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本段文字,说明该页面未正常加载全局JS,部分功能将无法使用,请点击 刷新 重新加载页面。
如果打开页面显示缩略图创建出错,请点击刷新或页面右上WIKI功能中的刷新按钮清除页面缓存并刷新,如果还有问题,请多尝试几次。
全站通知:

双联装40mm博福斯海兹梅耶

阅读

    

2021-10-14更新

    

最新编辑:赫尔戈兰-图林根

阅读:

  

更新日期:2021-10-14

  

最新编辑:赫尔戈兰-图林根

来自碧蓝航线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赫尔戈兰-图林根
指挥官大人~欢迎来到碧蓝航线WIKI,碧蓝航线双联装40mm博福斯海兹梅耶数据由碧蓝海事局成员、众热心网友、玩家自游戏中收集整理,装备考究部分由海事局考究组编写中。登陆后可前往单个T级页面,查看或上传对应舰炮弹道、补充数据(卸下放置仓库中查看)、评价、备注。感谢您对WIKI的支持!如果是第一次来访的话,按“Ctrl+D”可以收藏WIKI随时查看更新哦~如果觉得WIKI好玩的话,记得安利给更多人哟ヾ(o◕∀◕)ノ。

基础数据

  • 双联装40mm博福斯海兹梅耶
  • 防空炮
    近程
    双联装40mm博福斯海兹梅耶T0.jpg T0
  • 伤害
    • 初始 38/轮
    • 强化+10(满) 96/轮
  • 标准射速
    • 初始 1.10s/轮
    • 强化+10(满) 0.87s/轮
  • 防空 45
  • 命中 5
  • 大型作战塞壬增伤 强化+11后获得此属性
    • 强化+13 3%
  • 装备参数
    • 索敌范围 30
    • 索敌角度 360
    • 所属阵营 皇家
    • 伤害修正比例
      • 强化+11前 100%
      • 强化+13 118%
  • 适用舰种
    驱逐
    轻巡
    重巡
    超巡
    战巡
    战列
    轻航
    航母
    航战
    潜母
    重炮
    潜艇
    维修
    运输
    风帆S
    风帆V
    风帆M

整装获取
研发路线 双联装40mm博福斯对空机炮Mark IT0.jpg->双联装40mm博福斯海兹梅耶T0.jpg->双联装40mm博福斯STAAGT0.jpg▷查看消耗
图纸获取 其他:军部研究室特别演习•埃塞克斯级复刻特别演习·埃塞克斯级

备注 特别演习•埃塞克斯级据点阶段奖励,个人贡献值奖励,战斗出击奖励
科研二期时加入科研项目
尼克注:
可以理解为低配版双联装40mm博福斯STAAGT0.jpg双联装40mm博福斯STAAGT0

装备考究

历史简介

Mark IV型双联博福斯炮架“海兹梅耶”,上方即是282型雷达

  Mark IV型双联装炮架是由荷兰海兹梅耶公司研制的“海兹梅耶”型三轴稳定炮架衍生而来。
  一战后,德国为规避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将自己的部分军事技术转移到荷兰的H.I.H.海兹梅耶(Hazemeyer)等公司,这大大促进了荷兰军工技术的发展。二战前,荷兰海兹梅耶公司以来自德国的多轴稳定炮架技术为基础,研制了“海兹梅耶”三轴稳定博福斯炮架,炮架不仅拥有可以抵抗舰船摇晃的自稳定功能,还安装有光学测距仪、计算机、辅助瞄准器等设备,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种相当先进的设计
  1930年前后,荷兰也开始了自己的雷达研发。冯·威勒(Von Weiler)等科学家于1935-1941年间对其研制的空中搜索雷达设备进行了多次的测试和改进,并总结出了一大批宝贵经验,在二战爆发前(指1939年9月前)完成了使用雷达进行测距的实验。这些技术与经验也为日后的荷兰Type 289雷达以及RDF 289“荷兰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5月德国入侵荷兰,荷兰的布雷艇雷德·威廉·范德赞(Willem van der Zaan)带着一架“海兹梅耶”原型炮架逃到英国。同时期,赴英“避难”的荷兰科学家借助从荷兰带来的设备和设计图纸,并结合英国的雷达技术以及英国生产的八木-宇田天线,成功研制了Type 289型雷达,并于1941年前后,首次安装在荷兰籍驱逐舰艾萨克·斯维尔斯号(HNLMS Isaac Sweers)的“海兹梅耶”炮架上,这个奇特的组合体结合了“海兹梅耶”炮架的特点,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对敌机的捕获跟踪以及对机炮的自动控制(其中的雷达系统得名“Range & Detection Finder 289”系统)。英军很快发现了其价值并着手研究仿制,遂得Mark IV型炮架。该炮架是一个可以独立运作的双联装炮架,安装有自己的陀螺仪、测距仪、英国的Type 282型雷达、火控计算机(发展自原型炮架使用的“RDF 289”系统),搭载的火炮为博福斯Mark IV型水冷机炮,并使用履带和小齿轮系统进行旋转和俯仰,并通过Ward-Leonard系统提供动力以自动跟踪目标,同时带有自动稳定能力。俯仰角度为-10/+90度,水平自动稳定能力±14°,当横摇超过±12°时,自动跟踪控制系统会停止工作。手动控制模式下,最大俯仰速度为25度每秒,而在电动控制模式下最大俯仰和旋回速度不超过10度每秒。整个炮座连同火炮的重量为7.16吨,后来的Mark IV*型炮座具有更坚固的雷达附件,并且控制系统和陀螺仪相比Mark IV型在某些细节上有所不同。Mark IV型炮架在当时来说实在是太先进了,事实证明其在小型舰艇上使用时有些“微妙”(设计过于前卫、黑科技,但重量大、不够坚固、可靠性不高…)。根据相关记录,Mark IV型炮座大多数时候并不工作在电动模式下,而是通过手动控制。

