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本段文字,说明该页面未正常加载全局JS,部分功能将无法使用,请点击 刷新 重新加载页面。
如果打开页面显示缩略图创建出错,请点击刷新或页面右上WIKI功能中的刷新按钮清除页面缓存并刷新,如果还有问题,请多尝试几次。
全站通知:

冰与血之忆-塔林

阅读

    

2023-01-18更新

    

最新编辑:某东德人民军上校

阅读:

  

更新日期:2023-01-18

  

最新编辑:某东德人民军上校

来自碧蓝航线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five再利用
某东德人民军上校
指挥官大人~欢迎来到碧蓝航线WIKI,您可以通过百度搜索“碧蓝航线WIKI 碧蓝海事局”直达本WIKI!如果是第一次来访的话,按“Ctrl+D”可以收藏WIKI随时查看更新哦~如果觉得WIKI好玩的话,记得安利给更多人哟ヾ(o◕∀◕)ノ。
本文由 某东德人民军上校编写。未经许可,请勿擅自修改,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带链接。

冰与血之忆-塔林

貌合神离的交易展开/折叠
伊万·费奥多洛维奇·捷沃希扬(И·Ф·Тевосян)

  1935年6月18日,《英德海军协定》签订,德国海军获得了一个名正言顺扩张海军的机会。在那之前,德国人早已迫不及待地将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两舰的龙骨铺上船台,希佩尔海军上将级也开始了建造的准备工作。不过很明显,希特勒的胃口远不止这么大。三条希佩尔海军上将级并不能将巡洋舰队加强到德国人想要达到的程度。但英国人给出的重巡洋舰吨位已达上限,德国人不能继续建造新的重巡洋舰。可一个小小的《英德海军协定》怎能限制的了希特勒的野心呢?海军总司令——当时还是上将的埃里希·雷德尔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打着轻巡洋舰的幌子,建造一型使用150毫米舰炮,其他配置与希佩尔海军上将级基本相同,在战争时可以直接将原先的炮塔替换掉并安装203毫米主炮。这样军舰可以在现有框架下建造,还能向国际社会表达德国“保卫欧洲和平”的真诚态度。
  这个方案得到了通过,两条巡洋舰的代号分别是巡洋舰K(也就是美因茨,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是塞德利茨或威悉)与巡洋舰L,也就是本文的主角,塔林
  不过这个披着轻巡皮造重巡的计划没能持续多久就被否了——倒不是因为小胡子和雷德尔的小算盘被英法发现了,而是当时的国际局势足以让纳粹放手去干而无后顾之忧(不久前,德军刚刚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而英法几乎毫无实际动作)。那么多此一举的行为自然也就宣告结束。巡洋舰K巡洋舰L将基本按照希佩尔级的原方案建造。
