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本段文字,说明该页面未正常加载全局JS,部分功能无法使用,请点击 刷新 重新加载页面。
如果打开页面显示缩略图创建出错,请点击刷新或页面右上WIKI功能中的刷新按钮清除页面缓存并刷新,如果还有问题,请多尝试几次。
全站通知:
所罗门的传说-蒙彼利埃
刷
历
编
阅读
2022-07-01更新
最新编辑:five再利用
阅读:
更新日期:2022-07-01
最新编辑:five再利用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指挥官大人~欢迎来到碧蓝航线WIKI,您可以通过百度搜索“碧蓝航线WIKI 碧蓝海事局”直达本WIKI!如果是第一次来访的话,按“Ctrl+D”可以收藏WIKI随时查看更新哦~如果觉得WIKI好玩的话,记得安利给更多人哟ヾ(o◕∀◕)ノ。
这个页面将被多个页面引用,详见 链入页面
本文由 巫马白编写。未经许可,请勿擅自修改,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带链接。
所罗门的传说-蒙彼利埃
“第三骑士”展开/折叠
- 1940年3月23日
- 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这个美国海军各部门的最新战术结晶之一,其第一批四艘建造的合同订单终于被位于美国新泽西州卡姆登(Camden)的纽约造船厂(New York Shipbuilding Corp.)拿下:首舰CL-55(克利夫兰)与次舰CL-56(哥伦比亚)将准备基本按照确定好的战前设计案进行建造。
- 对此,美国海军总委会(General Board of US Navy)尚有忧虑。随着欧洲战局发生变化,新军事技术不断改变战场形势,而这种战前老设计可以适应新战场吗?不管是磁性水雷,还是高空与俯冲轰炸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后者对轻巡洋舰的舰顶防空与防空火控自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对于总委会的要求,美国海军建造修理局(BuC&R)显得相当固执:克利夫兰武装已非常紧凑,如想强化防空火力,那就要拆一些已有武装减重,比如那些看起来“有点多余”的5英寸双联装炮。同时他们还不忘补上一句:“既然已经下了订单就要少做改动。总委会应该知道这是海军部长的意见。”
- 听到可能拆掉5英寸炮,美国海军军械局(BuOrd)立即回应:双联装127mm高平两用炮Mk12是军械局智慧与汗水结晶,不管在对舰还是防空得到了海军官兵的一致好评。如果要拆5英寸炮,那不如拆6英寸主炮,造亚特兰大级算了——5英寸与6英寸炮弹对舰毁伤效果并没有决定性差异,但后者比前者单枚重量大一倍。带着两种弹药在船上,不仅荷载大而且不便于管理。
- 1940年6月20日
- 就算是美国海军建造修理局(BuC&R)和美国海军工程局(BuEng)因丑闻合并改组,成立新的美国海军船政局(BuShip),总委会、各海军部门甚至各海军将领们依旧继续吵闹着克利夫兰级的建造和舾装问题(美国海军日常1/1):但也确定了不少关键争议,例如两种炮弹的弹药库与对应提弹机,锅炉室与轮机室设计,以及装甲甲板的配置。
- 1940年7月1日
- 克利夫兰级的首舰正式在纽约造船厂的船台开工建设,铺设龙骨。
- 纽约造船厂在建造前,还专门空出一天对美国海军船政局(BuShip)提出了他们龙骨和舰体建造的改进意见,试图应对克利夫兰级水面舰体复原性与平衡性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这个修长的舰船设计大胆地使用“内倾式舰体(tumblehome)”。这样偷偷把舰体增宽,略微加大吨位后,稳定性会一定程度增加,同时舰内空间也会拓展,而同时装甲带等定制均可以保持不变,甚至可以更换掉一些小型防空机枪以配置更高效的大口径防空机炮与弹药。
- 虽然事后证明,这个改进对处理复原性问题并没有太大帮助,但因为符合了总委会对防空的新需求,纽约造船厂又承诺绝不会延迟交付,各部门最终在一个月后(8月2日)批准了这项修改建议,应用到克利夫兰们的建造中。
- 1940年12月2日
- 自克利夫兰级首舰克利夫兰动工后的第5个月,同样的内倾式船型终于在第三个船台上动工。
- 截止至目前为止的所有“争吵成果”逐步开始在这艘新生的克利夫兰上显现(没错,总委会和各部门还在扯皮)。虽然并不像次年建造的几位妹妹那样有显著提升,但“第三骑士”的武装较之初设克利夫兰和装备了SP飞控雷达的哥伦比亚再次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最直观的就是与自己的两位姐姐相比,数量明显增加的防空武器。
- ——她叫蒙彼利埃(USS Montpelier),以花岗岩闻名的山城。
- 1942年2月12日
- 蒙彼利埃建成入水。入水仪式由蒙彼利埃市的市长夫人,莱丝丽·赛耶·科里女士(Mrs. Lesley Sayer Corry)主持。
- ——此刻,东南亚战场上日军如水银泻地,势不可挡:新加坡即将沦陷,而泰国对英美宣战后,英军最终被迫撤出马来亚;拉包尔港也在半月前被日军占领,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间成为日海军面向所罗门群岛最坚实的前线母港与军事重地。
- 太平洋战场上,刚刚经历珍珠港惨痛事变的美国海军全面处于战略被动,急需新生力量抵御日海军的下一轮进攻。而蒙彼利埃也必须尽快完成舾装后,立即前往增援,没有任何多余的时间。
- 1942年5月8日
