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本段文字,说明该页面未正常加载全局JS,部分功能将无法使用,请点击 刷新 重新加载页面。
如果打开页面显示缩略图创建出错,请点击刷新或页面右上WIKI功能中的刷新按钮清除页面缓存并刷新,如果还有问题,请多尝试几次。
全站通知:

威尔士亲王/考究

阅读

    

2023-01-27更新

    

最新编辑:five再利用

阅读:

  

更新日期:2023-01-27

  

最新编辑:five再利用

来自碧蓝航线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尼克妮可妮
丩卩夂忄
負けん気な瞳
five再利用
易木鲛

舰船相关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King George V-Class)是英国皇家海军于二战前设计建造的一型条约战列舰,共建成5艘同级舰,分别为英王乔治五世号(HMS King George V)[1]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2]约克公爵号(HMS Duke of York)安森号(HMS Anson)[3]豪号(HMS Howe)[4]。其以唯一采用14英寸口径主炮的条约新锐战列舰而闻名,同时低廉的建造成本和良好的防护水平也是其为人所知的特点。
  由于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英国取消了G3型战列巡洋舰的建造,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则进一步延长了“海军假日”,这导致皇家海军中航速能够达到28节以上的高速主力舰仅剩3艘战列巡洋舰(胡德、声望、反击),在海军竞赛中居于劣势。
  出于对填补中高速主力舰缺口的迫切需求,皇家海军在1935年决定基于此前的设计工作,在即将签订的第二次伦敦条约的框架内提前开始设计新型高速条约战列舰,其目标是在1937年开工、1940年服役。其设计要求将标准排水量控制在条约限制的3.5万吨内,早期方案分别考虑使用14英寸(356mm)、15英寸(381mm)和16英寸(406mm)主炮,额定功率下航速不低于27节。海军部在设计时要求其具有足够的高航速,交战距离设定在12-16千米的中远距,以主力舰交战为基础、同时确保有足够远的射程压制巡洋舰,并在这一射程上有较高战斗效率。
  1935年10月,由于经济、技术问题,新型更大口径主炮的研发面临困难,最终新舰选定使用14英寸主炮,因此英国人提议将新的条约战列舰口径限制到14英寸,以期自己仍然能确保优势。但现实是日、意退出条约,触发“升级条款”,最终导致乔治五世级成为唯一一级严格遵守条约,采用14英寸主炮的新锐战列舰,落后于同时期的竞争对手们。不过海军高层也部分预见了这一情况,因此要求新型14英寸主炮的威力必须超过旧式15英寸主炮,同时新舰计划配备3座四联装主炮塔共12门14英寸Mk.VII主炮,以火力密度弥补小口径劣势。但由于前期设计缺陷,四联装炮塔重量超出预期,且B炮塔导致重心过高,而船体已经先行开工建造,在不削弱防护的前提下,只能降低主炮数量,最终变成10门14英寸主炮。更糟糕的是,新炮的研发、图纸的修改以及四联装炮塔的可靠性问题,都导致要花费更多时间,英国人想更早形成战斗力的小算盘算是落了空。
  船体和防护方面,乔治五世级使用简单的平甲板船型,目的是确保A炮塔向前平射时不被舰艏遮挡,但很快,首批舰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严重的舰艏上浪问题,后继舰遂全部改回上翘艏型。防护水平为要求在其交战距离上免疫15英寸穿甲弹和1,000磅装药航弹/鱼雷命中。为节约工时与成本,乔治五世级采用的是简单的垂直主装甲带,最大厚度高达14.7英寸(374mm,仅次于大和级),但(水上的)实际防护性能不如厚度稍低的倾斜主装,不过针对水中弹的防护要更好。为了加强水平防护,还做了削弱指挥塔和炮塔装甲的牺牲,尤其是仅有4英寸(102mm)防护的指挥塔,饱受后世诟病。航速与续航方面,乔治五世级采用8台海军部三汽鼓水管燃油锅炉和4组帕森斯齿轮传动蒸汽轮机,额定功率11万马力,最终拥有28-29节最大航速和18节时5,500海里的航程,看齐胡德的30节最大航速和18节6,000海里航程。同时,乔治五世级是第一型采用交错轮机舱布置的皇家海军主力舰,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
  总体而言,从性能上看,乔治五世级并不是一级优秀的战列舰,从中已可窥见日渐衰弱的日不落帝国。但其在时间紧迫、局势变化且面临诸多限制的情况下,在具备优秀的性价比的同时,很好地完成了填补皇家海军高速主力舰缺口的任务,并在大战中始终奋战在一线。