  1936年7月18日。巡洋舰L的订单下达。1937年8月2日,巡洋舰L在不莱梅的德意志船舶与机械股份(Deutsche Schiff- und Maschinenbau Aktiengesellschaft)开工建造,建造编号941。1939年7月1日下水,军舰被正式命名为吕佐夫号。下水仪式由威廉·彼雷特泽尔海军上将(Wilhelm Prentzel)主持,还请到了前一代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舰长的遗孀哈尔德夫人出席。在下水前,吕佐夫就已经吸取了“沙恩霍斯特”号等舰的航行经验改用了大西洋型舰艏,而在吕佐夫之前建造的其他同型舰采用的都是直立式的艏柱。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不久之后,《苏德经贸协定》《苏德友好及边境条约》也正式签署,苏联获得了同纳粹德国进行军事技术交流及军备采购的许可。1939年9月,斯大林派出了以造船人民委员会委员伊万·费奥多洛维奇·捷沃希扬(И·Ф·Тевосян)为首的采购团访问德国。在临行前,斯大林嘱咐他说道:
  ——“尽你所能购买尽可能多的战舰回来:记住,每多买一条船回来,就意味着德国人又少了一条能够加强战力的军舰。而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两条船的优势。”
  捷沃希扬确实很好地完成了斯大林交给他的任务。在与德方的谈判中,捷沃希扬狮子大开口,表示苏联准备将德国在建的三条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塞德利茨、吕佐夫)全部买下。德国人当然明白苏联人的意思,但又不好意思驳这个暂时的盟友的面子,而且苏联人开出的附加条件确实诱人:340万吨德国急需的食品及工业原材料。在经过反复权衡后,德方决定将希佩尔海军上将级中完工度最低的吕佐夫卖给苏联。当然,这仅仅是苏联对德军购大单的一部分。在这次访德之行中,苏联海军的专家团获准登上了当时在建的齐柏林伯爵号与即将服役的俾斯麦号,并实地参观了克虏伯的工厂。在这份军购大单剩下的部分中包括德国Skc-31/37防空炮的实物,德制150毫米舰炮的实物及克虏伯双联380mm炮塔及火炮的全套图纸(俾斯麦同款)。苏方甚至提出希望由德国协助苏联在波罗的海修建280mm岸防炮。
  【注释①也许会有人好奇,为什么苏德这两个未来的对手间会有如此广泛的军事交流。事实上,苏德两国的军事交流早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德苏两国一个是一战战败国,另一个则是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双双沦为了“欧洲弃儿”。正因此,双方很快抱团取暖起来。尽管德国因《凡尔赛条约》无法生产任何军用飞机,但因为《拉巴洛条约》的签订,使德国在苏联境内建立了完整的军用飞机研发生产体系。魏玛海军也一度试图在与苏联海军潜艇部队的技术交流中建立起自己的潜艇部队。】
  不过,买船的想法并不出于海军,恰恰相反,海军直到这笔交易谈下来之后才知情的。据库兹涅佐夫回忆:“1936年底,从德国买来了吕佐夫号巡洋舰。我是这样得知这件事的:伊万·费奥多洛维奇·捷沃希扬打电话给我,通知说,已经决定向德国人购买一艘尚未建好的巡洋舰。他这时已经在德国谈判了……越过人民委员部解决海军的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所以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但叫人不安的是另一点,从同捷沃希扬的谈话中了解到:事实上并不仅仅是一艘尚未建好的巡洋舰,我们得到的只是一个没有机械和武器装备的舰体。打算把她弄到列宁格勒,在那里建造完工。我想,‘要是我们来不及得到必要的武器装备、弹药又怎么办?’战争在进行,德国发生什么事都有可能。但决定业已做出,再作争辩也为时已晚。”