- 【珊瑚海海战】美航母编队以惨重代价遏制住了日军在南太平洋的前进势头,澳大利亚得以保全。
- 1942年6月4日
- 【中途岛海战】美航母编队取得决定性胜利。
- 1942年8月7日
- 【瞭望塔行动】美军突袭登陆瓜岛,所罗门海战开始。
- 1942年9月9日
- 蒙彼利埃舾装完毕,正式服役,首任舰长为莱顿伍德上校(Captain Leighton Wood)。
- 这近半年间,太平洋战局在美海军奋战与各种骚操作下产生了“奇迹般的逆转”。但日海军在所罗门海域不断的坚持可以看出,他们并不会就此甘心咽下失败——为此,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完成海试,抵达前线与战友并肩作战。
- 1942年12月12日
- 蒙彼利埃在费城海军船坞完成所有海试,准备启程经夏威夷开赴南太平洋前线,前往美国海军的前线母港——以斐济、瓦努阿图和新喀里多尼亚组成的“三角泊地”。
首战伦内尔(Battle of Rennell Island)展开/折叠
- 1943年1月18日
- 蒙彼利埃进驻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
- 此时,克利夫兰(驻扎埃法特)与哥伦比亚(驻扎圣埃斯皮里图)已经提前到达,并开始对瓜岛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蒙彼利埃或许期待着姊妹舰重逢,不过她抵港后第一个见到的,是那位将在不久的将来与她并肩作战,一同缔造传奇的舰队指挥——亚隆·斯坦顿·梅里尔(Aaron Stanton Merrill)。
- 1943年1月23日
- 事实上,梅里尔此时依然是海军上校(Captain)(感谢NGA网友指正,也欢迎更多民间大佬留言,为wiki编辑添砖加瓦~),从军衔上说担任一支分舰队指挥官还有些稚嫩。曾担任过驱逐队指挥官与印第安纳(USS Indiana, BB-58)舰长的他,和蒙彼利埃作为战舰一样,对于“真正指挥一支以巡洋舰队为核心的特遣战斗群”也是一位新人。面对司令部让他出任新组成的第12巡洋分队(Cruiser Division 12, CruDiv 12)指挥官的命令,他心中或许也有些忐忑,但作为海军世家与杜伦大学海军学系的教授,在作战理论与经验上都有保证——从各个方面说,他都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海军指挥官了。
- 第12巡洋分队的组成最初为克利夫兰,哥伦比亚与蒙彼利埃三舰,预计将加入第四舰丹佛。这支舰队将是对克利夫兰级巡洋舰战力的实战考试——梅里尔对此认识很深刻。他一眼便相中了最新锐的蒙彼利埃作为分队旗舰与自己的座舰,或许也是一种“同为新人”的缘分。
- 1943年1月27日
- 已经在埃法特(Efate)集合的第12巡洋分队,三艘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并入TF 18赶赴伦内尔岛,执行对瓜岛的增援运输行动。
- ——尽管日军前线士兵均不愿放弃,但日军高层已制定好计划撤离瓜岛(ケ号作战):在用“大规模空袭”作障眼法的同时,瓜岛日军全部“鼠运输”集中撤出,并再度在新乔治亚岛(New Georgia)布置新防线。但美军方面司令小威廉哈尔西却对表面上的一系列情报做出了误判,认为这是“又一次日军试图夺回瓜岛的大规模作战行动”。于是他立即通知各作战单元,以企业领衔再一次对瓜岛美军据点进行增援,轮换驻岛的海军陆战队第2团。
- 其中南面的伦内尔岛(Rennell Island)方向掩护登陆的就是TF 18:除第12巡洋分队外,还有两艘护航航母希南戈与苏瓦尼,威奇塔、芝加哥与路易维尔三艘重巡洋舰,以及8艘驱逐舰——其中,芝加哥刚刚从萨沃岛海战的创伤中修复。
- 【TF 18:希南戈,苏瓦尼,蒙彼利埃,克利夫兰,哥伦比亚,威奇塔(FF),芝加哥,路易维尔,拉·瓦利特等8艘驱逐舰】
- 1943年1月29日
- 【伦内尔岛海空战(Battle of Rennell Island)】
- 作战计划十分简单:由TF 18开路,掩护运兵船登陆瓜岛后,TF 18舰艇直奔瓜岛以北的图拉吉(Tulagi)巡航,确保美军登陆瓜岛时的北部屏障,直至完成行动为止。
- ——但TF 18总指挥吉芬少将(RAdm Robert C Giffen)显然高估了两艘护航航母的航速,致使巡洋舰们无法在规定时间(当晚9点左右)抵达图拉吉海域展开巡航。于是,他在下午2点时分下了一个决定:抛下两艘护航航母,留两艘驱逐舰保护,自己单独率领所有巡洋舰与6艘驱逐舰以复纵阵型直奔图拉吉。
- 日落时分
- 梅里尔听命领着三艘海上骑士担任复纵的左翼,但他想必已经看出了问题:为什么TF 18需要配两艘护航航母?这不仅仅是为了给瓜岛补充战机与给养这么简单。在日军海上力量逐一被打退的当下,美军舰队的威胁除了来自水下的潜艇,就是来自空中。吉芬少将根据已知的潜艇情报一直在令本舰队执行“反潜作战”,恰好是日军实行空袭的好时机:此时脱离两艘护航航母的CAP范围是十分不明智的,尤其是在即将入夜,CAP陆续返航的当下——舰队中除了企业的舰载机队,可没有人敢在夜间巡航。
- 夕阳西沉时,舰队航行在伦内尔与瓜岛之间,TF 18突然多艘舰艇探测到了西面而来的不明飞行目标——16架一式陆攻(705航空队),15架九六式陆攻(701航空队),共31架陆航鱼雷轰炸机正在向舰队南面迂回,准备从舰队东侧“背阳面”发动攻击:这正是日军掩护撤退的佯攻空袭机队。
- 19时19分
- 最先攻击的是16架一式陆攻,他们从舰队东面发动进攻,但鱼雷无一命中,且众舰防空火力击落1架一式陆攻。
- 吉芬少将松了口气:他自信日军不会再有第二次空袭了,于是命令舰队结束“之”字形规避动作,保持原航速原方向不变前往图拉吉。
- 19时38分