  以下这部分有趣的描述来自《Destroyer Weapons of World War 2》:

  “众所周知,重达7吨的“海兹梅耶”是一个出色的概念。但不幸的是,想要完全实现这个概念需要比现在的技术先进得多的技术。它不能声称自己是最受欢迎的武器,但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它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在维护过程中,保持“断电”模式时,炮架会不由自主地旋转、俯仰、横滚,如同正在满世界地寻找着什么,好像要从防空炮平台上掉下来一样。诸如“我看见那台‘海兹梅耶’又生病了”这样的话经常出现在船员的闲聊之中。”

  英国自产的Mark IV“海兹梅耶”双联装炮架最早装备于战时紧急建造的S级驱逐舰上,那时已经是1944年左右了。Mark IV“海兹梅耶”对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实验性质远大于实用性质,装备范围也远不及带有RPC系统的Mark V型双联装炮座。其实不晚于1942年,寻找并研发“海兹梅耶”炮架替代品的工作就已经开始,包括“BUSTER”、“STAAG”等概念应运而生。

  经初步比对,游戏中的“海兹梅耶”实际上是Mark IV*型炮架。 Mark IV型炮架雷达平台后方的支撑柱只有一根杆,而Mark IV*炮架在此处使用了三角形的“Y”形结构加固雷达平台,以减小其受开火震动的干扰。这一点在游戏中清晰可见。 Mark IV*比Mark IV型的服役时间更晚 改进型当然比原版晚啦 ,由于资料中极少有关于Mark IV*的单独记录,只能推测其实际服役时间不早于1945年初,亦有较小可能是战后才开始进入服役。

相关图片

延伸阅读

长期施工中...

关于“海兹梅耶”的一些常见误解的查证展开/折叠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资料中将Type 282Type 289雷达混为一谈,甚至认为282和289型都是“英国在荷兰的雷达基础上研制的”,其实这种说法缺乏依据。
  一方面,282型雷达属于英国的Type 282-285雷达系列,这一系列早在1938年就以“海军炮控雷达”为目的开始明确立项研制,其直接产物“Type 284”雷达在1939年末就已经在纳尔逊号战列舰上进行了实测;282型雷达是以上文提到的主要技术为基础、在1939年末海军部紧急要求“研制一种短程防空炮炮控雷达”的最终产物,并且282型雷达在1940年2月完成了岸上测试,1941年开始交付海军,当时主要配合维克斯QF 2磅炮的指挥仪使用。
  而荷兰研制的289型雷达的前身虽然早在1936前年就以“对空搜索设备”的名义开始研发,但四台对空搜索雷达原型机中的两台在1940年5月荷兰投降之后才被运往英国,荷兰的相关科学家也是在荷兰投降之后随荷兰海军余部前往英国,在这之前英国的282型雷达已基本或完全定型。从时间上来看并不存在“282型雷达是以荷兰研制的雷达为基础”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虽然我们不排除英国282-285系列雷达在研制过程中参考了荷兰的技术,或是其核心技术来自其他国家,但资料上并没有提及关于英国282-285系列雷达初期研制过程中得到过荷兰的直接技术支持;何况在当时,各国大都将雷达这种先进技术当做国家机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荷兰科学家抵英后,确实也帮助过皇家海军研究和改良50厘米波雷达(282雷达就是50厘米波雷达)的天线等部件,但此时282型雷达已是成熟产品,即使改良范围涉及282雷达,顶多也就是锦上添花。并且英国也是最早开始研发雷达的国家之一,在雷达技术上有自己的造诣,完全有可能自行攻克大功率磁控管等关键技术,自行研发雷达。(注:1939年英国科学家已经研制成功实用化多股磁控管)
  另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雷达发射机的功率:282雷达使用了NT99型阴极氧化物电子三极管,峰值功率可达15kW(后来25kW);但289型雷达的前身,根据HSA(Signaal)公司(也就是原来的海兹梅耶公司)历史记录描述,冯·威勒等科学家研制的对空搜索装置使用的功率元件并非磁控管,而是4只并联的美国西部电气316A型或其荷兰仿制型号飞利浦TB-04/8型直热电子三极管,输出功率峰值(电子管元件峰值功率一般远大于持续工作时输出功率)仅有1kW,并且那两台原型机(可能是3、4号)在运往英国之后,英国海军部的态度是“对于其装置的低功率表现出很自然的态度”,同时冯·威勒等科学家在使用3号原型机的组件改装成后世所称“289雷达”的过程中,并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其“使用了荷兰技术”将功率扩大。根据战后公之于众的电路图资料,在英国组装的289型雷达,使用了4只并联的英/美制316A型电子管,输出功率峰值还是在1kW左右。在雷达功率输出元件这一核心技术上的比较,更加证明了282型雷达并不是以荷兰的雷达为基础研制的。
  至于为什么282雷达和289雷达长得那么像,这是因为在历史照片中,一台雷达最引人注目的是天线,而发射机接收机等设备往往隐藏在舰体/上层建筑/其他保护设施内,根据HSA相关历史记录记载,289型雷达在组装前,冯·威勒等人对八木天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组装那台后世称为289雷达的时候采用了八木天线,而282型雷达也使用了八木天线。(同时荷兰科学家及技术人员也帮助英国人改进过50厘米波雷达的天线部件,不排282和289型雷达天线都经手荷兰人的可能性)二者的天线尺寸、外形如出一辙,所以这两种雷达看起来十分相似,甚至难以分辨。但这并不能掩盖二者有区别的事实。实际上想要区分海兹梅耶炮架上所安装的289和282雷达的天线十分简单:289型雷达的天线使用了由金属条包围成的类弧形反射面作为反射单元,而282型雷达在这里直接用了弧形金属板;289型雷达的每组八木天线都有4根支撑杆,而282型雷达没有;289型雷达的两个八木天线的反射单元是分开的,在两组反射单元中间有一个明显的缺口,中间能看到用于安放俯仰驱动电机的盒子,而282型雷达的反射面看上去是“连体”的。不过早期版本用于砰砰炮指挥仪的282雷达天线与289型雷达的天线除了反射单元(282使用整体金属板,289使用多个金属条)和俯仰驱动电机盒之外几乎没有区别。
  Type 289雷达的命名之所以也是按照皇家海军对雷达的命名方式,一是因为当时荷兰海军的部分舰艇已纳入英国麾下,二是因为方便统一管理型号。实际上安装在艾萨克·斯维尔斯号驱逐舰上的RDF 289系统,被皇家海军称为“Type 289 of Dutch origin”,毫不掩饰其荷兰血统;且在《Naval Radar》一书中也是以“Dutch developed”,即“由荷兰开发”对Type 289雷达加以描述。
  综上所述,282型雷达是英国自行研制,289型雷达及其前身是由荷兰研制;除了289型雷达采用了和‘282型雷达所使用天线’相似的八木-宇田天线之外,二者没有直接关联。

