为罗马号的主炮。最后留下2门安萨尔多公司制造的火炮备用。该炮全重102.4吨,全长19781毫米,身管长19050毫米,药室长3071毫米,药室容积456.216立方分米,线膛长15850毫米,阴线(96)3.1*8.458毫米,阳线4.0毫米,缠度1 in 30,弹重885千克(穿甲弹),发射药271.7千克 N.A.C.,炮口初速870米/秒,膛压3200千克/平方厘米,寿命110-130发,最大射程42260米/仰角35度/炮口初速850米/秒。[注7:部分资料显示最大射程为42800米,据估计为36度仰角时打出]不过为了减轻炮管的磨损程度,意军又发射药进行了调整,使该炮发射穿甲弹时的炮口初速降低至850米/秒。尽管如此,该炮的经验式垂直穿深依旧稳居世界第三,仅次于94式45倍径460毫米舰炮和MK7型50倍径16英寸舰炮。[注8:M1934型舰炮穿深表如图所示。其中表一中数据略低于靶场射击数据,通常用于与其他国家的同类型武器比较。表二是炮口初速略低时的保守估计]罗马号的主炮塔旋转重量1595吨,座圈直径11.896米,基座外径13.19米,炮轴间距,2.63米,制退空间1.00米,最大俯仰速度6度/秒,最大旋转速度6度/秒,射击周期45秒。M1934型舰炮的完整散布数据现已遗失,只能拿到部分数据。在中等射程(18000米-20000米)上,该炮的散布在200米左右。在较远距离(22000米-24000米),该炮的散布接近400米了。在意大利颁布的火炮操作指令与规范中指出:该炮在19000米-21000米的距离交战是比较合适的。当能见度极佳时可在28000米-30000米处开火,而能见度一般时则建议在小于25000米后开火。
罗马号战列舰的副武器为4座三联装OTO(奥托)M1936型55倍径6英寸副炮。这款舰炮与安萨尔多M1934型55倍径6英寸炮的性能数据基本相同,但在结构上略有差异。其中安萨尔多制造的舰炮为整体式结构,而奥托制造的舰炮则由两个管状元件组成。两种炮的内衬都是可拆卸的,后膛为水平滑动的楔式炮闩。该炮原本是作为阿布鲁奇公爵级轻巡洋舰的主炮设计的,全重8.9吨,全长8840毫米,身管长8382毫米,药室长1005毫米,药室容积25.190立方分米,线膛长7300.5毫米,阴线40条。缠度1 in 30,弹重50(49.6)千克(穿甲弹),发射药16.35千克 N.A.C.,炮口初速910米/秒,膛压3270千克/平方厘米,最大射程25740米/仰角45度/炮口初速900米/秒。[注9:在发射弹重44.4千克的高爆弹时,炮口初速为995米/秒,最大射程24900米/仰角45度/炮口初速945米/秒][注10:据《The Littorio Class》中数据:膛压达最大值3700千克/平方厘米时,发射穿甲弹的炮口初速为925米/秒][注11:M1936型舰炮穿深表如图所示]罗马号的副炮塔重量(除去装甲)135.4吨,座圈直径6米,基座外径7.0米,炮轴间距1.26米,射击周期13-15秒。
在防空武器方面,罗马号战列舰装有12座单装OTO(奥托)M1939型50倍径90毫米高射炮。这款防空武器可以发射18.41千克重的炮弹,最大射高为9000米,射速可达16发/分。此外,该舰还配有8座双联装布莱达M1938型54倍径37毫米高射炮,4座单装布莱达M1939型54倍径37毫米高射炮,10座双联装布莱达M1935型65倍径20毫米高射炮作为近距离防空武器。为了进一步加强防空火力,维内托级各舰在1942年都进行了防空改造。其中罗马号加装了6座双联装布莱达M1935型65倍径20毫米高射炮,但依旧无法改变该舰防空能力孱弱的事实。这是由于意军防空炮并没有配备相应的指挥仪,炮手只能自行瞄准射击,各自为战,大大降低了防空效率。
