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MO 25
阅读
2021-10-06更新
最新编辑:赫尔戈兰-图林根
阅读:
更新日期:2021-10-06
最新编辑:赫尔戈兰-图林根
基础数据
装备考究
背景简介
FuMO是“Funkmess - Ortung”的简写。即电波搜索(Funkmess)方向探测器(Ortung)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电探,也可也说是舰基主动雷达,德国所造的雷达设备的简写还有:由于探测敌人雷达反应,即Funkmess - Beobachtung(FuMB)用于敌我识别的被动雷达装置(如德国二战时期使用的梅托克斯接收机)。Funkmess - Erkennung(FuME)用于干扰敌方电子装置,即所谓的干扰装置。Funkmess - Störsender(FuMS)用于飞机对空或对地搜索,即机载雷达的Funk - Gerät(FuG),FuMG开头的是陆基主动雷达。
FuMO25雷达原型是德国早期使用的FuMO雷达,于1943年生产出来以替代早期的FuMO雷达,通常是比早期FuMO雷达更大的2mX6m雷达的天线,这类雷达通常是使用在水面舰艇上的,U艇使用的则是另一套雷达系统。
关于U艇使用的雷达与声呐的文章:群狼之眼,群狼之耳一一二战德国U艇使用的雷达与声呐,UP主哈尔德根艇长,整理橡木620,转载前请务必获得原作者同意
- (资料来自英文万维百科-FuMO 24 and 25)[1]
名词解释
Funk【der】-s; nur Sg
① 无线电;无线电广播
② 无线通讯设备
③ 无线广播和电视
Messung【die】 -en
测量,测试,度量,计量
Ortung【die】 -en
① [海]定向,定位,确定方位
② [技]探测,搜索
延伸阅读
引出
自1888年前后,德国科学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Rudolf·Hertz)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观察到了电磁波的折射、反射等现象。尽管当时受限于技术条件,赫兹本人对于使用无线电技术进行全欧洲的通讯的想法并不看好,但随着科学技术和材料的发展,相关的原理就被应用到许多领域中。
1904年,德国工程师克里斯蒂安·赫尔斯迈尔(Christian Hülsmeyer)首次提出了:“通过高频无线电波遇到金属物体后的反射来进行探测和测距”的想法,并以该原理为基础提出了“电子望远镜(Telemobiloscope)”的概念,随后还尝试申请德国和外国的专利。然而他的想法过于超前,甚至在技术层面上想要付诸实施还有一定的困难,甚至诸如德律风根(Telefunken)这种大公司都拒绝购买其专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报纸出版商的两个儿子:奥古斯特·谢尔(August Scherl)和理查德·谢尔(Richard Scherl)了解到赫尔斯迈尔在10年前的想法,并与著名的科幻作家汉斯·多米尼克(Hans Dominik)合作,一同研发了工作频率3000MHz的“Strahlenzieler”(汉语直译:射线指示器;英译:Raypointer)装置。但当他们将其介绍给当时的德意志帝国海军时,却收到了“该装置对于当前的战局没有决定性作用”的理由而被拒绝。的确,过于超前的技术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接受;另外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该装置的可靠性存疑:距离1912年真正意义上的真空电子三极管出现才过去仅仅4年,想达到如此高的频率的办法(如火花间隙式减幅波发生器)可能会带来极高的不稳定性,并对当时日趋拥挤的军用无线电频谱造成毁灭性干扰。
一战后,无线电技术迎来空前的飞速发展。1926年美国科学家首次使用大气电离层进行短波无线电波反射;1920年代各国对于高频无线电领域的研究热情都十分高涨,包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都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技术储备,也为后来真正意义上的雷达出现奠定了基础。
间战期雷达发展