英国人的 Type 282 雷达展开/折叠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上的282型雷达,其安装在了一台砰砰炮指挥仪上。摄于1941年。

  这是英国研制的50厘米波雷达系列中的第一个型号,其使用了普通发射机。
  研发工作开始于1938年3月,最初的目的是研发一款对海火控雷达(实际上成为了后来的Type 284雷达),但是1939年末,海军部紧急要求研发一款短程对空火炮炮控雷达,也就是后来的282型雷达。1940年2月,282型雷达完成了岸上测试,1941年之后才开始批量供给海军使用。实际上最初进行海上测试的是284雷达的原型机,当时是于1939年末,在纳尔逊号战列舰上进行的测试。
  282型雷达基本参数如下:雷达波频率约为600MHz,波长50厘米(5分米)。峰值功率15KW(后来25KW),脉冲持续时间为1.7微秒,脉冲重复频率为500(每秒钟发送500次脉冲)。天线由一对八木-宇田天线组成,一个用于发射,另一个用于接收。波束宽度为40°×43°,有效探测(测距)范围5000码,测距精度50码。
  最初版本的282型雷达并不是很令人满意,这可能是因为波束宽度太离谱了,以至于测距的时候测得的距离不一定是天线指向的目标 电 波 霰 弹 枪 。战时的改造包括将功率扩大到60-80KW,减小脉冲持续时间到1微秒以提高测距精度,但脉冲重复频率不变。发射机电路也进行了调整,调整之后两台八木天线都可以进行发射和接收;同时雷达波束水平宽度也降到了29°。同时还增加了波束切换功能以提高测量目标准确性(防止误测到别的目标)。Type 282 Mod 1/Mod 2和Mod 3/Mod 4的有效测距距离都达到了6000码,测距精度50码,Mod 1/Mod 2型的侧向精度为5°,到了Mod 3/Mod 4型其精度增加到了1°,分辨率也由330码,13° 提高到了160码,2°。
  282型雷达装备非常广泛,它最主要的是配合维克斯QF 2磅炮(砰砰炮)的指挥仪使用。比如它曾被装在Mk IV砰砰炮指挥仪、胜利号航母和罗伯茨号重炮舰的Mk III指挥仪、以及卡律布狄斯号防空巡洋舰的Mk I指挥仪上,等等。经过改进后的282雷达还被装在了英国自行生产的Mk IV“海兹梅耶”炮架上,这些炮架最早于1944年被安装在一些驱逐舰上。
  实际上针对282雷达的改进于1943年中止,因为英国于1942年开始了262型雷达的研制工作,这种雷达是282型雷达的厘米波继承者,并于战后完全取代了282型雷达。

Type 289雷达诞生的故事:荷兰人的“电子听音器”(1936-1941)展开/折叠
1、梦的开始

  早在二战以前,荷兰就对雷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海兹梅耶公司(后来的HSA公司)在早期雷达火控系统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34年,在瓦尔斯多普(Waalsdorp)工作的科学家冯·威勒(Jhr Ing J L W C Von Weiler)被军方要求开发一种UHF波段无线电话设备。
  1936年的某一天,他制作的超短波(240MHz、1.25米波,这实际上算VHF波段)无线通话设备在海滩与Waalsdorpervlakte之间信号传播距离测试。突然,接收器接受到的信号强度发生了非常微弱的周期性改变,就像收到了什么干扰一样,实验人员发现原来是一只乌鸦飞了过去;片刻之后,一只鲱鸥飞了过去,这种现象再次发生。据现场的科学家分析,刚才的现象很有可能是因为鸟儿反射了无线电波。第二天,一架军用飞机从诺德韦克(Noordwijk)前往霍克·范·霍兰德(Hoek van Holland),正好途径瓦尔斯多普(Waalsdorp),这次干扰和反射的效果比第一天更加清晰。这些测试使冯·威勒(Von Weiler)和范·苏斯特(Van Soest)很快意识到这个现象的价值:可以通过主动探测的方法探测飞机。