- 夜幕降临,突然夜空中撒过大量照明弹,15架九六式陆攻开始进攻——这次他们明显瞄准了在之前海战中负伤的芝加哥。
- 尽管众舰全力防空击落2架敌机,但因为准备不足,芝加哥被连续两枚鱼雷命中,引擎熄火停在了原地;TF 18旗舰威奇塔也受到了一枚鱼雷直击,但幸运的是该鱼雷并没有爆炸。
- 20时08分
- 面对芝加哥的境况,吉芬少将不得不命令舰队调转方向,往南向护航航母编队靠拢——芝加哥由路易维尔牵引,脱离该水域。
- 1943年1月30日
- 哈尔西听闻了芝加哥重创的回报十分重视,立即命令已经与企业会合的两艘护航航母务必在拂晓时分抵达TF 18上空执行CAP,同时企业的战斗群向其靠拢,并命令一艘拖曳船接替路易维尔,一定要将芝加哥拖回港口。
- 8时整
- 哈尔西的所有命令都得到了执行:CAP已经抵达TF 18上空,并一直至当天下午2时不断驱离着试图侦查的日机。
- 12时15分
- 瓜岛发来电报:一名澳军在所罗门海域的海岸侦察兵通知,一支11架一式陆攻(751航空队)正在朝舰队扑来,预计将在下午4时抵达舰队所在方位——但此时哈尔西下令TF 18不要管芝加哥,直接撤出战场返回埃法特港。
- 15时整
- 梅里尔接到哈尔西的指令,下令蒙彼利埃带着克利夫兰与哥伦比亚,和威奇塔、路易维尔立即出发,直接撤往埃法特——留下芝加哥单舰有企业的战斗群与本队的六艘驱逐舰保护。
- 15时54分
- 空袭降临:尽管企业的CAP击坠大量日机,但最终芝加哥还是再度身中四枚鱼雷沉没。而六艘护卫的驱逐舰中,拉·瓦利特(USS La Vallette, DD-448)也遭受重创。另一边,梅里尔则带领众巡洋舰安全返回了埃法特。
- 1943年2月7日
- 日军最后一批驻军乘着夜色离开了瓜岛。
- 自“瞭望塔行动”以来,美日两军围绕瓜岛“为了一个飞机场”你来我往,在恶劣环境中作战长达数月之久。现在一系列战事终于落下帷幕:虽然其他各支舰队增援瓜岛的目标全部达成,但日军也因此在这几天内可以从容不迫的从岛上撤走,抵达新乔治亚岛建立防线——直至今日,美军高层这才恍然大悟,摸透了“ケ号作战”的战略意图。
- 当然,哈尔西与尼米兹也对吉芬少将的行动大为恼火,均明文电令全军批评了吉芬少将的冒进行为,引以为戒。但他并没有因这一场失利而被革职,毕竟胜败也是兵家常事。
- 而 蒙彼利埃的首战就这样在沉默中结束了。她第一次经历了战斗的残酷,哪怕连敌人的影子都没见到——往往现实就是如此:你装备最先进的武器,踌躇满志准备大显身手,但战场就是这样一个“总让你感到如此渺小又无力”的地方,哪怕是“最强的战士”也不得不眼见战友的牺牲,咽下自己的悔恨。在第一场战斗中便知晓这个道理,或许更是一种幸运。作为旗舰,蒙彼利埃还需要尽快成熟起来才行。
- (修正内容参考NGA网友(UID:3457)提供资料)[1]
拉塞尔岛登陆:“从头再来”(Operation Cleanslate)展开/折叠
- 1943年2月14日
- 距离上次战斗已经过去了一周:瓜岛完全由美军控制,而日军则在以科隆班加拉岛(Kolombangara)为中心的新乔治亚岛(New Georgia)构筑新前线。哈尔西再一次重申南太战役本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彻底孤立日军在拉包尔港的守备与海军力量”,所以瓜岛西北的新乔治亚岛与布干维尔岛均势在必得,而且必须在日军后撤立足未稳的时候趁势快速推进——日军的确可以在沿途一座座岛屿上不断修筑工事,但美军可不想再打那么多次和瓜岛一样的“烂泥巴仗”。
- 拉塞尔群岛(Russell Islands)是横亘在瓜岛与新乔治亚岛之间的唯一障碍,也是瓜岛的西北屏障,根据3天前(2月11日)海岸侦察兵传回的情报:日军在ケ号作战完成后,在前一周已经弃守了这些曾作为撤退跳板的岛屿,现在这里将成为美军的前进基地。
- 今日,丹佛抵达埃法特港加入第12巡洋分队,同时新的作战任务也下达了下来:蒙彼利埃与“海上骑士”们将与第21驱逐中队(DesRon 21)的四艘驱逐舰(弗莱彻,拉德福特,奥班农,尼古拉斯)新组成TF 68,前往拉塞尔群岛掩护美军将近10000人的登陆行动。毫不意外,TF 68的舰队指挥直接点名了巡洋分队指挥的梅里尔,而梅里尔也因指挥一支“特遣舰队(TF)”而受命升任少将(Rear Admiral,RAdm),蒙彼利埃的舰上也第一次升起了将旗。
- ——这次作战代号为“Cleanslate”,对于参与之前瓜岛战役的美军将士们来说都是一个富有深意的作战代号:瓜岛战役大家或许都犯了很多错,胜利也来之不易,但现在更重要的是抛弃过往的包袱,“从头再来(with a clean slate)”。
- 1943年2月19日
- 蒙彼利埃率领舰队从埃法特启航,前往作战海域——虽然本次登陆预计风险很低,不会遇到什么抵抗,但蒙彼利埃与舰队指挥梅里尔都很清楚,正因如此才更要快,更要注意来自新乔治亚岛方向的舰队突袭或者大规模空袭。
- 【TF 68:蒙彼利埃(FF),克利夫兰,哥伦比亚,丹佛,弗莱彻,拉德福特,奥班农,尼古拉斯】
- 1943年2月21日
- 【拉塞尔岛登陆(Operation Cleanslate)】
- 登陆战在早上6点正式打响,美军主力在拉塞尔群岛的东边主岛(Mbanika)南北两面同时登陆。蒙彼利埃与其他舰艇则在不远处的图拉吉(Tulagi)加油待命:只要登陆部队呼叫海上支援就立刻出发。
- ——所幸,美军登陆如预计一样,本次登陆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反而更像是一次“清理和扫除”:在当天中午登陆主力确保东面主岛全境,而西面主岛则在当天入夜时分(晚6点)确认安全。美军还搜索了日军此前的驻地与其他小岛,均确认安全,拉塞尔群岛此时确认占领。
- 1943年2月22日