彻底决裂展开/折叠
正在前往苏联的吕佐夫(代号L),照片是从德国护航军舰上拍摄的
战争爆发前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1940年2月11日,苏联正式出资1.0655亿马克(折合卢布1.16亿)买下了完工度已达54%的吕佐夫。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德国必须在1941年7月份以前将吕佐夫的所有设备全部运抵苏联,并提供两个基数的弹药储备。此外,以5000万马克的高价,从吕佐夫的娘家德席马格船厂聘请专家组进行协助。未安装的80%的材料将在转让后的十二个月内提供,其余材料则会在十五个月内提供。为了转运至苏联,吕佐夫被重新命名为“L”。根据先前达成的协议,吕佐夫将由德国海军派遣驱逐舰和护卫舰护送至苏联。这次行动的负责人是德国海军少将奥托·费格(Otto·Feige),在随吕佐夫抵达苏联后,他将担任造船总顾问。苏方领导这一工作的是第17中央设计局的设计师萨莫切夫。吕佐夫被列入83工程(Project 83)。
  5月31日,吕佐夫到达列宁格勒海军造船厂(189厂)。尽管苏方早有准备,但抵达后的吕佐夫仍令苏联人大吃一惊。吕佐夫仅安装了两座主炮炮塔,且仅有a炮位的炮塔安装了主炮。而原先约定的防空炮也不见了踪影。(德国人提前将位于Z炮位上的两门火炮拆除作为列车炮使用)吃了大亏的苏联人急忙向德国人讨要舰炮,于是德国人又将舰炮从列车上拆下,经过一番捣腾之后,终于送到了苏联人手里。这只是一个开始,吕佐夫到达苏联之后的建造工作一直麻烦不断。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人的拖沓——一向办事严谨迅速的德国人一反常态,设备常常推迟交货,工程进度十分缓慢。此外,苏联方面在人员培训方面也和德国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分歧。苏联人倾向于把自己的人员送到德国海军学院去培训,而德国人则更倾向于派遣教官到苏联。吕佐夫的海上试航定于1941年末开始,根据培训计划,苏联水兵应在试航前一个月才开始训练,而苏联军官则决定于1941年秋季在德国海军学校接受培训,另有五名军官在塞德利茨试航时跟舰展开训练。德方决定在1942年吕佐夫正式服役时将技术及训练手册发放给苏联海军,但仅限于德文版。
  9月4日,在列宁格勒基地发生设备故障。
  9月25日,军舰终于得到了苏联的正式命名: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1941年2月的一场军事会议上,库兹涅佐夫向斯大林表示了自己的担忧。首先是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原定于1942年完工并入役根据目前情况基本无法实现。其二是通过对德国人种种迹象的分析,德国人很可能在准备对苏的军事行动。他回忆道:“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1941年2月我曾向政府报告,德国人越来越厉害地阻挠对吕佐夫号巡洋舰的供应(这时吕佐夫已更名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不过内部似乎更愿意称之为吕佐夫)。斯大林认真听取了我的意见,并建议往后再详细报告事情的发展情况,他还顺便对全体在场的人说,在德国,我国海军代表的行动受到了限制……”
  6月13日,库兹涅佐夫再次面见斯大林:“……我见到了斯大林,那是我战前最后一次和他见面。我向他报告了各大舰队侦查到的最新情况,谈到了黑海的大规模演习,还谈到德国人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吕佐夫号巡洋舰的供应...他对舰队的战备工作没有提出任何问题。”
  无独有偶,四月底德方代表费格少将借口生病提前回国,而他的继任者却迟迟未到,且德国代表团的人员开始陆续以各种名义离开苏联。6月初,德国中断了对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设备供应。6月21日,最后一批德国代表离开苏联。次日,苏德战争爆发