  冯·威勒很快总结出了一些结论:
  1.如果发射器和接收器距离很远时,反射效果可以被探测到,那么当发射器和接收器安装在一起时,就可以通过这个现象检测目标。但前提是在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要有必要的屏蔽。
  2.尽管电磁波传播速度极快,但是如果以脉冲的形式发射信号,就可以测量极短的时间。测得的反射波与发射波时间差乘以300km/s可以得出探测器到目标距离的2倍(无线电波从发射器到反射体的时间+从反射体到接收器的时间)。

  在冯·威勒的指导下,一个工作组的大部分员工都参加了这项研究。期间有不少技术员为研发工作提供了新的点子和发明,比如一位技术员塔伯尼(Tabbernée)的发现:为了满足电路中电容耦合的某些要求,他发明了使用了一种被称为Tabbernée电容器的方法。
  脉冲技术和接收器的自动信号屏蔽电路一直是他们的研究重点。同时期,其他国家(比如英国)使用的是连续传输的信号和相聚数十米的独立接收发射天线,由于信号在时域上是连续的,因此很难确定发射电波与返回电波的相位差或者说时间差,因此也很难用于测距。冯·威勒的发明是使用短脉冲式发送和单个天线进行发送和接收。短脉冲可以使得测量时间差非常方便,同时还有别的优点,后文会提到。天线必须要有较大的增益,因为从远距离目标物(比如飞机)返回来的信号强度非常小。
  从理论上讲,对于一种确定类型的天线,其辐射单元的长度与射频信号的波长呈正相关(比如八木天线的辐射单元长度为二分之一波长),因此频率越高,天线的体积就可以做的越小。不幸的是,当时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元件无法产生非常高的频率,这也限制了“电子听音器”的上限频率,因此实验装置的天线比较庞大。同时期其他国家的磁控管也都并未成型或刚刚问世(1936-1938年左右),工作组无法从国外获得可用的技术。
  因此,425MHz(波长70cm)是当时的实验装置能达到的最高频率。装置的发射机脉冲长度为3微秒左右,脉冲重复频率较高,探测10km以内和20km以内时分别使用15000和7500 PRF(“脉冲重复频率”的英文缩写,即每秒钟发送的脉冲次数),峰值功率1KW。发射器使用耦合环回路从谐振腔中获取发射所需要的高频脉冲,该回路通过高频变压器耦合到两条通向天线的平行馈线上,然后传输到天线。发射机使用了4个并联的西部电气产TB 04/8 “苹果”形电子管(注:美国生产的此种管子型号为316A,出售到荷兰后,荷兰人按照本地自产的此种管子的型号称呼之)荷兰也产这种管子,但奈何飞利浦制造的此型号电子管性能不及英美所产,因此用了美国生产的管子,而最终版本的脉冲发生器部分则在平衡震荡回路中使用了两只电子管。接收器为超外差电路,在混频器输入端配备了一个本级振荡器,中频频率6MHz;中频放大器使用的是德国德律风根AF100锐截止五极管德国人又来助攻了。为了避免距离很近的发射器和接收器相互干扰(比如产生自激等),技术人员们采取了很多必要而有效的措施,比如屏蔽和高频去耦等方法。

后人根据图纸复制的“电子听音器”天线模型

  接收器和发射器共用了一个天线,在发射期间,接收器与天线之间的馈线是一直连接着的,并没有进行机械式的切换。在接收器的混频管栅极接有一个通过限流电阻连接的“栅极控制器”,在发射信号的几微秒内,电路通过脉冲信号自动将混频管的栅极电压降到一个较大的负值,从而防止发射器的射频信号直接进入和损坏接收器。由于脉冲有持续时间,最小测距距离为400-500米(3微秒内电磁波会走过约900米距离,900除以2约等于450米,也就是最小测距距离)。
  天线的外形长得很像弹簧床垫的内部,也很像广告牌。天线主要由一个大约3米*3米的反射板(铜网)和64个半波长偶极振子构成。天线的主瓣覆盖了一个角度15°左右的圆锥区域,增益23dBi。在天线主体的下方有一个类似于自行车脚踏板与链条的驱动装置,操作人员用脚踏脚踏板可以控制天线旋转,同时可以用手旋转转轮控制天线俯仰。接收到的信号可以被显示在圆锥形时基阴极射线管上(也就是所谓的“J型显示器”),同时在耳机中也可以听到返回来的信号的声音。在进行搜索时,从耳机中听回声要比盯着显示器轻松许多。为了产生侧音,发射出去的脉冲信号以1000Hz的频率进行了调幅调制,以使接收到的信号能被清楚地听到。这也是这个装置的名字---“电子听音器”得名之处。这个名字也很好得吻合了之前所做的研究。到了二战,这个名字被更准确的名字---“radar”(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所取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雷达。

2、一波三折

  1938年,第一台实验机完成。随后的两年间,针对装置的改进工作也在持续进行。同时期其他国家在雷达的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了类似的诸多困境,而冯·威勒等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尽管当时工作组当时并不知道其他国家正面对的困难。由于旧式的非电子式听音器超级大听筒无法满足探测日益改进的军用飞机,而电子听音器恰好是一种非常好的替代品。然而,无论对于国防部还是荷兰皇家海军,接受这项新兴的技术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一位教授来参观电子听音器,说道:“很好,但是太大了,需要减小尺寸。” 并用手比量出几十立方分米大小的空间。

  1939年,国防部决定秘密地制造NSF (Nederlandse Seintoestellen Fabriek,意为荷兰信号设备厂) 所开发的设备。由瓦尔斯多普的研究人员提供图纸,,由M.斯塔尔(M. Staal)作为应聘工程师协助瓦尔斯多普地区的工作。由于保密原因,他负责协调零件的生产,而零件则分配给3家公司生产(包括海牙的JB van Heijst和Zonen NV)和两个实验室(莱顿大学负责发射器,代尔夫特工业大学负责接收器)。