- 在最后的登陆部队完成登陆后,蒙彼利埃率舰队来到拉塞尔群岛东南面进行为期数周的巡航,掩护登陆滩头——日军似乎对此次登陆“毫无反应”,所有人此时也都松了一口气,并开始在东南面开始修筑机场与雷达站。
- 1943年2月25日
- 当晚7点45分,梅里尔在蒙彼利埃舰上接到南太平洋司令部命令,哥伦比亚与尼古拉斯将暂时被调离TF 68,分别执行各自的新任务。
- ——对新乔治亚岛的防备依旧不能放松,需要继续施压,所以哈尔西向梅里尔下达了3月份新的对岸压制任务:现在需要蒙彼利埃率舰队返回圣埃斯皮里图补给后,深入新乔治亚群岛,对各岛屿设施进行炮击,对预计安排“6月份的登陆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 1943年2月26日
- 吉芬少将带领的威奇塔,路易维尔和第22驱逐中队(沃勒,康威,科尼)前来会合。TF 68指挥权交给吉芬少将后,全舰队准备返航。
- 1943年3月3日
- 吉芬少将带着威奇塔与路易维尔与舰队分离,留下了自己的第22驱逐中队交给梅里尔指挥。蒙彼利埃和其他舰艇在海上加油后,少了重巡洋舰的全舰队保持高速向圣埃斯皮里图返航——直到现在,日军对于拉塞尔群岛的状况依旧“毫无反应”。
- 1943年3月4日
- 蒙彼利埃率舰队返抵圣埃斯皮里图,圆满完成此次作战,但全舰队还需要快速补给完毕,紧急前往新的战场。
夜战布莱凯特海峡(Battle of Blackett Strait)展开/折叠
- 1943年3月4日
- 蒙彼利埃率领TF 68再度从圣埃斯皮里图起航:这次是对新乔治亚岛各岛上设施执行炮击任务,也有极大可能会与日驻守舰队发生“遭遇战”。
- ——这也是蒙彼利埃第一次与日军舰艇“面对面交锋”。但从前方获得的情报上看,日军的主力舰队这段时间并不会出现在该区域,最可能遭遇就是日军的“鼠运输”——由驱逐舰、鱼雷艇与海岸护卫艇组成的高机动运输舰队。
- 【TF 68:蒙彼利埃(FF),克利夫兰,丹佛,弗莱彻,拉德福特,尼古拉斯,奥班农,沃勒,康威,科尼】
- 1943年3月5日
- 蒙彼利埃率TF 68继续发挥舰队的“高速优势”,在第二天就出现在了新乔治亚岛海域。
- ——面对多个炮击目标,梅里尔立即将舰队分为了两支:
- 1、第一支是拥有四艘驱逐舰的第21驱逐中队(DesRon 21):尼古拉斯在之前保护狄海文的防空战中用一点近失弹伤害换得了辉煌的8机击落战绩,简单修理后丝毫不妨碍她继续前往新乔治亚主岛西南角,蒙达(Munda)地区执行炮击任务——现在该中队拥有四艘驱逐舰,而新中队成员伊顿正在赶来的路上,完全可以独当一面。
- 2、第二支则是蒙彼利埃带领,三艘巡洋舰与三艘驱逐舰组成的主力舰队:她们从新乔治亚主岛与科隆班加拉岛间的库拉湾(Kula Gulf)直插群岛的中心地带,炮击科隆班加拉岛东南维拉河(Vila)沿岸的日军设施,然后出湾从群岛北面返航。
- 23时30分
- 蒙彼利埃率领舰队进入库拉湾,一边前进,一边主动开启雷达索敌。
- ——梅里尔少将对各种新型搜索雷达极为重视:拥有“学院派背景”的他主张要充分分析并活用雷达情报。当时这种“稍显理论化”的信条,在当时还充满“实战至上主义”的美军前线指挥官间还有着不少争议。
- 但毫无疑问,接下来的一战将证明梅里尔相信的各新式雷达设备的实战功用:此时在库拉湾内,正好日军驱逐舰村雨(Murasame)与峰云(Minegumo)刚刚向科隆班加拉岛上的日军驻军运送完物资给养,正准备起航驶出库拉湾,而这毫无疑问将与梅里尔率领的舰队遭遇——正值午夜,两艘驱逐舰对迎面驶来的蒙彼利埃等舰毫无察觉。
- 1943年3月6日
- 【布莱凯特海峡战役(Battle of Blackett Strait)】
- 0时57分,蒙彼利埃等舰的雷达上显示出了两个明显的侦测信号——梅里尔立即下令对雷达信号反馈的舰影进行解析,迅速辨认出了这是两艘日军驱逐舰。
- 立时,蒙彼利埃等舰全部舰炮锁定雷达显示出的两个舰影。
- 1时01分
- 梅里尔少将下令,蒙彼利埃众舰对两艘驱逐舰中靠前领航的舰影进行齐射:炮管喷吐烈焰,漆黑的库拉湾水域瞬间被烟火隆隆。
- ——领航的村雨显然毫无准备,六轮齐射全部命中,舰上立刻陷入一片火海。
- 1时05分
- 村雨失去全部动力,漂浮在库拉湾水面上——蒙彼利埃确认其失去行动能力后,下令全舰队炮门对准第二艘驱逐舰峰云,一分钟后再一次炮火齐射。
- 1时10分
- 峰云在美舰舰艇猛烈炮火攻击下沉没。
- 1时15分
- 在水面上停滞的村雨最终由沃勒(USS Waller, DD-466)的鱼雷命中发生剧烈爆炸,断裂为两段后快速沉没。
- 蒙彼利埃得到确认“两艘驱逐舰全部沉没”后,率领众舰继续向目标维拉河(Vila)附近开进。全舰队对目标区域炮击长达16分钟后,从库拉湾撤离。
- 1943年3月9日
- 蒙彼利埃的主力舰队与没有遇到任何敌情,完成炮击任务的第21驱逐中队会合,在海上加完油后,返抵埃法特(途中还偶遇了一艘美军潜艇)。
- ——布莱凯特海峡战役是一次非常经典的雷达实战案例:梅里尔指挥蒙彼利埃率领的舰队,在无伤情况下击沉两艘驱逐舰,为美军进攻新乔治亚岛赢得了海面上的主动。战斗次日,美军三艘老式驱逐舰在布莱凯特海峡大范围布置水雷封锁海峡,立刻就使得亲潮,阳炎与黑潮三舰在该水域遭受重创,黑潮沉没。
- 此战也同样标志着,面对美军先进的雷达系统,日军舰艇的“夜战优势”正在被逐步磨平。
新乔治亚激战(Operation Toenails)展开/折叠
- 1943年3月9日
- 当蒙彼利埃带领众舰回到埃法特后,“失踪了”小半个月的哥伦比亚又重新冒了出来,回归第12巡洋分队——在其他一些巡洋舰(例如火奴鲁鲁、圣路易斯与海伦娜的第9巡洋分队)休整完毕返回前线之际,梅里尔与蒙彼利埃带着整支舰队也进入难得的轮休周期,获得了一周休整的时间。
- 当然,梅里尔少将也很关心前线的战况:据说在黑潮因水雷沉没后,日舰开始谨慎地在新乔治亚岛周围海域开始了排雷工作,类似消耗战术已经很难再得手,那么接下来如果日军有意夺回所罗门海域的控制权,那么就是硬碰硬的正面较量了……