英文名 参考翻译 舷号 开工 下水 服役 结局
HMS King George V 英王乔治五世 41 1937.1.1 1939.2.21 1940.10.1 1950年底与姐妹舰一同退役封存,1957年决定拆解
HMS Prince of Wales 威尔士亲王 53 1937.1.1 1939.5.3 1941.3.31 1941年12月10日与反击一同被日军陆航轰炸机击沉
HMS Duke of York 约克公爵 17 1937.5.5 1940.2.28 1942.8.19 1950年底与姐妹舰一同退役封存,1957年决定拆解
HMS Anson 安森 79 1937.7.20 1940.2.24 1942.4.14 1950年底与姐妹舰一同退役封存,1957年决定拆解
HMS Howe 32 1937.6.1 1940.4.9 1942.6.17 1950年底与姐妹舰一同退役封存,1957年决定拆解
  •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5]

舰船简介

Prince of Wales-1.jpg

  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53)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二号舰,原计划命名为”英王爱德华八世”,然而遭到本人反对,因而以如今的名字命名,这艘军舰也是英国海军史中第7艘以“威尔士亲王”命名的军舰。建造于英格兰伯肯黑的坎迈尔莱尔德船厂,1937年1月1日动工,1939年5月3日下水,1941年1月19日服役。
  1941年5月,在丹麦海峡海战中受到重创,但也对俾斯麦造成损伤,为其沉没奠定基础。
  1941年8月,护送丘吉尔前往纽芬兰岛签订大西洋宪章
  1941年11月25日,受命加入Z舰队支援太平洋战场,然后于12月10日与反击号共同遭受日军陆基飞机的攻击,双双沉没。她的沉没被视作飞机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霸主的标志之一。

  • 性能数据
    • 排水量:36727 吨(标准);43786 吨(满载)
    • 长:227.1 米
    • 宽:31.4 米
    • 吃水:10.5 米
    • 动力:110000 匹
    • 装置:8 × 锅炉;4 × 涡轮机
    • 航速:28.3 节
    • 航程:15600 海里/10 节
    • 编制:1521 人
    • 武器:2 × 四联装356mm主炮;1 × 双联装356mm主炮;8 × 双联装134mm高炮;4 × 八联装40mm“砰砰”炮;1 x 单装40mm博福斯机炮;4 × 20枚装UP火箭炮
    • 装甲:370mm(主侧舷);140mm(低侧舷);127~152mm(甲板);324mm(主炮塔);324mm(炮塔);76~102mm(舰桥);254~305mm(水密隔舱)
    • 舰载机:4 × 海象式水上飞机
    • 其它:1 × 两端弹射器
  •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6]

舰船历史

建造

  威尔士亲王号在利物浦开始建造,但在德国空袭利物浦中受到损坏。空袭中一发炸弹在威尔士亲王号左舷与船坞泊位的内壁之间爆炸,对左舷装甲造成了破坏。之后海军部为了对抗德国新制造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提尔皮茨号战列舰,下令威尔士亲王号的加快建造速度以及缩短试航周期包括以使其尽快投入战斗。1941年1月19日威尔士亲王号正式服役,首任舰长为John Leach。实际上,服役时仅仅是对整体上的建造完毕,很多细节尚未完全建造完成,之后近三个月中一边服役一边装配,最终在同年3月31日才算完全装配完毕。

大西洋服役史

  在经过极短的试航之后,威尔士亲王与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一起出动截击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战列舰以及陪伴俾斯麦号的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航行中威尔士亲王号还搭载了一些文职技术人员。5月24日,她与胡德号在丹麦海峡发现了德国军舰遂于其展开战斗。但战斗中胡德号被俾斯麦号击沉,威尔士亲王号也遭到了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的炮火打击,使其1号炮塔的4门14英寸火炮的弹链卡死,随后释放烟幕撤离。战斗中威尔士亲王号打掉了俾斯麦号前燃料箱并使其丧失了一部分燃料,这也迫使俾斯麦号前往法国修理。撤离战斗之后,威尔士亲王号又与萨克福号巡洋舰以及诺福克号巡洋舰一起从丹麦海峡追击俾斯麦号并在5月25日当地时间凌晨1点31分再次与俾斯麦号交火但随后不久即脱离战斗。12小时之后,由于航速低于俾斯麦以及燃料不足,威尔士亲王号被迫返航并在船厂进行了为期6周的修理。