1939年时,电子听音器正式交付给荷兰陆军时的交接人员合照

  1939年末,伯纳德亲王(Prince Bernhard)参观了电子听音器的演示。不幸的是当天雾气弥漫,没有飞机可以起飞。冯·威勒只能通过瓦尔斯多普的几座教堂反射回来的回波进行演示。
  亲王对冯说:“相比于那些新教徒,你现在可以更好地‘看到’那座教堂。”
  冯:“陛下,为什么您会这么认为?”
  亲王:“嗯,因为那座天主教教堂的顶端有一个巨大的金属十字架。”
  亲王说的很正确。电子听音器可以在15km的距离上以15000PRF检测到德国的福克C.V.侦察机,也可以在30km的距离上检测到体积较大的飞机,特别是集结在一起的飞机群。飞机转弯时,螺旋桨会在回波中引起一种特殊的现象,探测效果更加明显。
  在演示完装置后,一位前国防部长表示,冯·威勒的实验室好像被“完美”的咒语诅咒了一样。以此来对装置完美的效果表示赞叹。

  海军也开始对这个装置产生了兴趣。由于战争的爆发,苏门答腊号驱逐舰(HNLMS Sumatra)上安装了一台原型机。电子听音器也存在进一步改进的可能,甚至可以使用更短的波长,以减小天线尺寸。军方和设计师都希望将波长压到15cm以下,也就是频率2GHz以上,但是当时的技术无法产生频率这么高的有效射频信号。另外,设计师还提出了一种“梯形”结构的天线,这是一种定向天线,两个电偶极子一个在另一个上方,可以在垂直面上产生方向性非常好的波束。同时通过液压驱动装置,天线可以更好地旋转和俯仰。同时还考虑过将电子听音器与探照灯和防空火炮结合。

3、战争·梦碎

  战争爆发时,一共有约4台可运行装置被制造出来,但实际上不同资料在此数字上互相矛盾。1940年5月10日,也就是德国开始入侵荷兰的那天,一台实验装置被安装在用于测试的建筑物屋顶,用于向当局展示新的飞机用敌我识别器(IFF系统),IFF系统对电子听音器发出的信号发出了回应,并且回应中使用了预先编排好的编码。先前的实验中,通过安装在瓦尔斯多普的电子听音器和安装在海牙Grote Kerk塔和代尔夫特Nieuwe Kerk塔上安装的IFF系统的实验来看,IFF系统运行良好。这次演示中,IFF系统安装在海牙Grote Kerk塔上,而不是飞机上,这样做是为了节省飞机。
  1940年5月10日,德国开始进攻荷兰,楼顶的电子听音装置被迅速拆除,并安装在海牙的马里巴安(Hertenkamp),旁边是一对机枪。当德军发动空中攻势时,这套设备及时发现了德军飞机的来袭。为了防止这套设备落入敌军手中,几名士兵用手榴弹将装置彻底炸毁。
  1940年5月14日,在英国海军上将杰拉尔德·狄更斯爵士的陪同下,冯·威勒和斯塔尔乘坐英国驱逐舰威塞克斯号(HMS Wessex)前往英国。根据丹尼·韦尔班(Danny Verbaan)的作品《WEG》记载,冯先是从席凡宁根(Scheveningen)的港口乘坐摩托艇,并转乘英国的马尔科姆号潜艇到达Hoek van Holland的港口,并在此港口登上了威塞克斯号驱逐舰。
  电子听音器的图纸被随行人员用行李箱带走,部分实验装置部件也被运到英国。所有带不走的零部件和图纸,均被付之一炬。
  距今十几年前,瓦尔斯多普博物馆从国防部档案馆中发现了完整的电子听音器图纸,这些副本由海牙的J.B. van Heijst和Zn绘制,完整的图纸目前保存在荷兰国家档案馆。

4、碎梦重圆

  到达英国之后,英国海军部的信号学校对于冯·威勒和斯塔尔等人的研究成果非常惊讶,因为他们仅用一只天线就能进行发射和接收工作。并且“脉冲技术”也使英国人受益匪浅,因为短时间的脉冲可以允许功率管输出远大于额定功率的能量。显然在荷兰进行的部分研发已经领先于英国。另一方面荷兰科学家了解到了英国的磁控管技术,磁控管可以产生比他们之前研究中更短的波长,也就是更高的频率。
  冯·威勒随后前往朴茨茅斯的ASE(Admiralty Signal Establishment,也就是海军部信号研究所,后来被命名为Admiralty Radar Establishment,再后来变成了Admiralty Surface Weapon Establishment (ASWE))。冯·威勒使用来自第三台电子听音器的组件,组装了一台完整的电子听音器。该装置使用了英美生产的316A电子管作为发射机功率管,并使用了英国生产的八木天线(也被称为“鱼骨天线”,因为其形状和鱼骨相似)。该装置被安装在了艾萨克·斯维尔斯号驱逐舰(HNLMS Isaac Sweers)的带有火控系统的自稳定”海兹梅耶”炮架上。该设备与炮座直接相连,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这种形式奇特的防空炮炮架。该系统被命名为Range&Detection Finder 289(RDF 289),亦称“荷兰系统”。这套设备运行良好:当德国和意大利飞机来袭时,防空火炮已经准备好并指向了正确的方向。
  操作RDF289系统的荷兰皇家海军船员收到了一份绝密手册,手册中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了雷达技术的基本原理。该手册还包含有关解决系统故障的方法。为了防止信息泄露,任何的雷达部件和操作手册都不允许被带到岸上,仅能在船上使用。
  1942年11月13日,艾萨克·斯维尔斯号驱逐舰在阿尔及利亚北部海域执行任务时,被德军潜艇U-431击沉。那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RDF289系统,也随着诸多仍未解开的谜团,永远沉入了海中。