- 1943年3月15日
- 梅里尔接到命令:蒙彼利埃率领的第12巡洋分队与五艘驱逐舰整编,挂名TF 19,驶离埃法特,前往圣埃斯皮里图执行训练任务(驱逐舰在过程中轮换)。
- 【TF 19:蒙彼利埃(FF),克利夫兰,哥伦比亚,丹佛,沃勒,伊顿,菲利普,朗肖,康威】
- 1943年3月16日
- 行进途中,蒙彼利埃的TF 19与萨拉托加的TF 14会合,展开联合训练。
- ——当舰队中出现了一艘主力舰队航母,那么围绕航母的演训就必不可少了:这对于第12巡洋分队,尤其是蒙彼利埃来说,还是第一次。
- 【TF 14:萨拉托加,圣胡安,麦考尔所在第6驱逐中队】
- 1943年3月18日
- 蒙彼利埃抵达圣埃斯皮里图,训练两天后返回埃法特。
- 1943年3月30日
- 蒙彼利埃抵达埃法特——航程中继续一边加油,以便持续训练,抵港后再次获得一周休整时间。
- 1943年4月7日
- 蒙彼利埃率舰队驶离埃法特,与企业的TF 15会合进行训练,持续到4月10日。
- ——接下来的两个半月时间,蒙彼利埃一直驻扎在埃法特港,等待对新乔治亚岛作战时刻的到来……
- 【TF 15:企业,圣戴安娜,利安得,布坎南等三艘驱逐舰】
- 1943年6月27日
- 梅里尔少将接到命令:对新乔治亚岛的掩护登陆与攻击舰队,TF 36成立。蒙彼利埃的第12巡洋分队将与普林格尔的第22驱逐中队共同编成TF 36.2,从埃法特起航赶赴作战海域。TF 36还有另外两个主要分队分别是火奴鲁鲁的TF 36.1与两天后将成立的萨拉托加的TF 36.3。
- 该分队将由梅里尔亲自指挥,不仅需要掩护登陆,还需要与随时可能前来支援的日本舰队作战:可以想见,日军既然在这里筑起新防线,就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地轻易撤退。更重要的是,虽然战术上也有“直接空袭本阶段作战目标,拉包尔”的选项,但因为在本区域日军占有大量机场,本区域内陆航优势依旧在日军手中——新乔治亚岛主岛西南角的蒙达(Munda)就有日军一座大型机场与军事据点。该机场已经对瓜岛亨德森机场构成严重威胁,使得岛上友军设施以及范围内被轰炸成为了常态,作业进展缓慢。
- 【TF 36.2:蒙彼利埃(GF),克利夫兰,哥伦比亚,丹佛,普林格尔,沃勒,菲利普,朗肖,索夫利】
- 1943年6月30日
- 【新乔治亚登陆战(Operation Toenails)】
- 美陆军与海军陆战队数个团与突击营开始对新乔治亚岛东南面多个岛屿与港口进行登陆,用3天时间迅速控制旺乌努(Vangunu)、伦多瓦(Rendova)与主岛东南半部。
- ——与此同时,蒙彼利埃率舰队趁夜一路向北,抵达了新乔治亚岛西北后,炮击肖特兰群岛的庞波朗(Poporang)与巴拉莱(Ballalae)两岛,吸引可能南下的日军舰队,并在必要时刻实施拦截,掩护新乔治亚的登陆行动。
- 1943年7月1日
- 克利夫兰与丹佛脱离舰队,带索夫利与朗肖同赶来支援萨拉托加的北卡罗来纳会合——蒙彼利埃率剩余舰队继续活动于新乔治亚岛以北海域。
- 1943年7月5日
- 克利夫兰、丹佛与两艘驱逐舰归队,蒙彼利埃随后率全舰队返回新乔治亚岛以南,站住了伦多瓦岛西面海域,防止日军舰队从南方经过布莱凯特海峡窜入库拉湾,并于晚10点偷偷溜出该海域,退往瓜岛补油。
- ——经梅里尔的蒙彼利埃舰队封锁,库拉湾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口袋”,日舰队只剩下北面的湾口可以出入舰艇。可是日军此时依旧无意放弃新乔治亚的控制权:超过4000名日军通过以新月为旗舰的十艘驱逐舰“鼠运输”当晚增援库拉湾西岸的科隆班加拉维拉河基地。
- 而根据作战计划,为了围攻蒙达地区,美军也必须掌控库拉湾湾底,蒙达北面的白洛克港(Mbaeroko Harbor):于是一支4600人的美军突击部队在当日早晨于库拉湾东岸预定的莱斯锚地(Rice Anchorage)登陆,沿岸向南突进占领白洛克,和南面早已占据伦多瓦岛,与蒙达隔海峡对峙的美军形成合围之势。
- ——而掩护这支登陆部队的,正是TF 36.1,由火奴鲁鲁,圣路易斯与海伦娜组成的第9巡洋分队与四艘驱逐舰(尼古拉斯,奥班农,谢瓦利埃,斯特朗)。该舰队在掩护完登陆后,当日立即对库拉湾沿岸白洛克,维拉河基地等各处日军据点分别进行炮击。炮击一直持续入夜,日军打开照明弹集中对美军驱逐舰队进行密集反击,斯特朗受创过多沉没湾内,谢瓦利埃重创退出湾区,拉德福特与杰金斯轮换入队。
- 此时火奴鲁鲁率领的舰队大量消耗弹药,准备及时撤出湾区返回补给,等待登陆部队拿下白洛克的好消息,但一个意外状况令她们留在了湾内:当天在莱斯锚地登陆的美军部队因丛林地形而行动迟缓,只前进了8公里。未达成目标前他们仍需要海军舰艇沿岸支援,所以当晚火奴鲁鲁的舰队留在了库拉湾内。也就在此时,新月率领的最后一批增援舰队进入了库拉湾……
- 1943年7月6日
- 【库拉湾海战(Battle of Kula Gulf)】
- 凌晨1时,火奴鲁鲁接到了拦截日军驱逐舰队的命令:如果放任增援,不管是维拉还是蒙达,之后的作战难度都会大幅增加。全舰队迅速开始在港内索敌,并很快在依靠海伦娜的雷达发现目标。
- ——此刻,海伦娜面临一个抉择:是否开火射击。因为昨日夜间对各岸基日军据点持续炮击,她夜间用的无焰炮弹已经打完了。而如果使用无烟炮弹,整个库拉湾的夜空都将被她15门主炮的火光映成白昼,日军探照灯和照明弹的功夫都省了,而自己将面对十艘驱逐舰的鱼雷齐射。但为了按计划完成战略目标,这次增援必须被击退,不然陆上攻势将承受更多损失。于是,第9巡洋分队全体,包括海伦娜在内,最终毅然率驱逐舰集体开火——库拉湾海战爆发。