德意志国(后世亦称“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国家海军(Reichsmarine)首次对这种“能够看到云层后面的敌人”的设备产生了浓厚兴趣。
1929年,通讯实验部门(Nachrichten-Versuchsabteilung,以下简称NVA)研制了一种声呐探测设备,成为了德国声呐技术的先驱者。鲁道夫·库恩霍尔德博士(Dr. Rudolf Kühnhold)收到该声呐原理的启发,决定尝试使用类似原理研制电波探测设备。1933年,库恩霍尔德博士成功测试了一种工作波长为13.5cm的磁控管(不是后来雷达广泛使用的多股磁控管,请注意区分),并使用其产生了0.1W(十分之一瓦)输出功率,并利用带有抛物面反射体的天线将射频信号发送出去。由于功率实在太小,所以并没有收到有效的回波。不过这并没有挫败研发者的信心,在此实验获得基本成功后,同时期其他科学家尝试将雷达发射机的输出功率提高到80W。但是由于技术限制,装置工作很不稳定。
库恩霍尔德博士联系过德律风根公司,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借助该公司雄厚的技术实力来完成自己的装置的进一步研发和完善,但遭到了拒绝。于是库恩霍尔德博士为了专门研究此类设备而牵头成立了GEMA(Gesellschaft für Elektro-Akustische und Mechanische Apparate,电气学与机械仪器学会)。该公司完善了设备,并使用布伦瑞克级前无畏舰“黑森”号(原SMS Hessen,根据《凡尔赛条约》在一战后得以保留)进行了探测实验。实验中发现,该设备不仅能探测到目标,还能根据发送波和回波的各种参数推算出目标的距离和方位。
NVA最初的民用承包商,柏林的Pintsch公司受到(竞争对手)GEMA公司研究成果的刺激,将原先的13.5cm波长发射机的功率改进到0.3W。并将发射器和接收器同方向安置在相聚10米的位置,经测试可以在2千米距离上探测到一艘轮船“韦勒”号(Welle)。但是功率还是太小了,再远的距离就很难探测到,所以依旧算不上十分成功。不过该公司同时期研制的UHF波段单向军用无线电电话取得了巨大成功,能实现长达43千米的通讯,足以从赫尔戈兰岛联通万根沃格岛。
双方的成果导致了二者之间激烈的竞争,任何一方都想超越另一方的技术成就。GEMA使用改进版的48cm波长收发设备分别于1934年上半年和1934年10月在300米和12公里距离上探测到了韦勒号轮船。1935年初,GEMA的研究成果表明,较长的波长可以有效减小出阿健效应,有利于接收到清晰的回波,因为回波的质量和清晰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波长和目标尺寸(侧向与端向)的关系。于是GEMA进一步开发了2米波长(150MHz)的探测设备。Pintsch也在继续推进自己的13.5cm波段雷达研究,但是因为当时磁控管技术发展缓慢,所以还未获得关键性突破。1935年9月26日,GEMA向当时的德国海军高层展示了改进后的48cm波段设备,使用炮术训练舰“牛虻”号(Bremse)作为探测目标并获得了良好的探测结果。经过商讨,为了在进一步的改进和研发中掩人耳目,早期的雷达设备获得了DeTe的代号(Dezimeter Telegraphie的缩写,意为分米波电报)。因此早期的雷达会被水手们称为DeTe设备,甚至会被误解成Deutsches Technisches Gerät(德国技术设备)的缩写。以至于二战初期,该代号还频繁出现在相关文献中;保密工作相当到位,因此只有少数专家才知道“灰色控制面板”(指雷达设备)和出现在舰桥上的“怪异的床垫”(指雷达天线)的真实用途。
韦勒号轮船由于安装了测试用的48cm波长探测器,所以很幸运地成为了德国海军第一艘安装雷达的水面舰艇。为了改善雷达性能和测量准确度,波长被调整到82cm(相当于约368-370MHz),这成为了后来德国海军Seetakt雷达的前身。
同样,GEMA的2米波段雷达的想法被进一步实施,最终制成了1.8米波长雷达(165MHz),峰值功率8千瓦,能在28千米距离上探测到军用飞机。于是该原型也被定性为空中警戒雷达,也引出了后来的Freya系列雷达。
虽然前文提到的德律风根公司拒绝了库恩霍尔德博士的邀请,但其在1935年也进入了雷达开发领域。德律风根的50cm波长雷达成为了后来的“维尔茨堡”(Würzburg)空中预警雷达的基础。这是一种陆用雷达,但有些也被改造以供海军使用。