  • 参考资料:

  www.navweaps.com (海军武器网站)
  《Naval Radar》诺曼·弗雷德曼 著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Two》 (J. Campbell)
  《Destroyer weapons of World War 2》 by Peter Hodges (1979)
  《British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Two》 The John Lambert Collection
  胆艺轩全球电子管资料数据库
  《The Development of Radar Equipments for the Royal Navy, 1935–45 by F. A. Kingsley》

装备导航

舰炮 驱逐  • 试作型双联装137mm高平两用炮Mk1  • 双联装127mm高平两用炮Mk12  • 双联装127mm副炮  • 127mm单装炮  • 127mm单装炮早期型  • 76mm火炮
轻巡  • 试作型三联装152mm高平两用炮Mk17  • 三联装152mm主炮Mk16  • 三联装152mm主炮(白鹰)  • 双联152mm主炮Mk15  • 双联152mm主炮
重巡  • 三联装203mm主炮Mk15  • 三联装203mm主炮Mk14  • 三联装203mm主炮改进型  • 三联装203mm主炮Mk13  • 三联装203mm主炮
大口径重巡  • 三联装305mm主炮Mk8
战列  • 试作型双联装457mm主炮MkA  • 三联装406mm主炮Mk7  • 试作型三联装406mm主炮Mk6改  • 试作型双联装406mm主炮Mk4  • 试作型三联装406mm主炮MkD  • 三联装406mm主炮Mk2  • 双联装406mm主炮Mk8  • 试作型四联装356mm主炮MkB  • 三联装406mm主炮Mk6  • 双联装406mm主炮Mk5  • 双联装406mm主炮Mk1  • 三联装356mm主炮
鱼雷 水面  • 533mm鱼雷Mk35(4连发射)  • 五联装533mm鱼雷Mk17  • 四联装533mm鱼雷Mk17  • 三联装533mm鱼雷Mk17
潜艇  • 潜艇用Mark 28鱼雷  • 潜艇用Mark 16鱼雷  • 潜艇用Mark 18鱼雷  • 潜艇用Mark 14鱼雷
防空炮 近程  • 双联装76mmRF火炮Mk27  • 四联40mm博福斯对空机炮  • 四联装20mm厄利孔高射炮Mk15  • 76mm高射炮改进型  • 76mm高射炮(白鹰)  • 双联40mm博福斯对空机炮  • 四联装28mm“芝加哥钢琴”  • 双管20mm厄利孔高射炮  • 20mm厄利孔高射炮
远程  • 双联装127mm高平两用炮Mk12(定时引信)
舰载机 战斗机  • F6F地狱猫(HVAR搭载型)  • 试作型XF5U飞碟  • F8F熊猫  • F7F虎猫  • F4U(VF-17“海盗”中队)  • F2A水牛(萨奇队)  • F6F地狱猫  • XF5F天箭  • 试作型XF2A-4水牛  • F4U海盗  • F4F野猫  • F2A水牛
鱼雷机  • XTB2D-1天空海盗  • TBM复仇者(VT-18中队)  • TBD蹂躏者(VT-8中队)  • TBF复仇者  • TBD蹂躏者
轰炸机  • AD-1天袭者  • 实验型XSB3C-1  • SBD无畏(麦克拉斯基队)  • BTD-1毁灭者  • SB2C地狱俯冲者  • SBD无畏
设备 通常  • 高性能舵机  • 高性能火控雷达  • 白鹰精英损管  • 超重弹  • 珍珠之泪  • 小海狸中队队徽  • SG雷达  • 星海B2O区通行证  • PBY-5A卡特琳娜水上机  • 雪顶之梦  • 作战报告:AF  • 100/150号航空燃油  • 火控雷达  • 对空雷达
反潜  • 改良深弹投射器
反潜机  • TBM复仇者(VT-51中队)  • TBM-3复仇者(反潜)
舰炮 驱逐  • 双联装114mm高平两用炮Mark IV  • 双联装120mm高平两用炮Mark XI  • 双联装102mm副炮Mark XVI  • 双联装134mm高炮  • 双联装120mm主炮(皇家)  • 三联装102mm副炮  • 120mm单装炮(皇家)  • 双联装102mm副炮  • 单装102mm副炮
轻巡  • 试作型四联装152mm主炮  • 试作型三联装152mm主炮  • 三联装152mm主炮(皇家)  • 双联装152mm主炮  • 双联装152mm副炮  • 单装152mm副炮
重巡  • 试作型三联装234mm主炮  • 试作型三联装203mm主炮Mark X  • 试作型三联装203mm主炮Mark IX  • 试作型双联装234mm主炮  • 双联装203mm主炮
战列  • 双联装381mm主炮改  • 试作型三联装381mm主炮  • 三联装406mm主炮  • 四联装356mm主炮  • 双联装356mm主炮  • 双联装381mm主炮
鱼雷 水面  • 五联装533mm鱼雷Mark IX  • 四联装533mm鱼雷Mark IX  • 三联装533mm鱼雷Mark IX