- 只用了6秒,新月与该驱逐舰队指挥官一同沉没湾底,而所有日驱逐舰也第一时间看到了那“如灯塔般的耀眼火光”,几乎所有鱼雷齐射立即朝该舰而去。海伦娜立即被重创(详见海伦娜舰船介绍)。双方激战后,日驱逐队被迫撤退,日军对新乔治亚增援行动基本失败。尼古拉斯与天雾在之后分别救援各自落水船员时又发生单挑,天雾受创。
- 17时30分
- 接到库拉湾海战消息后,蒙彼利埃舰队在梅里尔指挥下立即从瓜岛启程,直奔库拉湾,试图将任何想要离开库拉湾的日舰艇全数拦下。
- 1943年7月7日
- 凌晨,蒙彼利埃率舰队抵达库拉湾,未发现敌舰,只能返回——沃勒发现一艘不明潜艇并使用深水炸弹反潜。
- 当日返回瓜岛补油后,再度于夜间重返库拉湾巡航。
- 1943年7月10日
- 蒙彼利埃舰队最后一次在库拉湾巡航,搜索敌舰——确保再没有日军从库拉湾而来的增援后,次日凌晨返回瓜岛驻地。
- 1943年7月11日
- 蒙彼利埃率舰队再次启程前往新乔治亚岛南面的伦多瓦岛,随行驱逐舰除原本的第22驱逐中队外,再增5艘,达到了10艘之多——蒙达攻坚战正式打响。
- 据陆上部队的口径,他们简直恨透了策划这场登陆的任何一个军官:172和169两个步兵团从另一侧的Zanana滩登陆。虽然绕过了日军正面阻击,但他们却要穿越层层丛林,导致两团的进攻锋线非常难以协同。最终在当日169团从北面包夹,正面进攻日军防线连续苦战时,在他们左翼的172团还在“和藤蔓与毒虫做搏斗”。
- 海军指挥官们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萨缪尔·艾略特·莫里森海军少将(Samuel Eliot Morison)在回忆中直接写到:“这可能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愚蠢的作战中犯得最严重的错误(冲绳战役除外):蒙达东面紧邻的Laiana滩才应该是172团正确的登陆场,这里有我们海军的舰炮掩护,也是能够得到伦多瓦预备队增援最近的地点。”
- 1943年7月12日
- 莫里森少将说的没错——梅里尔此时率领蒙彼利埃舰队已经开始对蒙达与各处沿岸据点进行持续不断的炮击压制:但是对于丛林深处,各舰艇着实爱莫能助。而与此同时,白洛克的围攻战也遇到了困难。
- 新乔治亚岛的南北攻势同时受挫,但浩大的声势着实惊动了日军驻岛主力:他们再度出动4艘驱逐舰增援,准备集结白洛克港。而这一次护卫增援的日海军精锐,是神通率领5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二水雷战队。此时,火奴鲁鲁的第9巡洋分队再度临危受命,在海伦娜牺牲,由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利安得填补上空缺后,三艘巡洋舰率第21与第12驱逐中队共10艘驱逐舰再入库拉湾准备拦截……
- 1943年7月13日
- 【科隆班加拉夜战(Battle of Kolombangara)】
- 第9巡洋分队以几乎员负伤的代价击沉了神通并打退了二水战,但遗憾的是与二水战的交火使得日军的“鼠运输”舰队成功脱离,对维拉河基地完成了增援。
- ——而此时蒙彼利埃也为陆军的进攻支援到了最后一刻:陆军终于进攻到了Laiana滩,确保增援的步兵师可以从这里登陆(没错,原本两个团的任务被多砸进了一个步兵师)。而之后的作战就要看陆军自己的了,哪怕他们之前指定的战略有多么糟糕。
- 1943年7月14日
- 蒙彼利埃率舰队完全全部预定的支援任务,返回瓜岛驻地,并准备前往圣埃斯皮里图进行彻底的后勤补给。
- 1943年7月17日
- 蒙彼利埃率全舰队抵达埃法特,并于后天(19日)抵达圣埃斯皮里图,并开始进行长期休整。
- 1943年8月2日
- 蒙彼利埃率舰队在圣埃斯皮里图海域进行演习:其中包括了夜间索敌、炮击、防空与模拟进攻等诸多科目。
- 演习与训练将持续一个半月,期间偶尔也会与返回港口的萨拉托加所率舰队合练,也有时会前往所罗门海域进行执行巡航任务——四艘克利夫兰级舰艇偶尔也会单独行动,各自执行任务,顺带还会去澳大利亚的悉尼短暂度假。
- 而另一边,新乔治亚岛的战事也终于在一系列波折后在8月末走向了终结:经过艰苦的丛林战,美国陆军与海军陆战队终于拿下了蒙达与白洛克,把日军势力压缩在了科隆班加拉岛上。最终,当美军终于攻下科隆班加拉岛,那已经是10月初……
樱花怒放(Operation Cherryblossom)展开/折叠
- 1943年10月7日
- 当前属于TF 39的蒙彼利埃、哥伦比亚与丹佛应邀参加舰队联合演习(大姐暂时离队)——TF 37/38/39齐聚,在圣埃斯皮里图港外汇集了一支2艘航母,4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以及12艘驱逐舰的主力舰队。演习为期3天,所有舰艇轮换配合编队——TF 39的主要科目为模拟鱼雷进攻。而队中的驱逐舰正是“小海狸中队”的核心分队,以查尔斯·奥斯本为首4艘驱逐舰(克拉克斯顿,戴森,富特)。
- 【演习舰队:萨拉托加,布雷顿,华盛顿,北卡罗来纳,阿拉巴马,马萨诸塞,圣胡安,圣戴安娜】
- 1943年10月10日
- 演习结束,南太战事进入本阶段的“收官时刻”,也是马车轮行动(Operation Cartwheel)的最高潮:按照之前的作战经验,陆军司令麦克阿瑟、海军司令小哈尔西与参谋长布朗宁等讨论总结得失,接下来指定的作战计划将展现“跳岛战术(Island hopping)”的核心精髓,并通过梅里尔、阿利伯克等盟军将领之手将之完全实现。
- ——美军海陆军于本月底将“全线出击”,分别连续发起四次大规模登陆行动及多场小规模岛屿占领,夺下拉包尔港周围日军守备较弱的全部战略要地,包围俾斯麦海,最终彻底孤立其与外界的海空军联系。