最后,罗马号战列舰还装备有4座单装英国造阿姆斯特朗1899型40倍径120毫米炮,用来发射照明弹。
- 装甲防护
罗马号战列舰的防护设计新意十足。该舰的垂直防护系统由多个模块构成,并带有15度倾角。最外层是70毫米均质装甲,中间是250毫米发泡水泥,内层为280毫米表面硬化装甲,内衬是150毫米橡木板,背板厚12毫米,其后还有两道防破片层,厚度为36毫米和24毫米。外侧的70毫米均质装甲负责剥掉炮弹的被帽,中间留出250毫米的发泡水泥层让被帽脱落,280毫米表面硬化装甲磕碎炮弹的弹体,而36毫米和24毫米装甲板则负责挡住破片。据意大利海军测试,这套垂直防护系统可以在16千米处挡住M1934型50倍径15英寸舰炮的打击,足见其惊人的防护能力。[注11:该炮在15千米处的经验式穿深为557毫米]
相比于坚实的垂直防护系统,罗马号的水平防护能力便显得异常薄弱。该舰的上部装甲带为70毫米均质装甲,露天甲板为36毫米均质装甲,装有9毫米背板,第二层甲板厚12毫米,主水平装甲动力舱段内侧厚100毫米,外侧削薄至90毫米,弹药库舱段内侧厚150毫米,外侧削薄至100毫米。在主水平装甲下方还设有12毫米背板。与同时期各国的新锐条约舰相比,罗马号的水平防护能力毫无疑问处在倒数位置。
在水下防护方面,罗马号战列舰采用了独特的普列塞系统。该系统是一种双重圆桶结构。这些圆筒实质上是双层舰底结构的侧向延展,通过横向舱壁支撑3到4个船体肋骨。根据意大利海军的测试,当内部圆筒的直径为3.8米时可达到最佳防护效果。因此维内托级安装的普列塞系统的内部圆桶最大直径为3.8米,系统最大纵深为7.5米。其中外层隔舱内注入水或重油,内层则是一个空舱。就像上文中所说的那样,液体可以将冲击力向各个方向传导,而空舱则可以大量吸入爆炸生成的超压泡沫,迅速消耗能量。当鱼雷爆炸时,船壳首先遭到破坏。接着,压力传导到外部隔舱并挤压舱内液体,形成大量超压泡沫。液体将压强向各个方向传导,使内部空腔壁崩塌,超压泡沫涌入空腔,以达到吸收能量的目的。在普列塞系统的内侧还装有一道坚固的防雷隔壁,用来挡住爆炸产生的碎片。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单侧大量进水而造成的船体严重倾斜,普列塞系统还应用了连通器原理。在维内托级战列舰双层舰底内藏有一个通道,将位于船体两侧的圆通结构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通器。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舰体两侧的注水深度相近,以此恢复舰体平衡。尽管普列塞系统在最大纵深处约可抵御近500千克TNT的爆炸,系统末端也能抵御将近300千克TNT,但该系统仅覆盖了120米的长度,罗马号的舰艏和舰艉均未受到有效保护。事实上,维内托级战列舰的6次中雷有4次都打在了艏艉的无防护区域。这一缺陷严重削弱了该级舰的水下防护能力。
在其他重点区域的装甲防护上,罗马号战列舰的主炮塔装甲正面厚380毫米,顶部前侧200毫米,后侧150毫米,后部350毫米,炮座上部350毫米,向下逐渐削薄至280毫米。指挥塔装甲正面上部255+25毫米,下部250+10毫米,顶部120+10毫米,后部175+25毫米。炮塔装甲正面厚280毫米,侧面130-80毫米,后部80毫米,顶部150-105毫米