  【战争爆发,尚未完成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舾装状况】
  (1)4门203毫米舰炮。(B炮位与Y炮位上仅安装炮塔,火炮尚未安装)
  (2)1座双联装37毫米防空炮
  (3)10门20毫米机炮
  (4)动力方面,三台涡轮机仅有两台安装完毕。
  工程总进度64%,技术储备70%。

列宁格勒与“塔林”守护的一切展开/折叠
炸膛后的A炮塔
9月17日被炮火击伤起火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1941年8月14日,舰上仓促组建了以瓦尼法捷耶夫海军中校为舰长的舰员队伍,但只配备了规定编制人数的60%。8月15日,海军军旗第一次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上升起,完成度仅有64%的军舰在海军总司令库兹涅佐夫的命令下破格投入现役。几天后,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对当时在列宁格勒的军舰进行了重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马拉马克西姆·高尔基一起分入了西战斗群。

  9月7日,巡洋舰向进攻列宁格勒的德军开火,打响自己在卫国战争中的第一炮。次日,德军攻占谢利什利堡,对列宁格勒的包围正式形成。
  9月11日上午9时,A炮塔的舰炮在开火时发生了炸膛事故,其左侧炮管发生损坏。不过所幸A炮塔的另一门火炮并未受损(事后苏军分析认为,A炮塔发生的损坏可能是德军交付军舰时的故意破坏所致)。但是仅剩三座火炮的巡洋舰在经过短暂的维修后仍继续向敌人开火
  从9月9日~9月15日,德军开始组织空军对波罗的海舰队进行大规模空袭,不过尚未完工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并不是德国空军的首要目标。9月15日,德军开始使用重炮炮击港内的军舰,17日中午,德军开始对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进行攻击,约有8~12枚210毫米炮弹直接命中船体。舰上上层建筑严重损毁,其中一发炮弹命中了发电机,致使舰上供电全部中断,舰炮也因此瘫痪。下午1点,新任命的舰长巴甫洛夫斯基下令,为了避免人员和军舰遭到进一步损伤要求军舰抢滩,舰上除保留必要警备人员外,其他人员一概离舰。发现苏军不再反击后,德军认为该舰已经丧失作战能力,因而继续开火,防止苏军进行救援。最终,当天下午,军舰以左倾3度沉没,船身基本没入水中,船底陷入淤泥约1.5m。这次攻击中,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共中弹58发,舰上10人牺牲,30人受伤。在7日到17日对地攻击中,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进行了40轮射击,共消耗炮弹676发
  九月底,由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已经沉没,原舰员队伍就地解散。离舰后,舰上军官被派往拉多加湖区舰队以保障“生命之路”,而水兵们则参加了10月3日-8日在彼得沃列茨的登陆作战。德军芬兰湾守备司令乌姆巴什(Wurmbach)对这次行动做了评价:
  “这些登陆行动无济于事,在我方得到增援的岸防部队进攻下,这些年轻人非死即伤。”
  10月底,波罗的海舰队军事委员会对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进行了一个彻底的检查。委员会认为,在现行条件下完全修复巡洋舰基本不可行,但将其打捞起来,恢复舰上供电,作为浮动炮台则是可行的。不过随着冬天的到来,涅瓦河开始结冰,打捞工作不得不暂停。
  第二年春天,涅瓦河解冻后,打捞工作再次展开。不过,4月4日~4月27日间,为了最大可能地摧毁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德军第一航空军发动了“冰上突击”行动,打捞至一半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很快成为德国空军的新猎物,巡洋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再次沉没。
  6月初,不甘心失败的苏军再次开始打捞工作。由于舰距离前线仅3公里,应此打捞及修复工作不得不在夜间展开。(注释②为了最大程度欺骗德军,苏军在夜间将军舰中的水抽出,使军舰上浮并进行抢修,临近白天的时候向军舰中注水,做出军舰仍沉没水中的样子。)经过三个月的奋战,9月10日船体的水密性完全恢复,次日被完全打捞出水,并准备尽快拖往189厂进行修复。
  9月15日,经基本浮出水面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再次遭到德军150毫米火炮的炮击,所幸损伤并不严重。9月17日夜间,在进行了必要的修复后,苏联海军将其连夜拖往189厂进行维修。维修期间对舰上的舰炮和机电设备进行了维修与更换。为了维修船体上的破洞,波罗的海造船厂特地制造了一个12.5×15×8m的大型沉箱。
  1942年12月底,该舰战斗力基本恢复。12月30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恢复射击。她的舰炮再次向德军开火

1943年状态下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1944年年初,在城下待了两年的德军用尽各种手段都无法攻克列宁格勒,苏联最高统帅部意识到是时候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包围了。为了解放诺夫哥罗德,前出卢加河并逼迫芬兰退出战争,苏联最高统帅部准备实施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根据战前计划,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归入第二炮群并被拖到列宁格勒商业火车站的一个发射位置。1月14日,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正式开始,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积极参与了对敌军的火力进攻,仅在1月14日一天内就发射了358发炮弹。1月15日晚上9时20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浮动炮台在A·T·瓦尼凡季耶夫(后来改为A·K·帕夫洛夫斯基)的指挥下炮击了德军的防御工事,发射了250发炮弹。15日至20日,该舰先后射击了沃罗尼亚山、德军在红村地区的指挥所、基尔戈菲观察哨所还有维尔拉斯地区的指挥所,共消耗了800发203毫米炮弹。
  1月20日,在克拉斯诺谢利斯克-罗普辛进攻行动中,部分海军战舰因德军撤出阵地而陆续停止射击,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继续发挥其203毫米主炮远射程的优势向敌军开火,共进行了31轮射击,消耗弹药1036发。
  1944年1月23日,该舰进行了最后一轮齐射
  1944年9月1日,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改名为“塔林”。

