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级轻巡洋舰介绍
阅读
2022-11-03更新
最新编辑:Leo丶莱茵
阅读:
更新日期:2022-11-03
最新编辑:Leo丶莱茵
莱比锡级轻巡洋舰
莱比锡级轻巡洋舰(Leipzig class cruiser)是一战结束德意志魏玛共和国海军(Reichsmarine)以及随后纳粹德国海军(Kriegsmarine)建造的两艘同型轻巡洋舰,包括了首舰莱比锡(KMS Leipzig),以及经过了些许改装的二号舰纽伦堡(KMS Nürnberg)。
一战以签订《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告终,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根据条约只允许保有36艘可现役的各种老旧舰艇,其中包括6艘巡洋舰。在这六艘巡洋舰中,“最新锐”的也不过是1903年下水的2艘不莱梅级小巡洋舰——柏林(SMS Berlin)和汉堡(SMS Hamburg),而其他的更加老旧不堪。在条约限制下,这6艘巡洋舰只有在舰龄满了20年之后才能建造替代舰,且标准排水量不能超过6100吨。魏玛共和国海军从1925年起相继服役了埃姆登和3艘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下文简称“K级”),如此便已经使用了4艘舰艇名额。最终在1928年,魏玛共和国开始建造2艘新型轻巡洋舰,直至用完全部6艘替代舰的宝贵名额名额——这两艘新型轻巡洋舰便是莱比锡级轻巡洋舰。
莱比锡级轻巡洋舰的的舰型总体而言就是K级的增大增强版,重新调整主炮布置并改进装甲防护。莱比锡在1928年开工至1931年建成服役,纽伦堡在1934年开工至1935年建成服役。两艘姊妹舰结伴在1936至1937年西班牙内战期间与各国海军共同参与不干涉巡航(non-intervention patrols)任务。而后二战爆发后,两舰在开战不久(1939年12月13日)便一同被皇家海军S级潜艇鲑鱼(HMS Salmon)雷击重伤,之后除了莱比锡前往东面战线支援外,其他大部分时间作为训练舰使用。
两舰一同幸存至战争结束:莱比锡在二战末期因与欧根亲王发生过碰撞事故而伤痕累累,不堪再用,最终作为水兵营房并在1946年最终拆解。纽伦堡则因几乎未参战而保存完好,因此作为战争赔偿交付苏联海军,于苏联海军中再服役更名为马卡洛夫海军上将(SN Admiral Makarov),并一直服役至1950年代,直至1960年才退役拆解。
莱比锡级共有2艘舰,分别为莱比锡(KMS Leipzig)和纽伦堡(KMS Nürnberg)。由于两艘舰建造时间间隔很长,后开工的纽伦堡在一些地方进行了改进,因此有些海军历史学家将它们归类为单独的设计,而不是同一级舰。但两舰从设计理念、船型、动力系统、装甲防护水平,到主武器的配置都一样,主要的区别在于上层建筑的布置不同。
【船体与上层建筑】
莱比锡级的船型以此前的K级为基础,上层建筑最大的区别就是2根细烟囱变成了1根较粗的烟囱。莱比锡号和纽伦堡号的舰桥外观有明显差异,莱比锡号的舰桥与K级很相似,纽伦堡的舰桥更大并且近似于方形。此外纽伦堡号在烟囱上还装有大型探照灯平台,而莱比锡号则没有。在工艺上莱比锡级的焊接比例进一步增加,超过了90%,减少了舰体结构对排水量的浪费。
莱比锡舰体全长177米,宽16.3 米,吃水5.69 米,标准排水量6,820吨,满载排水量8100吨;纽伦堡较姊妹舰莱比锡号稍长一些,为181.3米,宽16.3米,吃水5.74米,相应排水量也更大,标准排水量8060吨,满载排水量9040吨。
乘员方面,莱比锡最初计划搭载26名军官与508名水兵,至后期调整为24名军官与826名水兵(计划若担任旗舰需再增派6名军官与20名水兵),纽伦堡最初计划搭载25名军官与648名水兵,至后期调整为26名军官与870名水兵。
【动力系统】
莱比锡级继续采用了K级相似的蒸汽轮机-柴油机混合动力系统。2台蒸汽轮机分别来自不同厂家,一个是德意志维尔克船厂,另一个是日耳曼船厂;4台七缸二冲程柴油发动机由MAN公司制造;配备了6座燃油锅炉。其中蒸汽涡轮机总功率为60000轴马力(比K级有所下降),柴油机总功率为12400 轴马力,最大航速32 节。由于柴油机依然是直接在蒸汽涡轮机的后部,两者直接串联在推进轴上,不能同时使用,两种动力切换需要停机超过10分钟,这也是后来莱比锡号被欧根亲王号撞击的罪魁祸首。