- 动力系统
在动力系统方面,维内托级战列舰装备有8座亚罗式三锅筒水管燃油锅炉、4台贝里佐式齿轮减速蒸汽轮机。主机功率为130000匹马力,最大功率达134616匹马力(利托里奥号139561匹马力),满载时航速为29节(排水量41900吨时航速可达31.4节)。可携带4000吨燃油,续航能力为4580海里/16节、3920海里/20节和1770海里/30节。
- 火控及雷达
在火控系统方面,罗马号战列舰共装备有24具测距仪,其中有20具都是3米以上的测距仪。最大的6具12米测距仪被分别安装在了3座三联装50倍径15英寸主炮后。每座炮塔的2具测距仪共同组成了一个立体探测系统。此外,前桅杆顶端的主炮射击指挥塔上装有1座7.2米环形复式测距仪,可以360度旋转。在主炮射击指挥塔的下方是则备用射击指挥塔,也装有1具7.2米测距仪。这种设计存在一定问题,两座射击指挥塔可能会被一起摧毁。罗马号的机械弹道计算机布置在独立的装甲室内,防护水平较高。在其他武器的火控设施方面,该舰的4座三联装55倍径6英寸副炮也各拥有1具6.3米测距仪。副炮射击指挥塔则安装在烟囱两侧,每侧各拥有1具复式5米测距仪。在舰桥前部两侧共安装了两座90毫米高炮射击指挥塔,每座指挥塔各配备有1具3米测距仪,可以测量高度。作为备用,还有1具3米测距仪被安装在主桅基座上。罗马号装备的37毫米和20毫米防空炮则由4具2米测距仪负责。
1943年7月末,罗马号战列舰在上层建筑顶部加装了一部EC-3猫头鹰型雷达。这款雷达由意大利自主研发。尽管比先前的RDT无线电测距仪略有所进步,但其性能依旧不够稳定,根本无法用于射击指挥。
- 舰载机
罗马号战列舰上拥有一具水上飞机弹射器,舰上可以搭载3架Ro 43型水上飞机或Re 2000型战斗机。Ro 43型双翼水上飞机全长9.7米,翼展11.57米,飞行速度最快为303千米/小时,最高飞行高度达7200米,武器为2挺7.7毫米机枪。而Re 2000型则是一款标准的战斗机。为了不降低空战性能,意军并没有为该机安装浮筒。也就是说,这款战斗机在起飞后并不能直接降落在海面上,再由母舰回收。只得先在岸基机场降落,之后打包送到港口,最后再通过运输船带回到母舰上。这种匪夷所思的回收流程使得Re 2000型战斗机的使用变得极其麻烦,效率更是奇低无比。另外,罗马号最多也仅能搭载2架该型战斗机,并不能给舰队防空带来什么帮助。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意大利在山穷水尽之际的自我安慰。
- 罗马号的改进
与第一批维内托级战列舰不同:罗马号的舰艏甲板上翘,并带有更大的舷弧,进一步提升了适航性。此外,罗马号还取消了用处不大的右侧第二主锚。第一批维内托级战列舰的舰桥窗户向内侧倾斜,而罗马号为了改善视野将其改成了外倾。该舰的烟囱与指挥塔的连接处及后部指挥塔也与其他两舰不同。[注12:维内托级三舰差异如图所示]
- 服役历程
罗马号战列舰于1942年6月14日服役。8月21日,该舰抵达了塔兰托港,并被划入第九舰队。经过了数月的训练,罗马号终于在1942年11月形成了战斗力。但可惜的是,罗马号并没有等来让他大展拳脚的机会。事实上,意大利海军此时仅有3艘维内托级战列舰仍处在战备状态,另外4艘现代化改造后的老舰已经因为燃油短缺被除籍。曾经威震地中海的舰队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在罗马号形成战斗力后,11月12日,3艘维内托级战列舰一同离开了塔兰托港,前往那不勒斯,威慑正在进行火炬行动登陆北非的盟军部队。