- 而TF 39的目标是正面的布干维尔岛(Bougainville):根据作战计划,正面美军的登陆场将绕过日军重兵把守的范围,选择在特里热利群岛(Treasury Islands)与布干维尔中部西南岸的托洛基纳角(Cape Torokina),为下一步突袭新几内亚东北沿岸站稳脚跟。在此期间,蒙彼利埃与整个舰队需要保护好盟军的登陆场,直至盟军构筑起稳固工事与设施——行动代号分别为“好时光(Goodtime)”与“樱花(Cherryblossom)”。
- 1943年10月24日
- 蒙彼利埃留在圣埃斯皮里图,由归队的克利夫兰带着丹佛与“小海狸”的5艘驱逐舰前往第一个登陆目标——特里热利群岛。
- 1943年10月27日
- 【好时光行动(Operation Goodtime)】
- 盟军开始登陆特里热利群岛:这次行动特殊之处在于,登陆主力并不是美军,而是新西兰第3师的第8步兵旅团(8th Infantry Brigade Group)。
- ——特里热利群岛虽然不大,但作为布干维尔南部的门户,与肖特兰互成犄角。更重要的是主岛莫诺(Mono Island)不仅地势较高,视野良好,其南面与副岛斯特林(Stirling Island)还有一处天然深水港,不管是作为前进基地还是雷达站均是上上之选。保证该岛将为接下来行动对情报、防空、补给等各方面提供便利。
- 这场登陆也是接下来大规模作战的“揭幕战”,因为预料到日军会有所反应,所以克利夫兰等舰会抵达群岛北部拦截可能出现的日军舰队。但实际上日军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抵抗,而是派出了航空兵空袭后,美军就顺利拿下了岛南的登陆滩头阵地并开始巡逻全岛。克利夫兰当日返回瓜岛,而蒙彼利埃也随后带领剩余舰艇起航与克利夫兰等舰会合。
- 1943年10月29日
- TF 39全舰队会合,蒙彼利埃受命再任旗舰,由梅里尔指挥共计4艘巡洋舰与8艘驱逐舰开赴布干维尔以南,准备支援下一场对布干维尔本岛的大规模登陆。
- 布干维尔岛是日军拉包尔港正面门户大岛,有日本陆军第17军重兵把守——该军的核心是第6师团(熊本师团):该甲种师团也是攻陷南京,并在中华门制造大屠杀惨案的主要日军部队。根据美军参谋部登陆前的分析,岛上驻守的第17军约37500人,配合海军第八舰队约20000水兵。根据撤退下来的海岸侦察兵(Coastwatchers)情报,参谋部还大致整理出了日军守备分布(见右下图)。新乔治亚岛登陆之前,参谋部希望强攻南面肖特兰群岛(Shortland Islands)与布因地区(Buin),但鉴于新乔治亚最后进攻蒙达与白洛克的“烂尾仗”,参谋部重新评估预计伤亡,决定避免强攻日军据点,而选择“意想不到又守备薄弱”的岸滩进行登陆。
- ——之前对特里热利群岛登陆与此时正在进行的舒瓦瑟尔岛登陆战(Operation Blissful)已经令日军守备向主岛北面与南端集结,而梅里尔接到第一条命令再加把火,对布干维尔岛西北端布卡岛(Buka Island)与东南端肖特兰群岛佯动炮击,进一步吸引日军注意力,迷惑其对美军登陆场的判断。
- 【TF 39当前阵容】
- 第12巡洋分队(亚隆·梅里尔指挥):蒙彼利埃(FF/舰队旗舰),克利夫兰,哥伦比亚,丹佛
- 第23驱逐中队“小海狸”-第45驱逐分队(阿利·伯克指挥):查尔斯·奥斯本(DF/分队旗舰),戴森,斯坦利,克拉克斯顿
- 第23驱逐中队“小海狸”-第46驱逐分队(伯纳德·奥斯丁指挥):斯彭斯(DF/分队旗舰),撒切尔,康弗斯,富特
- 1943年10月31日
- 蒙彼利埃率全舰队途径特里热利群岛,从南面出现在了托洛基纳角——她们还要继续北上。
- 1943年11月1日
- 【樱花行动(Operation Cherryblossom)】
- TF 39午夜抵达预定作战位置。梅里尔看准时间,0时20分下令:全舰队炮击布卡岛目标——佯攻开始。
- 0时40分
- 日军岸防与TF 39炮击交火持续20分钟后,梅里尔感受着战斗烈度,认为已达成目标,于是下令停火:蒙彼利埃率全舰队南下,直奔肖特兰群岛。
- 约6时20分
- TF 39又出现在了肖特兰群岛海域,梅里尔看准时间再度下令:全舰队沿岸炮击肖特兰群岛目标。
- 这次与日军的炮击交火持续超过半个小时:因清晨视野及亮度关系,TF 39也首次出现受创——戴森在与岸防交火过程中被命中,不过并不影响继续作战。
- 7时10分
- 耳边听着南北两边的隆隆炮响,美军收到了登陆命令,开始迅速对滩头发动攻击,布干维尔登陆战正式打响——这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师为核心,共计14000人的大型登陆部队:虽然是新军,但以参与过瓜岛战役的第2师为骨干组建,可谓“训练有素”。
- 眼前是布干维尔岛中部西南的托洛基纳角(Cape Torokina),是奥古斯塔皇后湾(Empress Augusta Bay)内的重要支点,也是参谋部选择的那个“意想不到又守备薄弱的登陆阵地”——按照日军的理解,美军之前所有的登陆都会和“瞭望塔行动”中的瓜岛登陆类似:要有利于机场设施建设的空间,易于海军舰艇停靠并可抵御海上进攻,地势适当崎岖易于建立防御工事后站稳脚跟。但这些条件奥古斯塔皇后湾几乎全部不具备,所以日军在附近的守备几乎可以视为不存在。
- ——奥古斯塔皇后湾对于登陆战是典型的“易攻难守”的登陆场:滩头地势平坦开阔,但土质不够坚韧,也没有植被覆盖,季风呼啸就能把岸头任何东西吹得东倒西歪。在这种地方构筑阵地重铸堡垒还要做为飞机起降作防风措施,十分耗时。更重要的而且因为湾区广大,滩头阵地非常容易被海上攻击……就像美军现在正在做的一样。但对于岛上内陆发起的攻势,美军的登陆场有内陆高地与两侧河流作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 所以,这是一次登陆部队信任海上战役的作战计划——海上难防怎么办:把对方打到不敢进攻不就行了?