莱比锡只使用蒸汽轮机的最大续航里程只有2800海里/16.5节,但可以只使用柴油机进行10节低速巡航,因此综合续航里程为6200海里/14.5节。续航力同K级相比进一步降低,可见德国海军当时由于受条约所限,对续航能力并不是太重视。
莱比锡级的电力系统比K级更加完善,莱比锡号有3台180千瓦的涡轮发电机和3台18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在220伏时的总输出为1080 kW。纽伦堡号拥有2台300 kW涡轮发电机和2台350 kW柴油发电机,在220伏时的总输出为1300 kW。
【武器系统】
主炮方面,莱比锡级的武器系统主要是9门SK C/25型 150毫米60倍径舰炮,每门炮备弹120-166枚,全舰共备弹1080-1500枚150毫米炮弹。9门炮分别安装在3座三联装炮塔中,1座位于舰艏,2座位于舰艉城背负式。与K级不同的是,德国海军发现舰艉2座炮塔错位布置并不能有效提高射界,所以莱比锡级又回归到了舰体中轴线上。
防空方面,莱比锡与纽伦堡初期防空火力差异较大,到后期基本达到了同一水平。莱比锡号由于建造时间较早,初期只有2门88毫米45倍径高射炮,后期对防空武器不断强化。1934年加装了2门88毫米高炮变成双联装,后来又增加了2座双联装88毫米高炮。挪威战役之后,德国海军吸取教训开始重视防空,莱比锡号在1941年又加装了4座37毫米双联高炮,以及14门20毫米高炮。纽伦堡号由于竣工时间更晚,建造时就对防空火力进行了加强,配备了4座88毫米双联装高炮,4座37毫米双联高炮和几门20毫米高炮,1941年之后也增加了20毫米高炮的数量。在1944年5月,海军还提议安装几门博福斯40毫米高炮加强防空,但这些武器大部分被转作其他用途,只安装了2门,一门在舰桥上,另一门安装在水上飞机弹射器上。此外还增加了2座20毫米四联装高炮,实际就是陆军的FLAK38型四联装防空炮。1944年12月,海军又提出了新的强化防空方案,该方案包括增加8门新式37毫米FlaK 43高炮,2座20毫米四联装高炮,10座20毫米双联装高炮。然而由于战局的恶化,这个改进方案只停留在了纸面上。
【鱼雷与水雷】
两艘舰在舯部都有4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并还有12枚备用雷,莱比锡号使用的是早期500毫米鱼雷,纽伦堡号使用的是1931年研发的G7a型533毫米鱼雷。挪威战役后,德国海军发现轻巡装备鱼雷实在是画蛇添足,莱比锡号1941年拆除了将鱼雷发射管,1942年纽伦堡号的鱼雷发射管也被拆除。
此外由于德国位于波罗的海出口地理位置特殊,莱比锡级在设计时还有一项重要用途就是布雷,因此水雷携带量也是120枚。
【装甲防护】
莱比锡级的装甲水平同K级一样,在轻巡中显得比较贫弱。舰体舷侧装甲带厚度仅为50毫米,但倾斜度比K级更大,防护水平相对有所提高。水平装甲中间部分的厚度为20毫米,两侧连接部分厚度为25毫米。舰桥司令塔周围装甲厚度为100毫米,顶部为50毫米。炮塔装甲同K级相比得到了加强,正面装甲为80毫米,侧面为35毫米,顶部为32毫米。
另外在结构上船体被分成14个水密舱室,并有双层船底,其长度为龙骨长度的83%,提高了抗沉性。总体来说,莱比锡级的装甲防护水平在轻巡里仍然算偏下水平,纽伦堡号虽然后来使用了新研发的Wotan Hart钢,但对防护力的提高也极为有限。
【测控系统】
1941年3月,纽伦堡号率先安装了FuMO 21型雷达。1942年初,又安装了用于搜索水面目标和低空目标的FuMO 25雷达,先前的FuMO 21也换成了FuMO 63雷达,此外还安装了4个Metox雷达预警接收器。莱比锡号要晚一些,直到1943年才安装FuMO 24/25雷达。另外两舰在战争期间还安装了消磁线圈。
- (资料来自《World War II Data Book : The Kriegsmarine 1935-1945》,David Porter,Jan 1st 2010,ISBN-13 : 978-1906626884)
- (本词条鸣谢FMP--ARBALEST编撰投稿)
-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莱比锡级轻巡洋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