潜艇  • 潜艇用Mark 20 S鱼雷-彼得  • 潜艇用Mark 12鱼雷-菲里  • 潜艇用Mark VIII鱼雷
防空炮 近程  • 六联装40mm博福斯对空机炮  • 双联装134mm高炮  • 双联装40mm博福斯海兹梅耶  • 双联装40mm博福斯STAAG  • 双联装113mm高射炮  • 八联装40mm“砰砰”炮  • 120mm高射炮Mark VIII  • 双管20mm厄利孔高射炮Mark V  • 20mm厄利孔高射炮Mark II  • 双联装40mm博福斯对空机炮Mark I  • 102mm高射炮  • 四联装40mm“砰砰”炮  • 双联装40mm“砰砰”炮
远程  • 双联装134mm高炮(定时引信)
舰载机 战斗机  • 海大黄蜂  • 海怒  • 海喷火FR.47  • 海毒牙  • 海喷火  • 海飓风  • 海斗士
鱼雷机  • 试作型旗鱼  • 飞龙  • 火冠  • 火把  • 剑鱼(818中队)  • 梭鱼  • 青花鱼  • 剑鱼
轰炸机  • 梭鱼(831中队)  • 萤火虫(1771中队)  • 萤火虫  • 海燕  • 贼鸥
设备 通常  • 海军部火控台  • 小王冠  • 高性能对空雷达  • 6CRH穿甲弹  • 纳尔逊的旗语  • 女王的日程表(绝密)  • 阿尔比恩的报告书  • 破损的演讲稿  • 归航信标
反潜  • 刺猬弹  • 基础深弹投射器
反潜机  • 剑鱼Mark II-ASV(反潜)
舰炮 驱逐  • 双联100mm98式高射炮改  • 双联100mm98式高射炮  • 127mm连装炮改  • 120mm单装高角炮  • 100mm88式火炮  • 127mm连装炮  • 127mm单装两用炮  • 十一年式120mm单装炮  • 120mm单装炮(重樱)
轻巡  • 试作型三联装150mm五式高平两用炮  • 试作型155mm三连装炮改  • 155mm三连装炮  • 152mm连装炮  • 140mm连装炮  • 152mm单装炮  • 140mm单装炮
重巡  • 试作型203mm/55三连装主炮  • 试作型203mm(3号)连装炮  • 203mm连装炮改  • 203mm连装炮
大口径重巡  • 试作型三联装310mm主炮
战列  • 460mm三连装炮  • 试作型410mm三连装炮  • 410mm连装炮(三式弹)  • 410mm连装炮改  • 410mm连装炮  • 356mm毘式连装炮  • 305mm连装炮  • 356mm连装炮
鱼雷 水面  • 五联装610mm鱼雷  • 四联装610mm鱼雷改  • 四联装610mm鱼雷  • 三联装610mm鱼雷改  • 三联装610mm鱼雷  • 双联装610mm鱼雷
潜艇  • 潜艇用95式纯氧鱼雷改  • 潜艇用96式纯氧鱼雷  • 潜艇用95式纯氧鱼雷  • 潜艇用92式潜射鱼雷改  • 潜艇用92式潜射鱼雷
防空炮 近程  • 试作型五式40mm高射机关炮  • 127mm连装高角炮改  • 100mm连装高炮  • 九六式25mm三连装暴风避盾机炮  • 80mm高射炮  • 127mm连装高射炮  • 76mm高射炮(重樱)  • 毘式40mm连装机枪  • 25mm三连装高射机枪  • 25mm连装高射机枪  • 25mm高射机枪
远程  • 127mm连装高角炮改(定时引信)
舰载机 战斗机  • 试作型紫电改四  • 紫电改二  • 烈风  • 零战五二型  • 零战三二型  • 零战二一型  • 九六式舰战
鱼雷机  • 试作型彩云(舰攻型)  • 流星  • 天山改  • 天山  • 九七式舰攻改  • 九七式舰攻
轰炸机  • 试作舰载型天雷  • 彗星二一型  • 彗星一二型甲  • 彗星  • 九九式舰爆改  • 九九式舰爆
设备 通常  • Z旗  • 九三式纯氧鱼雷  • VH装甲钢板  • 一式穿甲弹  • 治愈系猫爪  • 被定格的彼岸花  • 刺绣锦囊  • 「神石样本」研究笔记  • 结界通行凭证  • VC装甲钢板  • 94式高射装置  • 九八式射击延迟装置  • 九一式穿甲弹
水上机  • 晴岚  • 强风  • 二式水上战斗机  • 瑞云
货物  • “九四式40厘米炮”部件
舰炮 驱逐  • 双联装128mmSKC41高平两用炮改  • 双联装127mmKM40主炮  • 双联装128mmSKC41高平两用炮  • 单装127mm主炮
轻巡  • 试作型双联装TbtsKC42T式150mm主炮  • 试作型双联装SKC28式150mm主炮改  • 双联装SKC28式150mm副炮  • 单装TbtsKC36式150mm主炮  • 双联装TbtsKC36式150mm主炮  • 三联装SKC25式150mm主炮  • 单装SKC28式150mm主炮
重巡  • 试作型三联装203mmSKC主炮改  • 双联装203mmSKC主炮改  • 试作型三联装203mmSKC主炮  • 双联装203mmSKC主炮
大口径重巡  • 试作型三联装305mmSKC39主炮(超巡用)  • 三联283mmSKC28主炮
战列  • 试作型三联装380mmSKC主炮  • 试作型三联装305mmSKC39主炮  • 试作型双联装406mmSKC主炮  • 双联380mmSKC主炮  • 三联283mmSKC34主炮
鱼雷 水面  • 五联装533mm磁性鱼雷  • 四联装533mm磁性鱼雷  • 三联装533mm磁性鱼雷