威尔士亲王号在阿金夏
丘吉尔在大西洋会议期间在威尔士亲王号上

  1941年8月,威尔士亲王号搭载时任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穿越大西洋到达加拿大纽芬兰岛的阿金夏(NS Argentia)海军基地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8月12日会面。这次会面签署了《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联合宣言》即众所周知的《大西洋宪章》。在搭载丘吉尔回国之后,她被派往地中海执行护航任务,并在9月27日的任务中击落了几架德国战机。

太平洋服役史

威尔士亲王号(右前边) 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 (左后边)遭受日本海军航空隊打击,在前景处于机动位置的是快速号或伊莱克特拉号驱逐舰

  11月25日,威尔士亲王号受命支援美国在太平洋的战事。陪同前往的还有驱逐舰伊莱克特拉号和快速号组成远东舰队(Z舰队),由海军中将湯姆·菲利普(Tom Phillips)领导。舰队在同年12月初到达新加坡,随后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加入舰队。新建造完成的无敌号航空母舰本也想加入这个远东舰队,但由于在牙买加试航时触礁搁浅而进行修理遂无法加入舰队。
  远东舰队到达新加坡是为了阻吓日本入侵东南亚,但是日本人似乎并没有被阻吓,相反的,在12月8日日本同时进行了偷袭珍珠港和入侵东南亚的军事行动。菲利普中将下令威尔士亲王号与反击号以及4艘驱逐舰(伊莱克特拉号、快速号、忒涅多斯号和皇家澳大利亚海军的吸血鬼号驱逐舰)截击日本的登陆舰队。但他们出击之后并没有发现日本舰队却在返航时被伊-65号潜艇发现。1941年12月10日,在没有任何空中掩护之下,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被由西贡起飞的86架日本海军陆上轰炸机部队击沉。远东舰队因此元气大伤。
  威尔士亲王号作比较现代化的战列舰,被认为强于一战旧舰反击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出击之前,威尔士亲王号的搜索雷达已经无法使用,而这个雷达却是远东舰队海上预警效果最好的设备。在第二波空袭时,威尔士亲王号被一发鱼雷打中涡轮主机连接螺旋桨大轴的舱房。第三波攻击时,舵机失灵的威尔士亲王号被两发鱼雷命中了德国空袭时炸伤的左舷部分,这一部分一直未得到完全的修复;除此之外轰炸机將一枚500公斤炸弹以水平投弹的方式直击战舰。最后,威尔士亲王号在遭受6发鱼雷和1颗炸弹的打击后,几百人随船葬身大海,其中包括舰队司令菲利普中将和舰长约翰·里奇(John Leach)上校。威尔士亲王号壳体的坚硬部分拯救了很多船员的命,与之相比反击号的大部分船员无法得救而随之葬身海底。威尔士亲王号沉没于北纬3度33分36秒,东经104度28分42秒,靠近马来西亚著名旅游胜地刁曼岛。
  这次事件是海战史上第一次航行中的战列舰被空军力量独自击沉。尽管陆基飞机比舰载飞机攻击力大的多,但这次事件无疑的成为了战列舰的海上霸主地位被空军力量剥夺的标志。此后英国海军的造船部门要求军舰的防空火力必须有对鱼雷轰炸机投射鱼雷之前对其造成毁灭性打击的能力。英国船员也在此次事件之后得到了更充分的防空训练。

战后

  2001年,即威尔士亲王号沉没60周年之际,英国根据1986年军事遗迹保护法案(Protection of Military Remains Act 1986)在威尔士亲王号沉没的位置放置了一面插有英国国旗的浮标,并宣布该区域成为“保护区”。2002年,英国技术潜水员加文·海伍德(Gavin Haywood)和乔治·麦克鲁尔(George McClure)在英国国防部的授命和Z舰队生还者协会的期望下将威尔士亲王号的舰钟打捞上来,并由英国第一海军大臣兼海军参谋长的海军上将艾伦·韦斯特(Alan West)爵士亲手放置在利物浦的默西塞德郡海事博物馆。

  1. 常简称为KGV,KGV缩写也常用于代称乔治五世级。
  2. 原计划命名为新任国王英王爱德华八世,但最终命名改为威尔士亲王,即爱德华八世即位前的爵位。常简称为PoW。
  3. 原计划以日德兰海战时的时任大舰队司令约翰·杰利科上将命名,而约克公爵号原本将采用安森的舰名;但最终挪用了被取消的海军上将级后继舰的舰名。
  4. 同安森号一样,原计划以日德兰海战中的时任战列巡洋舰中队指挥官贝蒂中将命名,但最终采用被取消的海军上将级四号舰舰名。
  5. 维基百科-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
  6. 维基百科-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