从塔兰托港到墨西拿的航行平安无事。但舰队在经过梵蒂冈角时被英军的本影号潜艇发现。该艇在距离第九舰队3600米外发起了攻击,不过并未取得命中。湍流号潜艇也试图在那不勒斯湾外进行拦截,但由于天色渐晚未能成功。深夜,英军的侦察机在舰队上空投放了照明弹,但后续并未有任何敌机出现。11月13日凌晨,舰队终于安全抵达了那不勒斯。12月4日,美军对那不勒斯发起空袭,意图摧毁那不勒斯的意军舰队主力。空袭造成1艘巡洋舰沉没,2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受损。2天后,罗马号与其他维内托级战列舰一起转移至更为安全的拉斯佩齐亚。罗马号在拉斯佩齐亚成为意大利海军的新旗舰,没有参与任何军事行动。尽管意军舰队主力已经撤退至拉斯佩齐亚,但盟军并没有打算放过他们。在1943年4月14日和19日,拉斯佩齐亚遭到了两次空袭。罗马号均未受损。但在6月5日的新一轮空袭中,一枚重达2000磅(908千克)的高爆炸弹直接命中了罗马号的舰艏。这枚炸弹于13:59落在了222号肋骨附近,落点距离甲板边缘约1米。在砸断了系泊链后,炸弹在前甲板上打出了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洞,接着从艏外飘中穿出,在舰艏附近的水中爆炸。爆炸使得221号肋骨到226号肋骨之间出现了一个长6米宽5米的大洞,中层和下层平台甲板上的部分结构受到震动而脱落。从212号肋骨到舰艏之间的舱室进水,即船艏舱、前水手长仓库、机械仓库、柴油仓库、水手长仓库和船匠储物舱被淹没。 而另一颗2000磅炸弹则在左舷水线外爆炸。两颗炸弹共造成罗马号进水2390吨。6月23日午夜前,罗马号又被两枚小型高爆炸弹命中。第一枚炸弹在三号主炮塔左前方炮座附近爆炸,造成着弹点处的钢板被轻微刮伤,切断了连接炮座装甲和三号主炮塔垂直装甲的78个螺栓,连接炮座装甲与支撑梁的38个螺栓被切断或变形,三号主炮塔旋转轴的垂直装甲轻微变形,三号主炮塔旋转轴与其垂直装甲发生变形的区域分离,通往三号主炮塔顶部的梯子底部折断,三号主炮塔右侧测距仪的外罩和舱门上有碎片划痕。经检查:输弹滑轨、环形旋转带和上下两部扬弹机均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火炮的后座机构和复进机、炮塔的转动机构也没有出现故障。消防系统和控制仪表同样没有受到损坏。因此三号主炮塔依旧保持着完美的工作状态。第二枚炸弹落在了后甲板左舷纵梁,51号肋骨处。这枚炸弹仅在甲板上划出了一个40厘米长的口子,对甲板下方的住宿设施造成了微不足道的损伤。受损罗马号在这次空袭之后于7月1日起航前往热那亚维修,并在8月13日返回了拉斯佩齐亚。1943年9月8日,罗马号率领意军舰队从拉斯佩齐亚起航,预计于9月9日对撒丁岛的盟军部队进行打击。但就在出航当天,意大利与盟军签署了停战协议。此次行动随即被取消。随着德军发动了轴心方案,意军舰队决定离开拉斯佩齐亚并前往盟军控制的海域,防止舰队落入德军手中。舰队计划在马耳他与前往罗马救援意大利国王与内阁的两艘驱逐舰会和,最终前往撒丁岛建立流亡政府。在护送国王前往撒丁岛的计划取消后,舰队并未在被德军占领的撒丁岛的停留,而是逃往了盟军控制之下的水域。德军并不打算就这样放走强大的意军舰队。他们在博尼法乔附近对昔日的盟友发起了猛烈的空袭。而这也成了罗马号的最后一战。1943年9月9日,逃亡中的罗马号连续被2枚弗里茨X制导炸弹命中。