其他几家公司也逐渐加入了研制雷达的行列,但出于保密目的,开发工作主要集中在GEMA、德律风根、洛伦兹、西门子、AEG这几家公司。由于洛伦兹和AEG公司主要开发陆基和飞机用雷达,所以在本篇幅中没有提及,但这两家公司也为德国雷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二战期间,德国的多股磁控管技术不成熟的背景下,洛伦兹和AEG开发了很多种雷达用大功率电子管,为雷达发射机的充足输出功率(几十千瓦)奠定了基础。甚至部分型号直到二战后依然在生产。
二战前,为了规范雷达波频率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干扰,并有利于IFF设备(敌我识别设备)的发展,125MHz被分配给空中搜索,368MHz被分配给海军火控雷达,560MHz被分配给高炮测距雷达。
由于二战的爆发,雷达的研发工作变得十分缓慢而复杂,很难从历史资料上找到德国雷达发展的完整记录,雷达命名系统也更是一塌糊涂。由于这三个方面(空中搜索、海军火控、高炮火控)存在需求差异导致各自研发各自的系统已满足自己的需求。各个军种或不同的部队舰还会出于保密或矛盾(相互瞧不起)而很少在类似的方面进行交流,所以资料上至少出现过六种命名体系。但是二战后期才出现了以FuXX为首字母的命名体系(例如FuMO、FuMB等都属于这个体系),德国雷达的命名方式才算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但这依然阻挡不了部分雷达的后缀被加上一些系列代号和特殊代码来表示其特殊用途或是防范间谍,因此也经常会造成误解。另外,由于雷达本身包含了两部分,即雷达设备本身和天线,如果再细分还会分出很多其他子系统(比如天线安装支架),而每种雷达设备可能匹配多种天线,一种天线可能匹配多种雷达设备,每更换一个子系统都有可能带来型号的变化甚至命名体系的变化。所以很难以同一个标准分辨所有二战及二战前德国海军的雷达。战后同盟国对德国雷达的调查和详细研究可能会是此问题的突破口。
Seetakt和FuMO 21-23
德国水面作战舰艇使用的第一款舰载雷达可以追溯到1936年施佩伯爵海军上将号装甲舰装备的Seetakt雷达。该雷达工作在80厘米波段,频率368MHz(368兆周每秒),峰值功率7千瓦,脉冲重复频率(每秒钟发送脉冲数量)1000或2000;对大型水面舰艇的探测距离达到10海里,对巡洋舰的探测距离约为6海里。“床垫”型天线直接安装在测距仪上,天线阵列的下半部分负责发射,上半部分负责接收;为了提高测向精度,接收天线单元被分为两部分,精度约为0.2°。该雷达也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海军舰载雷达。
1937年秋天,德意志号装甲舰安装了Seetakt雷达;施佩伯爵海军上将号装备了一种实验版雷达,该雷达后来被命名为FMG 39G(gO)。在西班牙内战时期,除该型外,德国还在1930年代末到1940年代初年间研制了FMG 39G(gL)和FMG 39G(gP)雷达,前者首先装备在纽伦堡号轻巡上,二战期间主要装备于轻巡和驱逐舰;后者直接安装在火控指挥仪上,主要装备在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等战舰上。
FMG是Funkmessgerät 的缩写,意为“无线电测量设备”,也就是雷达;39代表该雷达的研制年份1939年;G代表生产厂家“GEMA”,gO分别代表雷达工作在“g”波段(335-430MHz)和该雷达的天线安装位置:O代表该雷达为战列舰使用,安装在雷达塔、舱室顶部或测距仪上。其他后缀例如L代表安装在舰桥上的可旋转天线;P代表雷达天线根部直接连接扩大版的测距仪塔,使二者成为一个整体。
后缀1:制造商
字母 | 公司简称 | 公司全称 | 中文名 |
---|---|---|---|
G | GEMA | Gesellschaft für Elektro-Akustische und Mechanische Apparate | 电声(电气)学与机械仪器学会 |
T | Telefunken | 德律风根 | |
L | Lorenz | C. Lorenz AG | 洛伦兹(卡尔·洛伦兹) |
S | Simens | 西门子 | |
A | AEG | Allgemeine Elektricitäts-Gesellschaft | 通用电力公司 |
后缀2:使用者或天线安装位置
字母 | 天线位置 | 使用者 |
---|---|---|
L | 可旋转天线,安装在舰桥顶端 | |
M | 可旋转天线,安装在码臂上 | |