潜艇  • 潜艇用G7e声导鱼雷  • 潜艇用G7a鱼雷
防空炮 近程  • 试作型55mm Gerät 58防空炮  • 试作型四联装30mm机炮  • 双联105mmSKC高炮改进型  • 双联105mmSKC高炮  • 双联37mm Flak M43机枪  • 双联装88mmSKC32高炮  • 双联37mm手拉机枪  • 37mm机枪  • 四联装20mm MG机枪
远程  • 双联105mmSKC高炮改进型(定时引信)
舰载机 战斗机  • 试作舰载型FW-190 A-6/R6  • 试作舰载型BF-109G  • Me-155A舰载战斗机  • 试作舰载型FW-190 A-5  • BF-109T舰载战斗机  • Ar-197舰载战斗机
鱼雷机  • Ju-87 D-4  • Fi-167舰载鱼雷机  • Ar-195舰载鱼雷机
轰炸机  • Ju-87C俯冲轰炸机  • He-50b舰载轰炸机
设备 通常  • 改良蓄电池阵列  • 改良型水下进气管  • FuMO 25  • 约定的证明  • 533mm磁性鱼雷  • 艇壳改良设计案
直升机  • Fl-282直升机
舰炮 驱逐  • 试作型双联装130mm主炮Model1936
轻巡  • 单装150mm主炮
设备 通常  • 梅之语  • 四神之印  • 寰昌的钓鱼竿  • “宁海号”水上侦察机
货物  • 戊型水上机
导弹  • 上游-1甲  • 上游-1
舰炮 驱逐  • 旧式重火炮  • 12磅长管炮
战列  • 旧式半加农炮
设备 通常  • 航海望远镜  • 果蔬补给品  • 飓风旗  • 帆索组件  • 球形实心弹
设备 通常  • 智慧模块  • 晃悠悠  • 随机单词生成器
设备 通常  • 鮟鱇肝  • 玉米灯笼  • Gamers的证明  • 组徽
设备 通常  • 心之钥匙  • 觉醒宝珠
设备 通常  • 偶像手环
设备 通常  • 煌翼炎龙  • 戴拿爆能加农  • 苍穹喷射机  • 爆裂钻孔机  • 古立特圣剑  • 征战巨坦
货物  • 木龙雕塑  • 帝王蟹(附带小票)
设备 通常  • 形意口琴  • 泡云弹车  • 创世之槌  • N/A  • 默示录  • 神秘的羽衣  • 万灵药剂  • 涡旋风精  • 震耳雷球  • 结晶冰精  • 炙烈炎烧
设备 通常  • 忍术卷轴  • 忍者装束  • 忍者大师徽章
通常  • 苦无  • 短剑  • 权杖  • 猎弓  • 轻弩  • 指挥刀  • 骑枪  • 大剑  • 手弩  • 铁剑  • 单手锤  • 双剑
专属 驱逐  • 闪耀彗星  • 变成雕像的道具  • 勇气的初蕾  • SMILE酱  • 本大人的风格  • 承载命运之环  • 恰到好处的一根  • 莱伯君  • 好朋友的魔法  • 睦月的糖果!  • 往昔的书中世界  • 御狐的赠礼  • 全开标枪  • 摇曳悠然  • 西姆斯的快乐时间  • 凯旋的护腕  • 特制舰装铁血兽Raubtier  • 小鲁莽与小倔强  • 夜姬的任性组合  • 三五式“绫波”对舰强击械装  • 近卫兵的骄傲与安心  • 勇敢的美梦之枕  • 超级彩虹锤1号
轻巡  • 白骑兵的缰绳  • 严禁丢弃  • 朝夕苦练  • 二宝  • 大宝  • 七桥智慧的训诫  • 另一个重要的东西  • 幻想之环  • 美味的便当  • 皮罗什基  • 大姐头的披风  • 破风神拳?  • 波涛与优雅的午后
重巡  • 艳丽的Fioretto  • 光风霁月  • 来自妹妹的关爱  • 云朵观察成果  • 信义的重锤  • 休斯敦的腾飞  • 狩猎者的徽记  • 三十三天月白长巾  • 将军的战袍  • 幸运舰的“惩罚”
战巡  • 计算完成的作战计划  • 优雅与沉稳的勋章
战列  • 骑士团长之徽  • 除厄七五三  • 最硬最强之盾  • 皇家骑士的勇毅  • 魅力四射  • 孤独女王之旗  • 老女士扮演套装  • 护教骑士战旗  • 不再哭泣
轻航  • 奇妙的午茶时间
航母  • 探险家眼镜  • 于碧海晴空下闪耀  • 萨拉酱的魔法手杖  • 鸾凤流丽  • 爱与和平之海  • 强探照投射攻性舰装NT  • 准时的怀表
潜艇  • 值得夸赞的武器  • 遮掩表情的外装  • 絮库夫的星期天  • 本日的惊喜!  • 一分钱硬币(大量)  • 探测平衡装置
风帆  • 便携式“小的们”  • 阿尔戈之刃  • 驶向远方之舵  • 一张字条  • 黄金时代之枪
维纳斯假期  • 烤白薯  • 马卡龙  • 帕帕纳西  • 甜馅馒头  • 舒芙蕾松饼  • 芒果香草可丽饼  • 草莓千层酥  • 鲜奶油泡芙  • 公主蛋糕
SSSS  • 监禁程序  • 原始接收器  • 龙的饰品  • 演出棒  • 怪兽种子  • 巨大煌翼炎龙的禅绕画  • 戴拿飞翼  • 征战巨坦强化组件  • 爆裂钻孔机强化组件
Atelier Ryza  • 百合长老  • 百花盛开  • 幽兰爪  • 爱瑟尔剑  • 暗夜星矢  • 闪耀梦想
闪乱神乐NL  • 太刀・钢  • 手里剑・圆月潜影  • 扇・紫冰连华  • 扇・霜袖雪舞  • 六刀・魁之焰  • 拔刀・凤闪飞燕  • 双刀・两舷缭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