弗里兹X重1570千克,弹长3.2米,弹体直径562毫米,采用了十字形机翼,翼展1.6米,装有320千克高爆战斗部。该弹弹尾组合控制翼采用环形结构,有4个用无线电遥控的舵面,后面配有5个发光筒,以利于飞行员能精确判断弗里茨X无线制导炸弹的位置,对其航向进行调整干预。在重力的加速下,弗里茨X的最大速度达到1018.6千米/小时,可以轻易贯穿大型战舰的水平装甲。第一枚弗里茨X于15:46落在9号和11号90毫米高射炮之间,距离右舷甲板边缘约1米。这枚炸弹再次贯穿了舰体,从舰底内穿出后在7号和8号锅炉区域,即该隔舱和后机舱之间下方的水中爆炸。造成后机舱中5号、6号、7号和8号锅炉以及邻近的隔舱被破坏并被淹没,右舷152毫米副炮的夜间火控指挥塔上测距仪的天线倒塌,在爆炸区域内的普列塞圆筒结构、空腔和平衡单元被淹没,右舷全部90毫米高射炮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左舷部分90毫米高射炮炮架受损,舰艉方向起火。这次破坏性较大的攻击还造成罗马号通信中断,舰艉的电力和灯光也被切断。不过在损管人员的努力抢修下,罗马号很快便恢复了供电。可就在此时,致命的打击终于降临。第二枚弗里茨X于15:52命中了罗马号,着弹点位于二号主炮塔、舰桥和一号副炮塔之间。这枚炸弹径直穿透了罗马号的整套水平防护系统,包括36毫米+9毫米的上层甲板、14毫米的主甲板、100毫米(也有可能是150毫米部分)+12毫米的主水平装甲。幸运女神没有再次眷顾罗马号。据推测,这枚炸弹最有可能在前机舱中爆炸。在爆炸发生大约10秒后,罗马号的一号主炮塔弹药库被引爆,接着诱爆了主弹药库。巨大的冲击将整个二号主炮塔抛出,滚滚浓烟从舰体内不断涌出。前部左舷机舱被摧毁并淹没,前部左舷主弹药库中的发射药爆燃,二号主炮塔弹药库内的发射药爆燃,并将整座重约1600吨的炮塔抛入海中,一号主炮塔弹药库内的发射药可能爆燃,舰桥整体向右侧倾斜,前文提到的弹药库均被淹没,舰体前部发生大火,全舰电力中断,稳心高降低(由于舰体大量进水)。第一枚弗里茨X命中罗马号战列舰时,已经消耗了该舰不少储备浮力。在致命一击到来前几分钟,罗马号的左倾已经通过对侧注水和自动平衡装置减轻到了2度,储备浮力和舰体稳定性也因此下降。但随着第二枚弗里茨X命中罗马号并一举诱爆了前部弹药库,形势被彻底破坏。如果弹药库爆炸产生的冲击力没有向上释放,而是施以向下的压力,那么进水仍有可能在受损区域内被控制住。一旦冲击力向上释放,爆炸后的吸力就会加速舰体进水。罗马号并未在殉爆后立即沉没。单侧大量进水虽然导致舰体右倾,不过很快又稳定了下来,同时还伴随有10度-12度的艏倾,舰艏甲板距离水面仅50厘米。就在宝贵的这几分钟里,幸存者们(几乎都是来自于舰艉部分)依旧可以跳入水中自救。共有五百余人借此机会逃出生天。可惜好景不长,海水依旧不可控制地向罗马号舰体上的缺口内灌入,该舰很快又继续向右侧倾斜,甲板边缘逐渐没入水下。仅仅几分钟后,罗马号倾覆了过来。剧烈的爆炸和水压使得该舰二号主炮塔后部的结构变得脆弱无比。同时舰船倾覆后,甲板和舰底的受力就会颠倒过来。本来应该承受压缩的上层甲板现在则要经受完全反向的压力,因此被彻底压垮了。其他已经承受了巨大压力的纵向结构也被随之崩塌。于是罗马号迅速断成了两截,很快于16:15从水面上消失。全舰共有1253人死亡,其中包括卡罗·贝尔加米尼上将以及随从人员。幸存者共有596名,几乎全部来自舰体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