- 8时整
- 结束佯攻炮击的蒙彼利埃率舰队返回特里热利群岛,在群岛周围短暂停留后,前往托洛基纳角登陆场以防不测。
- ——与此同时,日军反应也很快。在知道岸防部队无法抵挡登陆后,果断派出大量机队空袭登陆场,意图最大毁伤人员与物资。而整个拉包尔南面的美军各部也因为这场登陆全部联动了起来:舒瓦瑟尔岛的突袭依旧在继续,蒙达的航空部队早已等候后多时开始截击布卡方向的日军轰炸机;护卫登陆部队的驱逐舰们也开始辅助滩头阵地岸基防空,甚至充任起了航空指挥舰,指挥海航战机抵挡一轮轮来自拉包尔与布卡方向的空袭;登陆部队装卸物资争分夺秒,另一边萨拉托加与普林斯顿的TF 38直接空袭了布卡岛机场来牵制日军。
- 20时整
- 蒙彼利埃的TF 39抵达托洛基纳角西南面海域,梅里尔可以看到登陆场上快速清理撤入内陆的物资与人员:布雷舰与登陆舰艇已早在两小时前就开始集体撤离湾区。
- ——根据空战进行中航空侦查的情报,一支由2艘重巡洋舰(妙高、羽黑),2艘轻巡洋舰(长良、阿贺野)、6艘驱逐舰(时雨、五月雨、白露、长波、初风、若叶)以及5艘驱逐舰(天雾、文月、卯月、夕凪、
水无月中途折返)运输队组成的日军舰队正在朝奥古斯塔皇后湾的登陆场开进,意图夺回这片湾区的控制权,孤立登陆部队并对其从海上发动反攻。 - 这是蒙彼利埃为旗舰以来第一次面对“对手火力优于己方”的舰队决战,也是与自己的指挥官梅里尔少将的成名之战:作为“马车轮行动”的关键一役,本战更决定了本阶段对拉包尔港合围的战局态势,以及“跳岛战术”本身的战略价值。所谓“成王败寇”,蒙彼利埃与梅里尔都不能在自己驻守的海域面对这场失败的后果。
传说的诞生(Battle of Empress Augusta Bay)(施工中……)展开/折叠
- 1943年11月2日
- 奥古斯塔皇后湾的夜空上,双方制空权争夺依旧十分激烈——当日凌晨1时30分,美军陆航再度从新乔治亚岛机场起飞,空袭来自拉包尔的南下舰队。多次空袭极大阻碍了日舰队行进,并成功命中羽黑舰体中部,导致日军整支舰队航速大幅下降,为滩头部队做好准备与梅里尔率舰队以逸待劳争取了宝贵时间。
- 层云蔽月,但却为海面上留下了开阔的视野……
- ——这是一个十分传统而经典的二战海战天候,一场骑士们所期望的公正对决:因为不论胜败,你都找不到多余的借口。
- 02时27分
- 【奥古斯塔皇后湾海战(Battle of Empress Augusta Bay)】
- 蒙彼利埃率先确认雷达反应,随后哥伦比亚等舰侦测到相同目标:确认敌舰队全部目标,与侦查情报吻合——虽然此前日舰队妙高与羽黑的水侦也多次发现美舰队,但也仅限于战前的索敌定位。此时实际日方依旧无法确定美舰队的具体战力如何,而梅里尔所依仗的雷达情报比日方确认敌影要早了接近20分钟,也确定了这场海战的先手权。
- 推崇雷达战术的梅里尔少将自然不会放过机会。他果断下令,按照之前的计划,全舰队按分队(Division)单位分成三队:阿利·伯克上校(时任)率第23驱逐中队第45驱逐队(查尔斯·奥斯本,戴森,斯坦利,克拉克斯顿)加速绕行雷达反应的北线准备攻击,伯纳德·奥斯丁中校(时任)率第23驱逐中队第46驱逐队(斯彭斯,撒切尔,康弗斯,富特)调头包抄雷达反应的南线,而自己则亲自率第12巡洋分队(蒙彼利埃,克利夫兰,哥伦比亚,丹佛)坐镇雷达侦测目标的正面,采取T优阵型拦截敌纵队行进方向。两支驱逐队等候梅里尔的命令发动鱼雷打击与炮击接战。
- 02时45分
- (日方记载时间00时45分,因美日记载太平洋战事普遍有2小时时差,以下均取美方时间)
- 此时,川内与时雨也终于确认前方9000米处的美军正面舰影(梅里尔的巡洋舰队),但采取接战措施的机会转瞬即逝:因为梅里尔也同时确认在日舰队北线绕行的阿利·伯克队进入雷击范围,立即下令北线实施鱼雷打击。1分钟后(0246),第45驱逐队四艘驱逐舰在分队旗舰查尔斯·奥斯本带领下对日舰队北翼齐射鱼雷,先手打击(见右图①)。
- ——探知到鱼雷袭来,川内随即率队(时雨,五月雨,白露)进行规避,但规避过程中发生混乱。
- 02时50分
- 蒙彼利埃率舰队全体开火,集火炮击日舰队北线纵队领舰川内。
- 并击落5架敌方飞机。
- (图片来自战舰世界EU官网,仅供参考)[2]
(待施工……)展开/折叠
- 1944年中叶
- 蒙彼利埃参与了马里亚纳战役,并于1944年8月回美大修。
- 1944年11月25日
- 回归太平洋战场前往莱特湾。在巡逻莱特湾任务过程中,击退日方大量的神风特攻飞机,击落四架,并被一架神风特攻飞机撞成轻伤。此后参与美军一系列作战支援任务直到二战结束。
- 1947年1月24日
- 退役
- 1959年3月1日
- 除籍
- 1960年1月22日
- 拆解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