O | 安装在雷达塔、舱室顶部或测距仪上 | 战列舰 |
P | 雷达天线根部直接连接扩大版的测距仪塔 | 战列舰 |
S | 固定天线 | 鱼雷艇 |
U | 潜艇 |
后缀3:频率范围/波段
字母 | 含义 |
---|---|
c | 182-215MHz |
f | 120-150MHz |
g | 335-430MHz |
kl | 95MHz |
最早的德国雷达代号曾经使用过DeTe等命名方式,甚至出现过类似于A1、DeTe1、DeTe2这样简单粗暴的命名方式,后来才出现了FMG为首字母的命名方法。1943年前后,FMG XXXX的雷达命名方法被改为更标准的FuM(X) XXX命名方式,即使用有关该设备功能的德语首字母缩写加数字编号。其中原设计型号FMG 39G(gL)被重命名为FuMO 21;FMG 39G(gO)被重命名为FuMO 22;FMG 39G(gP)被重命名为FuMO 23。
1943年德国雷达命名系统
缩写 | 全称 | 含义 |
---|---|---|
DeTe | Dezimeter-Telegraphie | 分米波电报(伪装代号) |
FuM | Funkmess | 雷达 |
FuMO | Funkmess-Ortung | 雷达,测向及主动测距 |
FuMB | Funkmess-Beobachtung | 雷达,被动探测(探测敌方雷达发射出的信号) |
FuME | Funkmess-Erkennung | 雷达,探测及主动敌我识别 |
FuMS | Funkmess-Störsender | 雷达干扰器,主动干扰 |
FuMT | Funkmess-Täuschung | 雷达诱骗器,主动诱骗 |
FuMZ | Funkmess-Zusatz | 雷达,为各种专用目的进行了特殊改进 |
FuMO 24和FuMO 25
FuMO 24型(火控)雷达在1940年前雷达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该雷达峰值功率8千瓦,床垫型天线安装在舰桥上。1944年许多FuMO 24雷达被升级为峰值功率吧125千瓦的FuMO 32雷达。FuMO 24系列雷达还包括FuMO 25-28,主要用于取代原先的FuMO 21-23系列雷达。
其中,FuMO 24和25的区别并不大,除了FuMO 24使用的是安装在上层建筑上的6m×2m床垫天线,而FuMO 25使用的是安装在主桅杆上的6m×2m或4m×2m床垫天线外,二者并没有任何区别。因此如果更严谨地说,英文wiki百科上的FuMO 24/25页面配图的1945年8月的Z39号驱逐舰上的所谓FuMO 24/25雷达,实际上可以较为准确地区分为FuMO 24,因为其安装在舰桥(上层建筑)上;而例如欧根亲王号1943年在主桅杆上安装的雷达,可以准确地区分为FuMO 25。
FuMO 25雷达在1944年被FuMO 33雷达取代,不过由于战时德国资源匮乏,产量较低,因此雷达的升级工作并没有非常彻底。虽然从1941年到1943年,德国水面作战舰艇的雷达普及率相对较高,但直到战争结束还有一部分1939年型(FMG 39,即FuMO 21-23)雷达仍在使用。
关于FuMO 24/25雷达的出现时间,英文wiki上的说法是1943年“投产”,而有些资料,比如《Naval Radar》上记载1941年时就有驱逐舰安装了FuMO 24;本wiki其他条目莱比锡级轻巡洋舰介绍记载,纽伦堡号轻巡在1942年初安装了FuMO 25,。由于该命名方法于1943年才出现,所以笔者推测,情况可能类似于FuMO 21/23等雷达:在1943年前,FuMO 24/25可能以实验型设备的身份存在,或是在战争海军中有其他的暂时代号,而直到1943年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命名。
总结
Seetakt雷达的生产几乎贯穿了整个二战,并且驱逐舰以上的每艘水面作战舰艇都安装了至少一座主炮火控雷达。1943年后,德国大型水面舰艇开始在主桅杆上安装额外的80cm波长雷达,其天线可以自由旋转,并在上层建筑上加装了一个单独的雷达操控室。不过当时PPI显示器(平面位置显示器)还没有在战争海军的作战舰艇上普及。在防空舰艇的对空火控雷达方面,德国大量使用陆基空火控雷达进行改造加以利用。
除了FuMO 21-23,以及其后继者FuMO 24、25,以及后继者的后继者FuMO 32-24;德国还为潜艇研发了FuMO 29、61、65等雷达。