战后的重生展开/折叠

  1945年战争胜利后,该舰被拖回波罗的海造船厂进行维修。
  柯尼斯堡(也就是现在的加里宁格勒)解放后,1946年,苏联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陆续向各个收复的波罗的海沿海城市派出了扫雷舰艇和专业的水下爆炸物处理小组,以清理轴心国遗留在各水域和港区的水雷。其中,波罗的海舰队的第75抢险救生队在勘察柯尼斯堡海湾湾底期间,发现了一个大宝贝:自沉于此,舰体情况保存十分良好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四号舰,最后没能完工的,塞德利茨改造航母(为了方便,以下以“威悉”代称)。毕竟是希佩尔级改造而来的,威悉与塔林仍有大量零部件是通用的。于是,1946年被打捞起来的威悉被拖到列宁格勒,阔别了六年的姐妹最终竟以如此方式在列宁格勒重逢了。
  不久之后,在莫斯科举行的一场会议上,斯大林表示希望利用威悉的零件来重建塔林,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威悉一并重建。不过苏联人很快碰了钉子。他们没有在预想的加里宁格勒的军火库中找到威悉改造时拆下来的203mm舰炮,而在苏占区的其他地方也没有发现可供装配的舰炮。苏联人如果能找到舰炮就有鬼了,威悉的改装工作是在不莱梅进行的,并且上面的舰炮在拆除后送到了大西洋防线作为海岸炮使用,而塔林的舰炮则被改装成列车炮并在战争中损毁而此时,这两姐妹的娘家不来梅是盟军占领区,且建造她们的德意志船舶与机械厂遭到了破坏,无法通过订货来获取零件。因此,苏军基本上放弃了按83计划重建塔林的想法,不过威悉上的零件还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1947年8月20日,苏联人从威悉上拆下了塔林所缺失的主涡轮机减速装置(直径3.2米,重8.5吨)。
  在获取原装德国装备的计划受挫后,苏联准备用己方装备重新武装塔林和威悉。1946年,海军指示第17中央设计局按以上要求拿出一个方案。第17中央设计局很快拿出一个装备180mm舰炮的设计(也就是诸位在下面评论180刮痧炮的WOWs设计)不过此时180mm舰炮已经显得较为落后,且重启180mm舰炮的生产还需一段时间(大约2年左右)而重建一条军舰的最低费用更是高达1.6亿卢布。尽管苏联武装力量副部长布尔加宁大将对此并无异议,但高昂的造价还是令海军望而却步。海军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计划。而作为备用零部件的威悉很快被拆解
  之后塔林在列宁格勒漂了几年。1949年年初,随着苏联经济的逐步恢复,海军又想起了塔林。1月12日,塔林按苏联标准重新划分为轻巡洋舰。同年12月23日,苏联海军下达了将塔林按83-K计划重新建成的战术技术任务书,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4座3联装152mmMK-5-бис舰炮
  6座2联装100mmCM-5高平两用炮
  6座4联装25mm2M-3防空炮
  6座4联装45mmCM-20防空炮
  船体配置保持不变,搭载国产通讯、雷达、测距等装置。