从二战早期德国的战争海军报告中,他们(报告撰写者)并不认为类似于Seetakt这种的雷达是一种搜索雷达,即使该系列雷达确实有搜索功能。一方面,这些雷达被绑定在主炮测距仪上,更像是一种专门为火控系统配套的雷达,用于搜索时会显得十分笨重;另一方面,该类型雷达的探测距离实在是太近了,以俾斯麦号上的改进型雷达为例,其有效探测范围还不到舰上光学设备的四分之三。
德国对雷达的研究起步甚早,但与同盟国相比却有一些不足之处。从一开始,德国早期雷达的发展重心就是成为主要用于火炮测距测向的雷达,而相对弱化或更少开发主要用于探测性能方面(比如空中搜索和预警)的设备。不过要明确的是,至少在最初,魏玛时代的海军规划者就没有考虑到他们建造计划中的主力舰艇会在未来的作战中遭遇大规模空袭。而二战德国也恰恰缺乏在盟军中相当常见的对空搜索雷达。
战争中后期,英美对海雷达技术厚积薄发,英美反潜机开始大量安装高性能对海搜索雷达,致使德国开始大量损失潜艇,大西洋上的破交作战的成本逐日激增。为了进行反制,德国科学家不得不开始给潜艇研制各种主动或被动雷达来搜索敌机以提前进行躲避。然而德国人为其在S波段的执念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在一段时间内,盟军的反潜机已经开始使用微波雷达,而德军潜艇还在使用P波段搜索接收机(逆探)。即使德军在坠毁的兰开斯特轰炸机上截获了H2S雷达,德国科学家依然没有重视X波段雷达的发展;就像在其他工业方面一样,德国人一直强调科学独创性重于生产力。战时雷达产能的很大一部分,都要向德国空军倾斜,提供空中和陆基防空雷达来抵御盟军对德国本土的空袭。1945年,德国还研制出了C波段甚至L波段火控雷达,但他们的主力舰艇依然还在使用开战初期甚至间战期的雷达技术产物。同样,为U艇准备的许多看似花里胡哨的雷达阵列有一定的欺骗性,虽然给人感觉很高大上但是很多型号都并不成熟,甚至没有走出原型机和图纸阶段。
附表:战争海军部分常见雷达简要信息
型号 | 工作频率(单位:MHz) | 探测距离(单位:km) | 测距精度(单位:m) | 测向精度(单位:°,±) | 主要使用单位/用途 |
---|---|---|---|---|---|
Seetakt | 368 | 0.2 | |||
FuMO 21 | 368 | 14-18 | 70 | 3 | 驱逐舰 |
FuMO 22 | 368 | 主力舰艇 | |||
FuMO 23 | 368 | 主力舰艇 | |||
FuMO 24/25 | 368 | 15-20 | 70 | 0.3 | 主力舰艇、驱逐舰 |
FuMO 26 | 368 | 20-25 | 70 | 0.25 | 主力舰艇 |
FuMO 30 | 368 | 6-8 | 100 | 5 | 潜艇 |
FuMO 61 "Hohentwiel-U" | 556 | 8-10 | 150 | 3 | 潜艇 |
FuMO 63 "Hohentwiel-K" | 556-567 | 12-20 | 150 | 2 | |
FuMO 81 "Berlin-S" | 3,300 | 20-30 | 100 | 5 | 搜救舰、E艇、驱逐舰、欧根亲王 |
FuMO 213 "Wuerzburg-D" | 560 | 40-60 | 35 | 1.15 | 防空炮火控 |
R600A/FuMB 1 "Metox"(美托) | 200? | 被动探测 | 潜艇 | ||
FuMB 2 "Honduras"(洪都拉斯) | 被动探测 | 潜艇 | |||
FuMB 3 "Bali"(巴厘) | 被动探测 | ||||
FuMB 4 "Sumatra"(苏门答腊) | 90-470 | 被动探测 | |||
FuMB 5 "Samoa"(萨摩亚) | 90-470 | 被动探测 | |||
FuMB 6 "Palau"(帕劳) | 被动探测 | ||||
FuMB 7 "Naxos"/"Timor"(纳克索斯/帝汶) | 被动探测 | 飞机/潜艇 | |||
FuMB 8 "Cyprus"(塞浦路斯) | 被动探测 | ||||
FuMB 9 "Wanze"(万泽) | 被动探测 |
- 参考资料:
《German Naval Radar to 1945》 by Erwin F. Sieche,Vienna 《Naval Radar》 by Norman Friedman
相关图片
装备导航
- 其他
- 白鹰
- 皇家
- 重樱
- 铁血
- 东煌
- 撒丁帝国
- 北方联合
- 鸢尾教国
- 飓风
- KizunaAI
- Hololive
- 维纳斯假期
- 偶像大师
- SSSS
- Atelier Ryza
- 闪乱神乐NL
- 特殊兵装