1955年的第聂伯河非自航式训练船
1956年的浮动营房ПКЗ-112

  1951年,海军造船总局向上级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认为,为了完成83-K计划,需要耗费最少2.46亿卢布,而建造一条全新的68-бис型巡洋舰(即斯维尔德洛夫级)最多需要3.22亿卢布,且后者比前者技术更加先进。根据目前的海军预算,除非牺牲一条68-бис的建造计划为代价将其建成。因此,在权衡利弊后,这个计划再次被搁置。
  不久之后,第17中央设计局又拿出一个将其改造成训练巡洋舰的方案,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2座3联装152mmMK-5-бис舰炮
  (2)2座2联装130mmCM-2-1高平两用炮(目测是为了给56型驱逐舰官兵提供主炮使用方面的训练)
  (3)2座4联装25mm2M-3防空炮
  (4)2座4联装45mmCM-20防空炮
  (5)航速25~28节
  (6)舰员编制550人,可容纳1000名见习水兵。
  不过这一计划也没有付诸实施。当时波罗的海舰队已经有类似舰只,不需要增加了。
  1953年3月11日,塔林号轻巡洋舰重新被划入非自航式训练船,舰名更改为“第聂伯河”
  1956年12月27日,重新被划为浮动营房ПКЗ-112

  1958年4月4日,该舰除籍。
  1959-1960年作为废金属被出售给黑色金属回收局并拆解。
  同她的四位姐姐不同,塔林最终在苏联度过了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不过塔林也由此创造了一项纪录:寿命最长”的希佩尔级巡洋舰

  • (舰船历史鸣谢某东德人民军上校编撰投稿)
  • (资料来自 https://de.wikipedia.org/wiki/Lützow_(Schiff,_1939)(维基))
  • (资料来自 www.german-navy.de (德国海军历史网) )
  • (资料来自《海陆空天惯性世界》2018年增刊B《永远未完成——卫国战争前的红海军重巡洋舰计划》)
  • (资料来自《二战苏联海军史》吴荣华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ISBN 978-7-5115-2531-4)
  • (资料来自《大战前夜的苏联海军》Η.Γ.库兹涅佐夫著,新华出版社 1981,ISBN 11203·013)

舰名继承

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号反潜巡洋舰,可见其舷号和标志性武器SS-N-14石英反潜/舰导弹
塔林号反潜巡洋舰,可见其船尾的头灯C型火控照射雷达,以及其标志性的烟囱和桅杆。

塔林的两个名字并没有因她的退役而被遗忘,1976年和1979年服役的1134B卡拉级反潜巡洋舰的5号舰和7号舰分别继承了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和塔林这两个名字。这型满排9900吨,搭载8枚SS-N-14石英反潜/舰导弹,堆满各型雷达违章建筑的大型战舰成为了红色海军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反潜中坚力量。两舰均在苏联太平洋舰队服役,但可惜的是苏联解体后两舰均没能活到21世纪,彼得巴甫洛夫斯克2.0在1992年退役,1996年卖给了印度,1997年被拆成了废铁,塔林2.0在1992年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1994年退役,1996年除籍,同年卖给了印度,也拆成了废铁。最后一艘卡拉级巡洋舰刻赤号在2020年2月15日退役,同年同月的24日被拖去拆船厂几个月的时间里变成了铁渣。至此,卡拉级巡洋舰总算是以鬼魂的形式团聚了。
另外叫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还不止卡拉级这1艘,1943年甘古特级的马拉号“复辟”(恢复原名)并抢走了她的舰名,迫使她更名塔林,该舰此前于1941年被德军轰炸坐沉,后使用砖头等物品强行修复作为海上炮台使用,战后被重新浮起,但因受损严重被放弃修复,于1950年再度更名沃尔霍夫转为训练舰,1953年拆解;之后基洛夫级改进型轻巡洋舰(26-Bis型)卡冈诺维奇号因卡冈诺维奇失势于1957年8月更名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传言曾计划转手给PLAN以缓和两国关系,1960年2月6日退役拆解;最新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则是2020年11月25日服役的636.3基洛级改进型常规潜艇,也是俄太平洋舰队的首艘该型潜艇,不过严格意义上说该舰舰名来源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城市名而非前面几艘的战役名,不能算是同名,也因此俄罗斯海军在前面加上了“堪察加”以表示舰名取自城市名。而塔林这个舰名此前也有1艘斯维尔德洛夫级轻巡洋舰计划使用,但被赫鲁晓夫取消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